标签:
知识/探索 |
分类: 论文 |
幼儿社会性发展中易发生的问题及对策
社会性发展是幼儿心理发展的重要方面,它对一个人的人格、心理健康、学习、智力发展等具有重要的影响。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不仅应当具有健康的身体、聪明的智慧、丰富的社会经验,而且更应具有良好的人格、个性品质和社会适应能力。
一、幼儿社会性发展中的问题
在我教育实践的过程中,经观察发现:大多数幼儿在社会性发展过程中存在着:缺乏同情心、缺乏责任感、缺乏自制力、缺乏交往主动性、缺乏自信心、缺乏独立自主性,以及面对困难和挫折的勇气等严重问题。
二、幼儿在社会性发展中产生问题的原因
那么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问题虽然表现在幼儿身上,但根源却应当从环境、教育上找。
1、家长教养方式的影响。家庭是幼儿社会性形成的初始环境,是幼儿获得早期生活经验的主要场所。因此家庭教养方式对幼儿社会性发展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我国家庭的主要教养形式分为:民主型、溺爱型、放任型和专制型。根据我国幼儿家庭教养方式的研究:采用民主型教养方式的孩子,一般都表现出社会需要的行为,如情绪稳定、兴趣广泛、富有同情心;而采用放任型教养方式的儿童大都情绪不稳定、冷漠、倔强并具有逆反心理倾向;采用专制型教养方式的孩子比较被动、顺从,缺乏自信心依赖性强;采用溺爱型教养方式的孩子表现为独立性和攻击性强。而根据研究表明:我国70%的家庭都是采用了放任型和专制型的教养家庭教养方式。这就大大影响了幼儿良好的社会性发展。
2、教师教育方法的影响。长期以来,大多数教师更多进行的是认知教育,在幼儿能力培养、智力开发上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却对如何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视不够。因此在教育上偏于注重幼儿的智力开发,而忽略幼儿社会性发展这一错误观念,导致了幼儿在社会性发展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的出现。
三、解决幼儿社会性发展中所产生问题的对策
针对以上的原因,我们应该如何解决幼儿社会性发展中所产生的问题呢?
(一)家长要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加强对幼儿的品德教育,并改变教育幼儿的教养方法:
1、对孩子不仅要关爱有加,还要加强行为要求,教育孩子学会调节控制自己的情绪。例如:对于刚刚学走路的幼儿,当他对某件玩具感兴趣的时候,家长可以用那件玩具引导他学习独立行走,让他在付出一定辛苦和努力后,才能得到自己喜欢的东西。
2、不能一味地给孩子爱,更加要教孩子主动去爱别人。例如:邻居家的小伙伴有了伤痛,要教孩子在情感上、行动上表示关心和同情。家长还应该鼓励幼儿多与伙伴交往,在交往中引导孩子从“自我为中心”的“壳”中解脱出来。了解自己与同伴的差距,学习同伴的长处。与同伴分享玩具和食品,建立良好的朋友关系,体验交往的乐趣,培养相互精神,增加团结友爱的意识。
3、改变事无巨细,为孩子包办代替的作法。家长要创造一些条件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之其从中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增加成就感、自信心,逐步形成“我行”、“我能做到”的心理意识。有意识地在孩子成长的路上设置一定的障碍,让孩子做一些有困难的事情,过一段艰苦的生活,受一点失败或挫折,并教育孩子学会正视困难、失败等挫折,勇敢地承当一切后果,并分析失败的原因,总结经验教训,鼓励孩子振作精神再尝试一次,并给予方法上的指导,让孩子明白失败一次并不要紧,只要能吃苦耐劳,具有坚强的意志、克服困难的精神,方法得当,总会成功的。
4、以情感培养为突破口,培养幼儿的道德感。移情是一种对他人的一种替代性的情绪、情感反应与体验,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社会性情绪、情感,也经常被称之为积极的社会性情感,因为它会使幼儿产生一种内在自觉性,要求自己能使别人快乐、幸福。否则,自己会感到不愉快。霍夫曼指出:“移情是诸如助人、抚慰、关心、合作、分享等亲社会行为的动机基础,它激发、促进人们的亲社会行为,是个体亲社会行为的推动器,提高儿童的移情能力,能极大地提高其亲社会行为。”所以我们必须在道德认识和品德行为之间架起“移情”这座桥梁,促进幼儿自觉自愿地调控自己,多一些积极的、友好的行为,少作出消极的、不友好的行为。在教育实践中,家长经常遇到这样的难题:自己的孩子不能与其他小朋友友好相处,自己的孩子好像特别拧,不听话。对此家长们不妨利用“移情”来教育他们。当幼儿作出友好或不友好的行为时,引导其注意他人的情绪、情感状态,并在自己心中产生相应的情绪、情感。比如,当幼儿把心爱的玩具分给别的小朋友时,引导其注意分到玩具的小朋友多高兴;当幼儿打人、把别人推倒时,启发其设身处地想一想,摔倒的小朋友多么难过,多么伤心。实践证明,移情是一种十分重要的社会情感,它有助于人格的完善,良好行为品德的形成。
(二)教师要重新重视幼儿的社会性发展,运用以下方法来培养幼儿社会性:
1、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
(1)创设情境可以有意识地选择社会生活中某些有意义的活动,让幼儿参加,培养他们亲社会的品德行为。如为灾区人民捐款、捐物,为希望工程捐款,为孤寡老人送温暖;帮老师整理玩具,打扫活动室卫生,减少老师的劳累等。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幼儿分担需要别人帮助和帮助别人的角色。
(2)、供活动空间。应给幼儿提供足够的活动空间,否则幼儿人数过多,在其中活动的幼儿攻击性行为增多,社会交往行为减少。给幼儿多提供有交往合作的玩具材料,如玩积木、制作玩具等,要求幼儿共同合作完成。
(3)、建立良好的交往环境。开展“大带小”,“师生同乐”、“家长开放日”等活动,多给幼儿自由交往的时间,对个别内向的幼儿,教师要鼓励他们与别人交往,寻找小伙伴玩,教育幼儿将自己的玩具给大家玩,把自己的事情告诉小朋友,和小朋友一起游戏等。有意识让他们通过争吵,解决矛盾,逐步学到交往的本领,形成民主、和谐、活泼的氛围。
2、发挥游戏的教育功能。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说:“未来的活动家、首先是在游戏中培养起来的”。游戏是幼儿的主要活动,游戏可以解决幼儿要求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愿望与能力经验缺乏之间的矛盾,特别是其中的角色游戏,更是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有效手段。
(1)利用幼儿扮演的角色,引导幼儿树立正确的行为意识。例如,刚入园的小班幼儿,不习惯集体活动,哭着吵着要回家。教师可利用游戏角色诱导幼儿,启发正在哭的幼儿说:“你看,娃娃没人带她玩,你去当她妈妈,和她玩好不好,你再为她做点饭,喂喂她好吗?”这样就把幼儿引入角色,转移她的注意力。还可以让幼儿扮演其他的一些社会角色,通过让幼儿扮演这些角色,体会到角色的社会职责,使幼儿的同情心、责任感、文明习惯得到发展。并根据幼儿某些不良行为相应采取让他扮演一定角色,以改变其不良行为,逐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精心设计合作游戏,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及班级的实际情况,设计一些富于幼儿交往协作的游戏。如:在设计小班“娃娃家”这个角色游戏时,教师可先设计给参加游戏的六名幼儿各准备一套炊具、餐具、娃娃,让六个家的“爸爸”或“妈妈”抱的抱,做饭的做饭,互不联系。接着给六个家的娃娃准备三张小床,要求两家合用一张,这样的安排,使得孩子之间必然发生联系,如共同整理床铺等。这是最初的交往合作。接着要求幼儿两个人合为一家,合用一个娃娃,一套餐具、炊具。这样,幼儿在游戏中,从一开始的大家互不发生关系到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合作,学会了与更多人发生关系,并互相不断协调这种关系。
(3)注重教师的期望效应教师对幼儿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其中,教师的期望对幼儿的发展(包括认识、个性、品德、行为、情感等多方面)具有重要的影响。教师对幼儿的期望不同,会造成幼儿发展的差异,这就是“教师的期望效应”。积极的期望有助于促进幼儿发展,消极的期望则会妨碍、阻碍幼儿发展。教师必须对孩子抱有积极的愿望,才能与幼儿积极相处,整个心理气氛才会融合;要信任孩子,给予更多的语言鼓励,多运用奖励办法对幼儿积极行为及时给予强化,而且注意用微笑、让座、身体接触、点头、肯定性手势等身体语言进行鼓励与表扬,少批评,坚持正面教育,才能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注意面向全体幼儿,对全班每个幼儿应有共同的要求,对每个幼儿也应有不同的期望,使每个幼儿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不能因其品行问题而对某些幼儿抱消极期望,对这些幼儿教育不够耐心,较少用鼓励性语言,甚至有时还将这些孩子安排在教室边缘、角落、后面等不显著、不受重视的地方。消极的期望必会导致消极、不良的教育结果。我们希望每一个幼儿都能全面和谐发展。因此,我们必须注意期望效应对幼儿发展所具的重要影响。在教育实践中尽量发挥、利用积极期望的作用,避免、消除消极期望的影响,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培养良好的品德行为。
(4)建立个案追踪档案:
教师可以在教育生活过程中通过观察,对一些行为较典型的幼儿进行个案追踪,以通过了解来解决幼儿在社会性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教育个案表如下:
教育个案表
幼儿姓名 |
|
性别 |
|
出生年月 |
|
家庭住址 |
|
|
|
联系电话 |
|
父亲姓名 |
|
工作单位 |
联系电话 |
|
|
母亲姓名 |
|
工作单位 |
联系电话 |
|
|
家庭环境 |
道德品质 |
|
|||
|
文化素养 |
|
|||
经济状况 |
|
||||
家长爱好 |
|
||||
社区环境 |
|
||||
幼儿情况 |
|
个案追踪纪录表
事件(日期): |
|
经过: |
|
处理: |
|
(5)积极争取家长的配合,保持家、园教育的一致性。
社会行为的学习是一个长时间的连续过程。只有教师和家长一致要求,共同培养,才能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教师可以通过“家长园地”向家长介绍一些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方法。使家长了解到用正确方法适时地强化幼儿的良好行为,有效地促进幼儿积极行为的巩固。同时,也可以通过“家长园地”沟通家园联系,使幼儿在幼儿园学习的内容得以在家庭活动中延伸。例如:“3·8”妇女节,在幼儿园开展一系列“夸妈妈、爱妈妈”的活动,教师还可以通过“家长园地”,使家长了界幼儿的当日活动内容,并进行活动延伸;回家后让幼儿帮助妈妈做力所能及的事情,用实际行动回报妈妈。
未来的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相助的社会,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社会情感对于一个人来说极为重要。因此社会性发展对幼儿来说至关重要,而幼儿的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健康的社会情感需要从小培养,家、园两方面都绝对不可以忽视。
参考文献:
〔1〕丽丽,《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问题及对策》,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2001, 第18卷,第3期,46—47
〔2〕李坚敏,《家庭教育方式对儿童社会化发展的影响》,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第25卷,第4期,60
〔3〕吴泳波,《以角色游戏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教育导刊·幼儿教育,2002年1月下半月,32
〔4〕陈骥,《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和品德养成的教育方法》,广西教育刊,2003年10月,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