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情境理论的基本观点

(2007-07-27 13:48:56)
分类: 04读书笔记
 

从认知到情境:学习范式的变革

一、什么是学习:从获得表征到参与实践

情境理论则认为,学习的实质是个体参与实践,与他人、环境等相互作用的过程,是形成参与实践活动的能力、提高社会化水平的过程。学习更多的是发生在社会环境中的一种活动。

 

情境理论的哲学思想更多的是多元论或转换论,认为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共同构成动态的整体或系统,而个体、个体的心理活动以及环境等都是该系统的构成成分。个体的学习活动实际上是个体主动参与实践活动,与环境保持动态适应的过程,可以表现在许多方面,如个体通过在纸上做记录、与他人讨论、寻求外界帮助等多种方式来利用环境资源进行学习或解决问题;个体用语言来表达通过主动探究所得到的结果,用语言来协调和适应社会实践活动,而不只是对客观规律加以描述;通过与某一特定群体中的其他成员之间的协调、互动,个体的社会角色或身份发生改变。

 

二、学什么:从认知能力取向到实践能力和社会化取向

情境理论认为,认知能力固然重要,但如果脱离具体的实践环境,一方面认知能力难以真正形成,另一方面即使形成,也毫无用武之地。只有围绕着促进实践能力的形成、加速个体社会化进程这样一种核心目标来探讨学什么的问题,才能真正地使个体学有所成,学以致用。

 

三、怎么学:从个人建构到相互作用

情境理论则认为,脱离个体生活的真实环境来谈论学习或能力是毫无意义的,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是形成能力以及社会化的必经途径。个体在参与团体的实践活动中,团体通过各种直接或间接的方式来传递团体的经验与社会规范,使个体不断地建构实践能力,建构自己在团体中的身份与关系。反过来,个体又作为团体中的一个成员,塑造和发展着团体。通过这种持续、循环的相互作用,个体与团体不断地发展、进步着。

 

四、教育应用:从学校定向到社会定向

情境理论则强调社会文化因素的作用,力图为学生提供这样一种环境:使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进行探究性学习,并支持其确立积极的身份。比如应用小组讲座与合作学习、课堂交谈、支架式教学、认知学徒等方式,使学生不只是注意结果的正确与否,而更关心如何达到相互理解、如何参与团体的实践活动。

 

在制定学科课程时

情境理论认为,概念与原理等学科内容的学习是不可能脱离具体的活动方式进行的,学校的课程除了体现该学科的基本知识结构外,还应该体现学生参与活动的类型与方式。如恰当地使用某一学科所特有的表述或交谈方式,包括如何应用课程的专业术语来提出问题、建构假想、提供证据、进行解释或讨论等。再比如,课程中给学生提供各种机会,使学生实践探究、合作、自主的学习方式。

 

在对学生的学习成效进行评估时,

情境理论也强调学习成效的评价应该结合真实的问题解决过程进行,以评价学习学生的探究能力及与实践活动的能力。此外,情境理论特别强调学生参与评价,认为学生不只是一个被评价者,而且应该参与到对自己、对他人、对团体的有意义的评价过程中来、进而培养其准确的判断力和责任感,加强对团体做出贡献的意识。

 

五、结语:从分化、对立到整合、互补

认知学习理论发展至今仍是具有优势的一个学派。而情境学习理论则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许多方面有待完善与具体化。但从二者对学习的论述来看,情境理论似乎具有更强的整合特性,对以往的理论具有更大的包容性和扩充性。比如认知理论强调从个体内部认知结构及其形成的角度来研究学习,包括符号的表征、转换以及表达等具体过程。情境理论则更关注学习活动系统,关注由个体、团体以及环境资源等构成的系统的特征、关注系统中各个成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再比如,认知理论更适合解释对某一特定领域的概念与原理的理解等,而情境理论并非针对某一特定领域的具体任务,而是指向于所有的领域。

 

 

 

情境理论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因此在某些方面仍需进一步完善与证实。比如,该理论没有明确地说明在各种复杂的学习环境中有效教学支持的特征。缺乏有效的教学支持,学生将一无所获。此外,虽然参与复杂的真实问题的解决有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但由于学生已有经验、动机水平、认识信念等的差异,并非所有的学生都能够从中获得最大效益。总之,应该对情境学习进行更多的研究,并把认知学习理论和行为学习理论中的有效学习和教学形式补充到情境学习理论中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