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爱”是上海墨厂80年代生产的特烟套墨,一两型制,每套八锭。

王羲之--爱鹅书市扇

《晋书·王羲之传》云:“性爱鹅。”那么,王羲之为何如此爱鹅呢?有人认为鹅颈灵活自如,变化多姿,对书法运笔有启发。而较为权威的说法认为,鹅是高洁的象征,形象洁白,姿态优雅,鸣声嘹亮,喻洁身自好、卓尔不群的文人雅士。王羲之正是这等如鹅高洁的人士,《世说新语·品藻》谓:“时人道阮思旷骨气不及右军。”自然,他对“鹅”的性格产生共鸣,息息相通。
据《晋书》记载,一位贫苦的卖扇老婆婆在市扇(卖扇子),因生意不好,没卖出几把八角竹扇,王羲之就主动在她的竹扇上题字,使她的竹扇卖出了好的价钱。“爱鹅书市扇”讲述的虽然是王羲之的故事,实际主题是爱仁,即赞誉仁爱之心。
《晋书》载:“山阴有一道士,养好鹅,羲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群鹅相赠耳。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王羲之见好鹅就收,白鹅成群,此谓爱鹅。
倪
瓒--洁僻梧常洗

在中国的古典诗文中,桐树常为文人墨客取以为比喻或象征的植物素材,洗桐本身也只是清高孤傲、洁身自好的一个象征,但历史上确有生性好洁净者命仆人洗桐。
元代大画家倪瓒就是洁癖洗桐的典范。
倪瓒,字元镇,又字玄瑛,别号荆蛮民、净名居士、朱阳馆主、沧浪漫士、曲全叟、海岳居士等,又曾署名东海倪瓒、懒瓒,变姓名曰奚玄郎,题名诗画时常用云林。
一天,朋友徐氏来访,适逢倪云林的仆人入山担泉水回来。倪云林用前桶煎茶,后桶洗脚,弄得徐氏莫名其妙,问他原因,倪公说后面那桶水被童子的屁气弄脏,所以用来冼脚。
更有甚者,倪公爱清洁爱到了极致,每天派人挑水洗净庭院里的梧桐树,以致梧桐为倪公的洁癖而殉身。所以,提到洁癖洗桐,恐怕首推倪瓒了。
苏东坡--凉乘竹有阴

说到爱竹,自然联想到苏东坡。苏东坡对竹最经典的评说,无疑是“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医”这一句。我特别欣赏的是苏东坡的真实,他并不因为竹之雅,就断然排除吃肉,虽然文人们向来赞成“肉食者鄙”,对吃肉的当权阶级是瞧不上眼的,然而苏东坡不管这些,他又说:“不俗加不瘦,竹笋加猪肉”,原来,他不但喜欢吃“东坡肉”,还喜欢吃竹笋烧肉。
肉与竹,正代表了苏东坡性格的两面,他的身上既有大块吃肉的豪放、世俗,也有如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的优雅、超脱,所以他的诗文既有豪放又有婉约的风格。后来的文人美食家李渔,应该是受到苏轼的启发,他也主张将肉与竹笋同烹,但他认为肥羊嫩豕也比不上竹笋,吃“竹笋烧肉”之时,人们会“只食笋而遗肉。”
苏东坡爱竹情深,他认为竹的奉献太多,他曾在《记岭南行》中为竹“打抱不平”,说岭南人应该对竹抱愧才是。因为岭南人的饭桌上摆的是竹笋,房子上盖的是竹瓦,载货用的是竹筏,烧饭用的是竹燃料,写字用的是竹做的纸,脚上穿的是竹做的鞋,真可谓一日不可无此君!
有趣的是,苏东坡在各个人生阶段对竹子的审美态度都不同,年轻的时候,他希望看到的是满眼的密密麻麻的竹子,所谓“门前万竿竹,堂上四库书”就是他的理想;人到中年,心态已不如年轻时激进豪迈,他欣赏的是“疏疏帘外竹,浏浏竹间雨”的情景;到老年时,又变为“累尽无可言,风来竹自啸”的淡定从容了。这条由竹勾画的人生的轨迹,和蒋捷的“少年听雨歌楼上,壮年听雨客舟中,而今听雨僧庐下”有异曲同工之妙。
陶渊明--三径菊犹存

“三径菊犹存”取自陶渊明的《归去来辞》中的“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句意。
晋陶渊明独爱菊,显示了他的性格特征。
陶渊明是晋末宋初的一位杰出诗人,他做过江州祭酒、镇军参军一些小官。他不满士族把持的黑暗统治,不愿与其同流合污,更不对之卑躬屈节。他做彭泽县令时,恰好碰上督邮来视察工作,县吏告诉他,“应束带见之”;他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当即辞去彭泽令,决心远离统治者,洁身自好。此后,他长期归隐田园,以酒遣怀,以菊花为伴侣,再没有出仕。
他是中国一大隐士,以至于何年何月出生也有多个版本,真是归隐到家了!
米
芾--高人拜石殷

宋代的米芾,爱好特别多,除了诗书画以外,还非常喜好奇石。他善于观察事物,并能从人们司空见惯的石头中,发现它们夸张、怪诞和富于变化的美学特征,从中得到美的享受和乐趣。
他以太常博士知无为军,刚到官衙上任时,看见立在州府的奇石独特,一时心喜若狂,便让随从给他拿来袍笏,穿好官服,执着笏板,如对至尊,向奇石行叩拜之礼,还称其为“石丈”。知道这件事的人都对他议论纷纷,他的这一举动也成为朝廷的谈资笑柄。有人就问米芾:“确实有这件事吗?”米芾慢腾腾地回答说:“我哪里是拜,只是作个揖罢了。”鲁迅先生的笔下有个孔乙己,把自己偷书的行为辩解为“窃书”,这种咬文嚼字、替自己辩白的本事,也许是从米芾那里学来的。
米芾爱石成癖,玩石如痴如醉。外出时曾见到一块奇石,他欣喜若狂,绕石三天,搭棚观赏,不忍离去。后人在他搭棚拜石处修建了一座“拜石亭”,还在奇石与亭子之间修建了“绕石桥”。他在江苏涟水为官时,因为当地毗邻盛产美石的安徽灵璧县,便常去搜集上乘奇石,回来后终日把玩闭门不出。他的衣袖中总是藏着奇石,随时随地拿出来观赏,美其名曰为“握游”。
米芾对奇石爱不释手,终日把玩,以至于不出府门一步,结果就影响了政务。久而久之,便引起了上司的关注。有一次,督察使杨杰到米芾任所视察,得知此事,严肃地对米芾说:“朝廷把千里郡邑交给你管辖,你怎么能够整天玩石头而不管郡邑大事呢?”米芾不正面回答,却从袖中取出一枚清润玲珑的灵璧石,一边拿在手中反复把玩,一边对督察使杨杰说:“如此美石,怎么能不令人喜爱?”杨杰未予理睬。米芾见此情形,又从袖中取出一枚更加奇巧的灵璧石,又对杨杰说:“如此美石,怎么能不令人喜爱?”杨杰暗暗称奇,但仍不动声色。一而再,再而三,米芾从袖中取出最后一枚更加奇特的灵璧大石,还对杨杰说:“如此美石,怎么能不令人喜爱?”杨杰实在无法抵挡诱惑,终于开口说道:“难道只有你喜欢?我也非常喜爱奇石。”说着他一把将那枚灵璧石夺了过去,竟然忘记了此行巡察的目的,心花怒放地回去了。
米芾玩石,也真影响了他的仕途升迁,一生只得“三加勋,服五品”而终。但他并不后悔,一生都在藏石赏石,与奇石结下了不解之缘,还总结出“瘦、秀、皱、透”四字相石法。时至今日,这四字仍是藏石赏石者品评石相的标准。
李
白--一杯花并醉

李白
(701—762年),生于701年,汉族,一说为突厥人,身高六尺六,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四川江油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风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与杜甫并称“大李杜”,是华夏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又称为“诗仙”。
李白的诗歌充满热烈的人生之恋。他的诗往往于旷放中洋溢着童真般的情趣,如:“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山中与幽人对酌》)“袖长管催欲轻举,汉中太守醉起舞。手持锦袍覆我身,我醉横眠枕其股。”(《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生活如同馥郁的浓酒使诗人心醉,这当然不是说生活中没有悲哀和痛苦,但诗人的乐观精神足以使他超越和战胜忧患意识,所谓“人生达命岂暇愁?且饮美酒登高楼”(《梁园吟》),“且醉习家池,莫看堕泪碑”(《襄阳曲》之四),就是他旷达心态的写照。
他永不安于寂寞和孤独,如《月下独酌》其一: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只有充溢着生命活力的诗人才能发出如此的奇思妙想。
周敦颐--君子评莲惬

周敦颐(1017~1073)中国宋代思想家、理学家。原名敦实。字茂叔,号濂溪,道州营道县(今湖南道县)人,人称濂溪先生,元公是他的谥号。
周敦颐酷爱雅丽端庄、清幽玉洁的莲花,曾于知南康军时,在府署东侧挖池种莲,名为爱莲池,池宽十余丈,中间有一石台,台上有六角亭,两侧有“之”字桥。他盛夏常漫步池畔,欣赏着缕缕清香、随风飘逸的莲花,口诵《爱莲说》。自此莲池名震遐迩。《爱莲说》是周敦颐的传世名篇,文情并茂,曾选为中学语文教材。
周敦颐是我国理学的开山祖,他的理学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清代学者黄宗羲在他的《宋儒学案》中说道:“孔子而后,汉儒止有传经之学,性道微言之绝久矣。元公崛起,二程嗣之……若论阐发心性义理之精微,端数元公之破暗也”。他继承《易传》和部分道家以及道教思想,提出一个简单而有系统的宇宙构成论,说“无极而太极”,“太极”一动一静,产生阴阳万物。“万物生而变化无穷焉,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太极图说》)。”圣人又模仿“太极”建立“人极”。“人极”即“诚”,“诚”是“纯粹至善”的“五常之木,百行之源也,是道德的最高境界”。只有通过主静、无欲,才能达到这一境界。在以后的七百多年的学术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他所提出的哲学范畴,如无极、太极、阴阳、五行、动静、性命、善恶等,成为后世理学研究的课题。
林和靖--放鹤出山亭

林和靖(967--1028),名逋,字君复,钱塘(今杭州)人,是北宋隐逸诗人,居孤山二十年,一生不娶不仕,以梅为“妻”,以鹤为“子”,有“梅妻鹤子”之说。他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咏梅名句,流传至今。
杭州孤山多梅。每当腊风初度,便有暗香浮动,疏影横斜,玉蕊怒放,情境高雅,探幽揽胜者多往观赏。年复一年,便形成了孤山赏梅的胜迹。这里,曾是北宋诗人林和靖种梅养鹤隐居的地方。但林和靖的故乡却是在宁波奉化。
林和靖少年好学,诗词书画无所不精,独不会下棋。常对人说:“逋世间事皆能之,唯不能担粪与着棋。”他性情淡泊,爱梅如痴。在故里时唯以读书种梅为乐。相传,他于故居前后种梅三百六十余株,将每一株梅子卖得的钱,包成一包,投于瓦罐,每天随取一包作为生活费,待瓦罐空了,刚好一年,新梅子又可兑钱了。他种梅、赏梅、卖梅,过着恬然自乐的生活,常在梅园里独自吟哦,写过许多有名的梅花诗,如: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尊。
林和靖爱梅,亦爱四处游学,足迹遍于江淮之间。到四十多岁时,便结庐于杭州孤山。孤山傍湖,山不高而清秀。他绕庐植梅,依山种树,以种梅为乐。凭林和靖道德文章,高官厚禄不难立致。但他泰然隐居,绝意仕途,甚至宋真宗赵恒闻其名,请他去给太子教书,这一千载难遇的美职,也被他一口拒绝。在他临终时还为此而自豪。他在绝笔诗中写道:
湖上青山对结庐,坟前秋色亦萧疏。
茂陵他日求遗稿,犹喜曾无封禅书。
朝野之士仰慕他高风亮节,纷纷慕名前往拜访,但他绝不回访。相传,他从家乡奉化带去两鹤,被他驯化,善知人意,会买菜报讯。纵之飞入云霄,盘旋于西湖山水之间,尔后复归笼中。林和靖爱逾珍宝。他常泛小舟游西湖诸寺院,每有客至,小童即延入小坐,开笼纵鹤。在西湖游览的林和靖见家鹤飞翔,便知有客来访,即掉小舟而归。传说,在林和靖死时,他养的这两只鹤在墓前悲鸣而死。他在一首咏鹤诗中写道:
皋禽名祗有前闻,孤引圆吭夜正分;
一唳便惊寥泬破,亦无闲意到青云。
林和靖终身不娶,以种梅养鹤为乐。时人说他“以梅为妻,以鹤为子”,“梅妻鹤子”的佳话因而留传千载。这只是他人生的一面。他人生的另一面还是情怀绵绵。这在他写的《长相思》这首著名的词里可以看出:
吴山青,越山青,两岸青山相送迎,谁知别离情。
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头潮已平。
林和靖对故乡的怀恋之情,亦常见笔端:“半夜月欲落,千山人忆往。”“又是离歌,一阕长亭暮。王孙去,萋萋无数,南北东西路。”殷殷思念屡溢言表。
林和靖的一生是隐居的一生,也是他刻意学术的一生。他写的诗,风格独特,清新自然,尤多奇句。北宋著名政治家范仲淹称赞他:“风格固若厚,文章到老醇。”著名诗人欧阳修、黄庭坚都很欣赏他那清新奇特的作品。但他不想以诗传世,故随写随丢,传下来不多。经后人搜集,仅得诗词三百余篇,题名《林和靖诗集》。
林和靖的节操和学识很得宋真宗的赏识,曾赐号“和靖处士”。死后,宋仁宗赵祯也“赐谥和靖先生,赙粟帛”。
林和靖虽隐于孤山,死于孤山,葬于孤山,但他故乡黄贤村,连妇孺皆知这位“梅鹤太公”。人们对这位先贤的尊敬,历千年不衰。旧时族规定每年清明轮番去孤山扫墓,并一直保持到解放后五十年代。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