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西行漫记89-中山桥与白塔山

(2012-06-30 20:22:52)
标签:

兰州

黄河

黄河风景线

中山桥

西行漫记

旅游

分类: 2009西行漫记

西行漫记89-中山桥与白塔山

D42  2009.8.22    兰州黄河风景线  (4)

中山桥

    中山桥位于兰州城北白塔山下,是一座横卧于黄河两岸的铁桥,为兰州境内历史最为悠久的古桥,从建成至今已过百年,有“天下黄河第一桥”之称。

    来到中山桥,你会发现这里人如潮涌,游人如织,大家都是冲着中山桥来的。大桥前是一片空地,桥左侧神龟上立着一块石碑,上书“黄河第一桥”五个大字,人们争着上前拍照留念。在中山桥前留影,为了拿一个好的角度,你不得不耐心等待,能够照上就算不错了。桥上密密麻麻的人就像涌动的流水,滔滔不绝。不少游客扶着桥两侧的栏杆,感受着那滚滚东去的黄河水,感受着那穿梭不断的游船,感受着那日新月异的兰州城

    中山桥的前身乃黄河浮桥。黄河浮桥于明洪武所建,历经数百年,长盛不衰。至今兰州还存有建桥时所遗的重10吨、长5.8米的浮桥柱3根,人称“将军柱”。当年的黄河浮桥,用24只大船,横排于黄河之上,船与船之间相距5米,以长木连接,铺以板,围以栏;南北两岸竖铁柱4根,大木柱45根,有两根各长50米的粗铁绳,将船固定在河面上。冬季黄河结冰则拆除,春季再重搭浮桥。

    年复一年,浮桥建了拆,拆了建,很不方便。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清政府动用国库银30.669万两,将浮桥改建铁桥,初名“兰州黄河铁桥”,1942年为纪念孙中山而改名为“中山桥”。1949年,铁桥受战火影响而中断。后经抢修虽恢复了通行,但已难以担负日益繁忙的运输任务。1954年,人民政府再次对铁桥进行了全面的整修加固,增加了弧形钢架拱梁,使这座古老的铁桥不仅变得坚固耐用,而且还威风凛凛,绚丽壮观。

    站在黄河南岸,举目北望,黄河铁桥,白塔山公园建筑群,白塔寺浑然一体。

    今天,兰州黄河上已架起了10多座造型美观,结构新颖,工艺先进,气势滂薄的铁路桥、公路桥。这座古老的黄河铁桥已退出了作为交通枢纽的舞台。如今天的中山桥已成为兰州历史的珍贵文物,成为百里黄河风情线上最引人注目的金城一景。

西行漫记89-中山桥与白塔山

西行漫记89-中山桥与白塔山

西行漫记89-中山桥与白塔山

西行漫记89-中山桥与白塔山

 

白塔山公园

    中山桥的北岸就是白塔山公园入口。白塔山因山顶有一座白塔寺而得名。此寺原为纪念元代去蒙古谒见成吉思汗而在兰州病故的一西藏萨迦派喇嘛而建,明代扩建后改名慈恩寺。1958年白塔山被辟为公园。

    过中山桥,“白塔山公园”五个大字赫然入目。抬头便是公园大门,只见斗拱飞檐的牌楼红柱绿瓦、雕梁画栋,气势恢宏,正中挂“九曲安澜”牌匾。登上公园大门所在的一台,回眸南望,与黄河铁桥遥相呼应的中山大道俨然一条幽长的城市深巷,在玉带一样东西延展的兰州市的最窄处呈南北走向展开,使两山夹峙的兰州市区突然之间平添了无限的纵深感,使人顿生一种“庭院深深深几许”的向往和诱惑。迎面款款而来的中山大道又把张掖路步行街和西关什字熙熙攘攘车水马龙的市井生气顺手牵羊地捎带了过来,于是河南河北,临河而不隔,俯仰之间,动静互见;山上山下,市井人气与古刹禅意彼此彰显,滚滚红尘与隐隐约约涉水而来的袅袅梵音,互生互羡。

    三台建筑群是整个白塔山公园的主体建筑。亭台楼阁掩映于密林之中,依山就势随地赋形的层层展开,谱奏出一曲山水大气的建筑乐章。整个建筑群庄重古朴,气势宏伟,高低错落,回廊连贯,寓清秀于粗犷,于敞亮中隐曲折。第一台为四面敞开的雕梁画栋的大厅,“凹”字形的大厅把一、二两台巧妙地连成一体。回廊南侧配八角亭,八角亭飞檐高翘,气势宏伟;北侧配四角亭,四角亭重檐交错,别具一格。沿石阶而上,是气势雄伟的二台牌厦,牌厦阔达五楹,居中一楹有七级斗拱,这在全国同类建筑中十分罕见。二台广场挺立的高大牌厦,厦顶七级云斗,玲珑剔透。沿阶北上,便是背山面河,浓墨重彩,富丽堂皇的三台大厅。厅高10余米,长80米,宽20米,琉璃屋面,远看犹如一面翠绿的山坡。墙面上装饰的各种图案的砖雕,浑圆流转,檩椽及悬角上的木雕彩绘,庄重明快,极具地方特色。三台建筑群中亭台楼阁的飞檐翘角,突破了兰州地区的传统法式,广采博纳,比江南园林更稳重大气,比华北和中原地区的建筑更轻巧灵动。特别是在双重层檐的处理中把飞翘方向扭转90°,使其交互错落,强化流转飞动的感觉。长廊突破传统法式,使其轩敞高大,净空宏阔。

    白塔山经过多年绿化,树高林密,曲径通幽,行走其间,赏心悦目。不多时便来到山顶的白塔寺。白塔七级八面,高约17米,下筑园基,上着绿顶,各面雕有佛像,檐角系有铁马铃。塔外通涂白浆,如白玉砌成。

    过去的白塔寺,传说有“镇山三宝”,但历来对“三宝”的界定众说不一,大体上有:石佛、白塔、青铜钟,石佛、青铜钟、紫荆树和象皮鼓、青铜钟、紫荆树等三说法。石佛即现已移供在罗汉殿的石雕地藏菩萨,而所谓的“紫荆树”并非生于南方热带雨林中的名贵树种紫荆树,不过是康熙年间寺院住持栽在院子里的文冠果“,已干旱枯死。现寺内特置象皮鼓、青铜钟、禹王碑供游人观赏。白塔寺中的象皮鼓传说是印度僧人朝寺时献给佛祖的。青铜钟铸于康熙五十七(1718)年,重量虽然只有153.5公斤,和白塔一道为省级重点保护文物。青铜钟和许多名山古刹里动辄上万斤的大钟相比,它实在小得有些让人小瞧了。但千万刁;可低估了这口小钟的作用,它虽然小巧玲珑,但却“声如洪钟”,一敲之下,声震全城。当年日寇轰炸兰州时,当地政府就是用这口钟充当防空警报的。解放初期,这口钟还被兰州1大学请去,为莘莘学子们报时。禹王碑原立于金山寺禹王庙六面亭内,1963年移于北高峰牡丹亭,1980年移到白塔寺,相传为大禹治水时所书岣嵝山铭,碑高3米,宽1米,碑上阴刻古篆书77字。原碑在衡山七十二峰的岣嵝山上,字形怪异,无人能识,后人遂附会为大禹治水时所刻。韩愈诗《岣嵝山》有“岣嵝山巅神禹碑”句。南宋嘉定五年(公元1212),何玖在岣嵝山峰找到此碑,刻于岳麓书院。清咸丰十一年(1861),酒泉人侯建功又摹立于白塔山西侧的金山寺禹王庙内,后因庙宇倒塌,1964年移至后山的牡丹亭,现移至白塔寺。

 


西行漫记89-中山桥与白塔山

西行漫记89-中山桥与白塔山

西行漫记89-中山桥与白塔山

西行漫记89-中山桥与白塔山

西行漫记89-中山桥与白塔山

西行漫记89-中山桥与白塔山

西行漫记89-中山桥与白塔山

西行漫记89-中山桥与白塔山

西行漫记89-中山桥与白塔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