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的学校是什么样的?未来我们需要怎样的教师?

标签:
基础教育 |
分类: 方壶学园 |
http://s1/mw690/001qbn60zy757TG2Mes30&690
关于“教育”,大概每个人都有很多的话要说。有的人甚至能长篇大论地说上三天三夜。但说与做是绝然不同的两回事。我们办学校,总是会得到很多熟悉或不熟悉朋友的关心,他们从办学思路、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具体的课程等等各方面都给我们很多的建议,谢谢大家的热心建议。不过就身体力行者来说,可能完全是另一回事。尤其当你是在做着一件前无古人的事情的时候。
我和乐乐自己做学校,原是出于不得已,在中国当下教育环境内,不能找到真正能让我们做事情的地方。但是做学校,也并不是没有准备的。做任何事情,只有你有这个准备,当机会来临的时候,你才能把握得住。
我们在进入教育行业之前,就有过多年对教育的思考和准备,并有过很多直接或间接的教育经验。也许正是非学教育出身,对教育的理解更为接近本质,教育的实施也没有那些条条框框的限制。但我和乐乐也是不同的。我是从对世界、人生的认知体悟的角度出发去理解教育,乐乐是从孩子世界的角度去理解教育。这两者都有其局限。前者容易不懂孩子,后者在带孩子去认识世界与人生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实际的障碍。当我们遇见了,很多的问题都迎刃而解。我们对孩子的世界,对怎样带孩子去认识世界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和办法。我们自己也互相影响、学习,很快便进入一个开阔优美的境地。我们曾在同一所学校当老师,学校有个幼儿部,我们曾想过两个人一起来把幼儿部建设起来,也跟办学者提过,他们没有同意。后来,我们自己办学,也是给我们这样的机会,一起去承担起每一个孩子的基础教育。
很多人会问,你们学校未来会怎样去发展?有没有什么规划?我不想直接回答这样的问题,倒想和大家谈谈我理想中的教育,理想中的学校,理想中的老师是什么样子的。因为,我们所做的一切自然都是朝着这个方向走的。这一切也都有着诸多条件的限制,我们谈理想不能空谈,要是可实现的。所以与其说理想,不如说未来,即未来的教育,未来的学校,未来的老师。
自己办学一年多,我们一刻也没有停止过对这种可实现未来的思考与实践。
学校,首先需要承担起孩子成长所需的全部教育,包括身体、情感、道德、生活,基础能力,认识世界,实践人生,价值判断等等。家庭有着家庭的责任,但学校是不能将某一方面的教育弃之不顾的,因为人是完整,某一方面的缺陷势必影响其他方面的发展。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虽是两种不同的领域和场所,但区别也仅在于此,对孩子教育的全面了解把握都是需要去做的,并且需要形成合力,方能助孩子健康成长。学校,哪怕只有一个孩子,都需要做好这样的准备,精神上的,物质上的。除了各种准备工作,如何将这些教育给到孩子,如何规划孩子的学习、生活,让孩子的世界丰富、活泼、积极向上,这也是要做的工作。不妨称之为教育设计。这一年来,我们很多的工作在于此。
当孩子多起来,就给教育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般的学校一个班级几十个孩子,我们总以孩子多为理由,原谅了很多教育上的不足和过错。其实,这不是根本的原因。很早就和一些教育者说过,如果你是以管孩子为目的,哪怕只有一个孩子,你也管不好。一般学校班级教育不能深入落实的问题根源不在于孩子多,在于老师习惯于去管孩子。我们不能把教育工作当作管孩子,我们要去理解孩子,去帮助引导孩子。我们从一开始,对孩子的教育就是培养他基本的情感、道德,良好的生活、学习的能力与习惯,孩子后续的学习渐渐是一个主动的过程,教师只是一个辅导协助的作用。孩子多,就需要对协助辅导做一些设计。这不是一件难以解决的事情,需要教师有智慧。我时常觉得教育是艺术,这种艺术性体现在很多方面,从对世界、人生的认知理解,到对孩子精神世界的理解,到对孩子成长的理解,到我们要给孩子一个怎样的学校,到具体的教育怎么落实,这一切都是艺术。它之所以这么艺术,是因为教育面对的是成长中的人,是变化中的世界,是人与世界的关系,它是复杂的,又是可循的,是难解的,又是迷人的。就像自然界变幻莫测的种种曲线与图形,以一种神奇美妙的力量在吸引着你。
这种设计需要有一个前提,孩子都是慢慢多起来的。每一个孩子,最关键的阶段,也是最基础的阶段,就是它进入班级的那段时间,你需要给他养成各种良好的学习、生活的习惯。这种习惯的养成不是让他按照某种规则去做,而是他真正能理解明白该怎样去做,并能主动去做。这里需要老师做大量的工作。所以,对每一个来方壶学园的孩子,我们都会先给他在说话、做事、与人交往、生活方面养成良好习惯,然后引导他进入自主学习。当孩子慢慢多起来,这样的工作就会越来越轻松,因为良好的环境自然会对孩子产生影响。
再来看基础教育需要给到一个孩子的东西。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他需要做三样事情:认识世界,认识自己,处理自己和世界的关系,此即人生意义之所在。基础教育阶段,即是要给孩子打下这样的基础。所以,基础教育是非常重要且根本的。我们惯常的基础教育都是在幼小阶段培养读写算基本能力,然后中学阶段进入各学科的学习。导致的问题是,幼小阶段读写算基本能力的学习成为学习的全部,磨灭了孩子对世界的好奇与求知欲望,中学各学科学习因为没有任何基础,变成了强行的理解和演算,对孩子认识世界没有任何的帮助。基础教育幼小阶段该给到孩子的是什么呢?一是身体智力基本机能的发展,二是基本情感、道德、生活能力的培养,三是基本读写算能力的培养,四是带他了解自然世界,欣赏人类文明,认识社会人生,建立基本的知识概念网络,为之后的学科学习打下基础。这在方壶教育理念文章里也讲得很清楚。孩子的世界是完整的,学科的分割只是人类深入认识世界的结果。我们不可以一开始就把孩子带入这个结果中,将他的世界强行割裂。需要带他走过人类认识世界的自然过程,即通过感性的、直观的、以好奇与兴趣为动力的探索过程。有了这样的过程,他才会对我们生活的世界产生兴趣与感情,才会对世界有一个完整的认识,才会知道要认识世界需要不断探索学习,才会对日后学科的学习有一个积极正确的态度,因为我们要进一步了解探索世界,只有进入学科的学习,学科的学习是为了什么,他也很清楚。
这对幼小阶段的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他需要是善良的、正直的、有同情心的,需要是能进入孩子精神世界的,需要对人类最深刻最美好的情感、道德、知识、文明有着丰富的体验。您说,一个幼儿园小学的老师,需要达到这样的水平吗?这在于你怎么看待基础教育?如果你把基础教育看作读写算的学习,看作陪一帮小孩子玩,看作管这孩子不让他们闹事,看作让孩子学点知识技能,这就不需要老师有这样的水平。但你若把基础教育看作一个人的根基,看作一个民族的根基,看作是人类的根基,它直接影响的是一个人的未来,一个民族的未来,以至人类的未来。他就需要有这样的水平。
我们大概都还不习惯以这样的眼光来看幼儿园小学的老师。我们对教育总有这样那样的期望,但没有好的老师,哪来期望中的教育?而且我相信在未来,基础教育的教师,将必定是这个社会最为人尊重的一群人。因为他们值得人们尊重。未来的幼小老师,也将需要以这样的标准来要求自己。
这并不是一件难以做到的事。只不过多数人都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和体验。我们自小接受的读写算和分科的学习,我们自己都不知道世界是一个什么样子,我们自己对人生都有太多的迷茫,我们自己都不爱学习,或者根本就学不动了,我们自己就对世界人生就没有了美好的体验与愿望,那我们怎样去带孩子认识体验世界人生的美好?不但不能带孩子去认识体验,孩子对世界人生的美好感觉反而可能会被你毁掉。
同时这又是容易做到的,只要你能热爱学习,积极探索,你知道自己的局限在哪里,知道自己缺失的部分,知道读书、学习、经历,不是为名,不是为利,不是贪一时享受,都是为了让你对世界有一个更为完整的认识,对人生有一个温暖积极的态度。我这么些年,就是这么过来的。多少年都曾有这样的体会:“我少年、青年时未受过应当的教育,只顶着一个大而无当的文凭向社会讨饭吃。等我醒悟过来,要给自己一个脱胎换骨的自我教育,黄金时期已过,习惯难以养成,陋习又根深蒂固。两种力量时常在我心中相斗。我望着一方能占上风,以弥补我少时所受的损失和错误。”最终积极的一方占了上风,它让我乐此不疲,并永无止境。最重要的,它让我养成了对世界人生的热爱、好奇与享受,养成了热爱学习的态度,任何想去认识、学习,需要去认识、学习的东西都会全心投入。一个人只要不怕学习,他就什么都不怕。是这样的。只要你不怕学习,无论任何境遇,都能生出勃勃生机。如此,你不会留恋名誉、地位、物质条件等所有外在的东西。“即便一无所有,你也会自力更生。”这句话是我的一位老师教我的。
回到教育上,没有一个老师是万能的,我们更不能期待自己是万能的。我的孩子叫我“移动百科”,也只不过是因为我对世界人生的认识比他们要多一些,而他们也没见过懂得如此宽泛的老师罢了。但你要有一颗热爱、好奇和享受的心,同孩子一起去学习、去探索,并一同享受学习探索的快乐。永远都有学不完的东西在等着孩子,等着你。同时,对于学校的建设,每一个老师都是有局限的,世界上美好的东西那么多,你能主动给到孩子的是很少的一部分,很多时候是孩子来激发你学习探索的兴趣,是孩子的兴趣需求让学校越来越丰富。每一个孩子的到来,都会带来一个新的世界。学校,就是这许许多多世界一起建设起来的。老师,是最幸福的职业之一,他的世界因孩子而越来越宽广越来越深刻,并将永无止境。
当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做到的。但你做到了,你就有担任一名幼小教师的资格。
我心中未来的学校,未来的老师,是这样的:
学校是以小班为单位的,每个班有两至三名老师。十至二十个孩子(或许可以更多),孩子年龄不同。老师可以各有侧重,但需互为补充,共同负责起所有孩子的全部教育。
班级老师需要是善良的、正直的、有同情心的,需要是能进入孩子精神世界的,需要对人类最深刻最美好的情感、道德、知识、文明有着丰富的体验,对世界人生要有一颗热爱、好奇和享受的心,同孩子一起去学习、去探索,并能一同享受学习探索的快乐。
学校的容量是根据老师数量来定的。有胜任的老师,便可以再开一个班。只有一个可胜任的老师,一个班也是一个学校。
学校除了班级老师,根据孩子或教学的需要,还需专课老师。当学校容量不大的时候,可以借助外部力量。当学校容量比较大的时候,可以在校内常设专课老师。
班级老师是一个学校得以建立的根本,专课老师通过自身学习完善可以担任班级老师。
班级老师的工作是一件很累却又十分迷人的事业。他和其他班级老师一起,带着一个个孩子去认识世界、人生,建设他们的精神家园。在与其他老师、与孩子的互相影响、学习过程中,他的世界将越来越宽广,越来越美好。
学校的主体是班级,教育的主权在班级老师。所有的建设与教学以班级为单位独立进行,班级老师有着第一位的权力。当班级数量增多,需要专门的人员来进行必要的统一管理,这时候可能会需要校长的职位。但校长权力也仅于此。
幼小阶段的教育之后,孩子要接受怎样的教育?进入学科的学习。此时仍需一批优秀专课教师的教授陶冶。在中高等教育领域,这样的老师还是有不少的。作为一名幼小老师,这时候他需要交棒了。这是两种不同的教育,应该由孩子更需要的人来承担。此时的孩子已经有了对世界人生的基本认知,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与方法,辅以必要的指引,未来的路他会知道要怎么走的。
我曾经一度关注大学的通识教育,觉得一个学通了的人是一种非常难得美妙的境界。一个人怎样才能有这样的境界呢?我期待从通人那里得到答案。但后来我发现,每一个通人都有着他强烈的个体特征。这种通可欣赏,可启发你,但是不可复制的,也是没必要复制的。因为通的基础在于对世界人生有着丰富的认知和体验,而每个人的认知和体验都不一样,也就是说每个人可以有自己独特的通。我们之所不能通,是因为我们没有通的基础,即对世界人生严重缺乏认知和体验,被所受教育,被专业职业,被自己对世界对人生的狭隘态度困住了。
现在仍有很多人在羡慕、学习通的状态,因为他们认识到自己的局限、狭隘,这是很多苦闷的原因。但他们尚不知道通是如何炼成的,还处于崇拜模仿的阶段。希望他们能早日走出讲堂,开始自己对世界对人生广泛深入的认知与体验。这样不但自己将会拥有另一种通融美丽的人生,至少,你能到学园来,和我们一起从事这一世界上最受人尊重的幸福职业。
回到孩子。孩子有了这样基础教育的底子,未来对世界、对人生,自然有着他自己的理解和实践,有着他自己或通融或精深的道路。
经常有人问我们,学校以后怎么发展?
其实,学校怎么发展不重要,因为那是很容易建立的。最难的是要有合格的班级老师。没有这样的老师,我们就是一个班级的学校,容量是十到二十名孩子。有这样的老师,我们就可以再开一个班,再招收十到二十名孩子。老师越多,可接收的孩子也就越多。在没有合格老师的情形下,我们就是一个班级的学校。我们作为班级老师,需要学习需要去做的工作永远都有很多很多,这些就是目前学校的发展规划。什么时候会有第二个班级?未来一年?两年?我也不知道。
所以,我们在探讨期待未来学校的模样的时候,第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是:鼓励期待合格老师的出现。当下很多的私立学校,走的依然是体制内学校工业化的路子,分科教学,召集、培训老师,强行上岗,以为只要有足够的专课老师,足够的物质条件,就可以把学校做大。这样往往学校开办的时候,对孩子的教育支撑就有着种种的欠缺,随着规模的扩大,漏洞越来越大,且越来越多,以至难以收拾。我心中的基础教育,我心中的未来学校,恰恰是相反的路子:哪怕是一个孩子,都要做好对他的教育支撑,学校的容量是依据老师来定,而这里的学校也仅仅是一个必要的管理部门,教育的全部权力都在每一个班级里。所以,在这样的设计下,探讨班级模样,远比探讨学校模样要有用重要得多。
http://s1/mw690/001qbn60zy757UuSmc0b0&69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