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论语·颜渊第十二》原文、注释、翻译与解读

(2017-01-25 18:06:01)
标签:

教学

文化

知识/探索

分类: 名家名篇

《论语·颜渊第十二》原文、注释、翻译与解读


本篇以颜渊为题,记载孔门师生问答之事。颜渊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是孔门弟子72贤人中最优秀的一位,孔子把颜渊视为子、视为友,甚或视为师。孔子把自己一生的希望,身后道与志的传承都寄望在了颜渊身上。怎奈天意不随人愿,颜渊却死在了孔子的前面。所以,面对颜渊的死,孔子呼天抢地,悲喊"老天绝我"。足见颜渊与孔子之间,精神与心灵是可以呼应与共振的,所以,颜渊的思想就为接近孔子的全部思想体系。体现了孔子的教学思想与教学方法。其问答内容是问仁、问政、问人格修养、问道德修养,师生之间问答之外,兼有同学之间的问答与交流。


【原文】12.1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译文】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告诉他:"严格要求自己按照礼的要求去做就是仁。一旦做到克己复礼,天下就回到仁上了。修养仁德靠自己,难道还能依靠别人吗?"颜渊接着问:"请问实践仁德的具体途径?"孔子告诉他说:"不符合礼制的东西不看,不符合礼制的信息不听,不符合礼制的话不说,不符合礼制的事情不做。"颜渊说:"我虽然不聪明,但我一定照着您的话去做。

【解读】这一章师生对话体现了孔子的核心思想"仁",颜渊是孔子最为赏识的学生,孔子与他谈论的"仁"要求极高,这既是人的最高境界,也是因为颜渊这个人可以达到。读此章文字,我的感慨极深,在校园里经常见到一些大学生聚在寝室看黄色影碟,这些人因此想入非非,不思进取,荒废了学业。为此,我很为他们苦恼。在一些家庭之中,也常见一些父母急于让孩子成为了不起的人,督促孩子学习达不到目标时,也是口不择言,深深地伤害了孩子的心灵。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终于想明白了这些现象背后的问题。因此,无论是谁都应该谨守"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句话,能做到这些,也就足可以是自己无大过了。问题是要懂得知礼,知道什么是礼的要求,这要靠学习和修养才能做到,难怪孔子说"不知礼无以立"。

【原文】12.2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译文】仲弓问什么是仁。孔子告诉他:"出门在外要像接见贵宾那样敬慎,治理百姓要像承担重大祭祀那样严肃谨慎。自己不喜欢做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这样在朝廷和家族中都不会招致怨恨。"仲弓说:"我虽然不聪明,但我一定照着您的话做。"

【解读】仲弓,姓冉,名雍,字仲弓。孔子认为他有南面称王之才,可见仲弓长于做官。孔子针对他的这一性格特点,告诉他仁是什么样。与回答颜回的同样问题不一样,体现了孔子的因材施教思想。

【原文】12.3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

【译文】司马牛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说:"仁厚的人,说话的时候语气平和。"司马牛又问:"说话的时候语气平和,这就是仁厚吗?"孔子说:"做到这一点很难,说话得当不就是语气平和吗?"

【解读】司马牛,姓司马,名耕,字子牛。宋国人,他的哥哥就是司马桓。

这是我个人对这句话的解读,我的解读来源于我的人生经历话亲身体悟。关于"讱"的解读,很多大家的看法,都把它解读为"迟钝"惑"谨慎",我个人感觉这样的解释非常的不妥,从常情常理来推断古代的仁者一定是富于智慧的人,他们安详平静、波澜不惊,这样的人怎么可能迟钝,既然富于智慧,就该看清世间的一切真相,又何须谨慎。这是我质疑他人解读的问题出发点。

事情经历多了,我后来忽然领悟到,"讱"就应该是无论什么时候都能说话语气平和,不怒不怨不牢骚,这才是讱的本意。我常想无论什么时候,面对什么人都能心境平和的谈论自己的看法,这样的人一定就是一个修养极高的人。仁者就是有极高修养的人。我们常在生活中看到,有相当多的人只要张口说话就会伤人,甚至是话未出口就已经伤人了,怎么想这样的人都不能是仁者。还有些人总是对生活少不了抱怨,有些人总是对生活不满意,牢骚满腹,这样的人总是看到外部世界的不和谐,很少看到自己内在的不和谐,更是很少想到自己是不是有问题,我们能说这样的人是仁者吗?

我常常告诫身边有志于仕途的学生, "牢骚是仕途的大忌",我也常想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人有怀才不遇之感。今天再来仔细分析,就会发现牢骚者、怀才不遇者还真都大多是有一些本事的人,他们都对外在的世界有一个超越常人的认识,因为外在的世界运行结果没有满足他自己的欲望,所以才牢骚满腹,才抱怨不断。实际上,就没有想过调整自己,没有想过对自我的内在认识存在不足。调整自己的内在世界让自己与外在的世界保持一种平衡与和谐,还会有牢骚和抱怨吗?有的时候,人与外在的世界和人难免会发生冲突,不管你的地位多高、财富多多、年龄多大,都不能保证这个世界就与你的心愿保持一致。这种冲突之下,怎么办?改变自己呀,管不了别人的时候我们可以管自己啊,改变不了别人我们可以改变自己,这样不就使问题和冲突得到化解了吗?有一句话很好,那就是"山不过来我过去",大概这句话要告诉世人的就是这个道理。

我们再看那些的道高僧、菩萨、佛,还有工作中那些高官,哪一个不是极有涵养的人,这些人说话很少让人看到他会动怒,即便是面对敌人也是语言祥静平和。

这就是孔子的"讱",能做到这样的仞,就是仁者的表现。

说到这里,我们猜想司马牛这个人应该是一个满腹牢骚的人。《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就记载司马牛言多而躁。孔子正是正对他性格中的这方面不足,提醒他要学会少说话,少发牢骚。

【原文】12.4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译文】司马牛问孔子什么是君子。孔子告诉他说:"君子不忧愁不恐惧。"司马牛又问:"不忧愁不畏惧,就是君子了吗?"孔子说:"在内心不断反省自己,没有任何愧疚和悔恨,还会有什么忧愁和畏惧呢?"

【解读】这一章孔子回答司马牛什么是君子。也是针对司马牛的性格特点和所处的当时情境。

【原文】12.5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无兄弟也?"

【译文】司马牛忧虑地说:"别人都有兄弟,只有我没有。"子夏说:"我听说,死生由命运主宰,富贵全在天意。君子做事严谨认真不出差错,与人交往恭敬合乎礼节,普天之下就到处都是兄弟。君子又何必担忧没有兄弟呢?"

【解读】《说苑·杂言》记载孔子说:"敏其行,修其礼,千里之外,亲如兄弟;若行不敏,礼不合,对门不通矣。"知天命,重人伦,敏行修礼,何患无兄弟,"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原文】12.6子张问明。子曰:"浸润之谮(zèn),肤受之愬(sǜ),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远也已矣。"

【译文】子张问什么是明。孔子说:"如水浸润一样的谗言,切肤之痛的诬告,在你这里都行不通,你就称得上明了。如水浸润一样的谗言,切肤之痛的诬告,在你这里都行不通,这可以就叫有远见了。"

【解读】子张所问之明,有佛教中所谓的明的味道,是明察秋毫的明,明白的明,是心明。凡事做到明,就必须要具有大局眼光,有限的眼光是很难做到真明的。所以能够做到明的人,也就是有远见的人。

【原文】12.7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译文】子贡问如何治理好国家。孔子说:"粮食充足,军备充实,取信于民。"子贡又问"迫不得已去掉一项,这三者哪一个先去掉?"孔子说:"去掉军备。"子贡再问:"迫不得已去掉一项,剩下的这两项哪一个先去掉呢?"孔子说:"去掉粮食。自古以来,人都要死。如果没有人民的信任,国家就站不住了。"

【解读】这一章中有这样几个方面需要注意,一个是儒家思想中的"诚信"问题,孔子把它看做是做人做事的根本,这是精神层面的问题,无论对人的个体生命还是集体的大生命都不能无信。这一点属于信仰层面的东西,没有它人与社会就会失去秩序,就会彻底乱套。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就是孔子的教学特点。子贡聪明伶俐,一步一步追问,孔子从容不迫、有理有据地回答。

【原文】12.8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kuò)犹犬羊之鞟。"

【译文】棘子成说:"君子本质好就可以了,还要那些表面的礼节干吗?"子贡说:"可惜呀!您这样解释君子。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形式如同本质一样重要,本质如同形式一样重要。如果去掉毛色花纹,虎豹的皮就和犬羊的皮一样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