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13年高考广东卷语文古文及翻译分析

(2013-12-08 11:33:22)
标签:

文言文翻译及分析

文化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小题。

 

    张咏,字复之,濮州鄄城人。太平兴国五年,郡举进士,议咏首荐。有夙儒张覃者未,咏与寇准致书郡将,荐覃为首,众许其能让。会李沆、宋浞、寇准连荐其才,以为荆湖北路转运使。奏罢归、峡二州水递夫。就转太常博士。太宗闻其强干,召还。张永德为并、代都部署,有小校犯法,笞之至死。诏案其罪。咏封还诏书,且言:“陛下方委永德边任,若一部校故,辱主帅,臣恐下有轻上之心。”太宗不从。未几,果有营兵胁诉军校者,咏引前事言,太宗改容劳之。

 

出知益州,时李顺构乱,王继恩、上官正总兵攻讨,顿师不进。咏以言激正,勉其亲行,仍盛为供帐饯之。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时寇略之际民多胁从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

 

初,蜀士知向学,而不乐仕宦。咏察郡人张及、李畋、张逵者皆有学行,乡里所称;遂敦勉就举,三人者悉登科。士由是知劝。

 

咸平二年,夏,咏以工部侍郎出知杭州。属岁歉,民多私鬻盐以自给。捕获犯者数百人,咏悉宽其罚遣之。官属请曰:“不痛之,恐无以禁。”咏曰:“钱塘十万家,饥八九,苟不以盐自活,一旦蜂聚为盗,则为患深矣。俟秋成,当仍旧法。”五年,真宗以咏前在蜀治行优异,复命益州。会遣谢涛巡抚西蜀,上因令传谕咏曰:“得卿在蜀,朕无西顾之忧矣。”

 

咏与青州傅霖少同学。霖隐不仕。咏既显,求霖三十年,不可得。至是来谒,阍吏白傅霖请见,咏责之曰:“傅先生天下贤士,吾尚不得为友,汝何人,敢名之!

 

(选自《宋史·张咏传》,有删节)

重点字词解释

  举:举荐     夙儒:老儒生     许:赞誉 赞许       让:谦让     会:适逢    罢:罢免

  强干:精明  干练              笞:边打            案:追究  查办      未几:时间不长

胁诉:逼迫挟持  控诉            构乱:作乱          供帐:  备办        大致:大体上  大概

                                向学:爱学        学行 :学问和品行     就举:参加考试

自给:给予自己                 劝:勉励           属岁歉:连续   痛绳之:狠狠的惩罚  

自活:养活自己                 为患:成为祸患     阍吏:看门人   敢名:岂敢,直呼名字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有夙儒张覃者未           第:科举考中

 

B辱主帅                   推:追究

 

C.不痛                   绳:捆绑

 

D.复命益州                 知:掌管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掌握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B

 

对文言实词的理解,是中学文言文教学中极为重要的一个内容,《高中课程标准》指出:“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积累与记忆文言实词,二是在具体的语境中解读实词。这是读懂浅易文言文的基础与前提。这道试题挑选了包含四个常见实词的句子,并分别给出词语释义的正与误,编题方式与近八年基本一致,稍有变化之处在于要求选择解释不正确的一项,难度略有下降。这类题的解题方法一般有三种:根据已掌握的实词知识直接判断;其次是联系学过的课文知识加以辨析;其三就是运用替代法,把提供的词义置放于句子中,然后根据语境判断正误。

 

C项中的“绳”的意思是“约束,制裁”,成语“绳之以法”用此义。由于第5题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C项为应选项。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议咏首荐                         一部校故

 

B.咏引前事                       乡里所称

 

C.遂敦勉就举,三人者悉登科         咏悉宽其罚遣之

 

D.饥八九                           求霖三十年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掌握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能力层级B

 

这一道题的命制原则与形式,已连续7年保持一致,采用从选文中摘取四组8个例句、每组两两比较,考查其异同的方法,考查学生对常见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辨析能力。事实证明,这种考查形式既兼顾考查的公平性,也能有效地检验学生对虚词的辨析能力。

 

A项,把/因为;B项,作为/被;C项,承接,可译为“然后”;D项,……的人/表停顿,无意义。

 

 

 

7.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时寇略之际/民多胁从/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

 

B.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时/寇略之际/民多胁从/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

 

C.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时寇略之际/民多胁从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

 

D.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时/寇略之际/民多胁从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能力层级B。这是广东题今年的一个小变化,也可看成是对前几年主观断句题的继承与创新。

 

标点如下:“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时寇略之际,民多胁从,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张永德被惩办后不久,太宗就意识到张咏的意见是对的。

 

B.当李顺叛乱的时候,张咏敦促上官正出兵讨伐,并为之隆重饯行。

 

C.在歉收时,张咏主张对贩私盐的人从轻处分,并建议从此后都减轻刑罚。

 

D.真宗对张咏在四川的表现很满意,通过谢涛传达了对张咏的赞赏。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内容要点的分析概括能力;能力层级C

 

此题继续延续近几年高考的编题方式——将传主主要事迹大致依事件在文中出现的先后次序切分为四部分进行概括,并对应拟设了四个选项,从阅读材料着眼要求考生能够读懂全文,不在内容要点的分析概括上出错。题目的设问方式与2012年相同,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设问难度比“选出正确的一项”略小。

 

解答这类试题的方法,一般需要从全文着眼,寻找与选项内容相一致的信息。这类试题在设计错误项时,往往是选项内容在文中都有,但它们之间的内在关系分析却是不正确的,这就要求考生在阅读文言文时不能采用浏览、跳读的阅读方式,而要做到“字字落实,真正理解”才能够识别选项的正误。同时,要比较熟悉这类题目设错的方法,如无中生有、张冠李戴、颠倒因果、翻译错关键词等等。另外,四个选项中有三个的内容是正确的,这对考生读懂文章又起着帮助理解的作用。

 

C项依原文“俟秋成,当仍旧法”(等秋天收获了,当会依旧按旧法办事)可知,张咏“建议从此后都减轻刑罚”与之是不相符的。A项对应的内容在文中第一自然段结尾处。B项对应的内容在文中第二自然段前半部分。D项对应的内容在文中第四自然段后半部分。均是对原文内容的正确的分析和概括,表述无误。

 

 

 

9.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10分)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7分)

 

①苟不以盐自活,一旦蜂聚为盗,则为患深矣。(4分)

 

②傅先生天下贤士,吾尚不得为友,汝何人,敢名之!3分)

 

【答案】

 

①(民众)如果不靠(贩盐来养活自己,一旦蜂拥而起做强盗,那就会成大患了。[(这些人)如果不能用贩卖私盐来养活自己,将来一旦像蜂群一样聚焦起来成为强盗,那么就会成为很大的祸害。]

 

②傅先生是天下(很有名)的贤士,我尚且没机会跟他成为朋友,你是什么人,竟敢直呼其名!

 

【解析】本小题考查考生对浅易文言文的理解能力;能力层级B

 

要求考生直接翻译文言句子,既符合文言文学习的特点,又能区分出考生的文言阅读水平和语言运用能力,对促进中学文言文教学水平提高有很好的导向作用。文言翻译虽然是主观题,但客观成分较强,答题时一定要根据原文内容,尽量采用直译的办法,对文句进行准确翻译,不能任意扩充或想象,要求字字落实,兼顾词法、句法要求。当然,由于文言文的翻译也含有一定的主观成分,所以在对考生的要求上,也应有一定的灵活性,在具体翻译时,允许语言转换的多样化,广东试题要求考生翻译句子时注意对句子“大意”的把握,“大意”在近几年的高考阅卷场上,通常都会落实到个别实词、虚词或句式上。关于“大意”的点该如何给分,阅卷场各有明确的评分细则来规定。解答这道题的关键是掌握句中的实词、虚词及文言特殊句式。

 

 

 

2)从文章中找出能体现张咏“惜才”的两个事例。(可自己概括,也可引用原文)(3分)

 

【答案】①有夙儒张覃者未第,咏与寇准致书郡将,荐覃为首;②咏察郡人张及、李畋、张逵者皆有学行,为乡里所称;遂敦勉就举;③霖隐不仕。咏既显,求霖者三十年。

 

【分析】本小题考查考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C

 

 

    文言文阅读文段节选自元脱脱丞相等主持修撰的《宋史》中人物列传的有关内容。《宋史》是二十五史中篇幅最庞大的一部官修史书,全书有本纪47卷,志162卷,表32卷,列传255卷,共计496卷,约500万字,保存了不少已失散的原始资料,是了解和研究两宋历史的重要史书。高考所选文段是从《宋史·列传第五十二》中删节而成(原文合田锡、王禹、张咏三人为一卷),仅传张咏的文字共约2000字,根据命题的需要,删减连缀为588字的文段。选文基本保持原文风貌,摘录了最能体现张咏个性及功绩的六件事,特别是他惜才的三件事,使人对张咏留有深刻的印象。由于文本为元代作品,又经过删节,文中已基本没有生僻难解的词语,也没有复杂的名物典章制度方面的专门术语,阅读难度不大,适应高中毕业生的文言文阅读水平。经删改后的文段是一篇典型的人物传记,这种文本材料在历年高考中比较常见,各校在备考中也大量训练过,学生不会感到陌生。

 

【参考译文】

 

   张咏,字复之,濮州鄄城人。太平兴国五年,濮州推举进士,众议首先推荐张咏。当地有个叫张覃的老儒生还没考中进士,张咏就与寇准写信给本州守将,推荐张覃做首选,众人都赞许张咏能够谦让。正逢李沆、宋浞、寇准接连推荐他的才干,(朝廷)授任他为荆湖北路转运使。(张咏)上奏建议罢除归、峡二州的水递役夫。就地转为太常博士。宋太宗听说他的精明强干,召他回朝。张永德任并、代都部署,有个小校官犯了法,被他鞭打致死。皇帝下诏审理他的罪行。张咏将诏书封缄退还,并且说:“陛下正委以张永德边关重任,若因为一个小校官的缘故,使主帅受辱,臣恐怕将会有下级轻视上级之心。”太宗没有听从。不久,果然有士兵联合控告军校的事发生,张咏引用前次的事情来议论,太宗为此动容并抚慰他。

 

   出任益州知州,当时李顺作乱,继恩、上官正统兵攻讨,却停留不前进。张咏用话激励上官正,勉励他亲自出击,并盛情地陈设帷帐为他饯行。上官正因此决意出兵深入,终于大获全胜。当叛军攻城略地之际,民众有很多人被胁迫跟随叛军的,张咏下达公文向他们晓喻朝廷的恩德和信义,使他们各自回到乡里。

 

当初,蜀地士人知道读书向学,但不喜欢做官。张咏考察州里的张及、李畋、张逵等人都有学问品行,受到乡里的称赞;于是敦促勉励他们参加科举考试,这三个人果然考取了进士。士子们从此懂得了努力上进。

 

(   宋真宗)咸平二年夏天,张咏以工部侍郎出任杭州知州。正值当年歉收,百姓有很多人私自贩卖盐来自给。(官府)捕获了几百个犯法的人,张咏全都减轻刑罚然后遣散他们。部下属官请求说:“不严加制裁,恐怕无法禁止此事。”张咏说:“钱塘一带十万家民众,饥饿的人有八九万,(这些人)如果不能用贩卖私盐来养活自己,将来一旦像蜂群一样聚焦起来成为强盗,那么就会成为很大的祸害。[(民众)如果不靠盐来救命,一旦蜂拥而起做强盗,那就会釀成大患了。]等秋天收获了,当会依旧按旧法办事。”(咸平)五年,宋真宗因为张咏以前在蜀地政绩优异,又任命他担任益州知州。适逢朝廷派遣谢涛巡视西蜀,皇上因此令他转告张咏说:“有爱卿在蜀地,我没有西顾之忧了。”

 

   张咏与青州人傅霖小时候是同学。傅霖隐居不做官。张咏显贵之后,三十年也没找到(他)。到这时他来谒见,守门人来报告说傅霖求见,张咏责骂他说:“傅先生是天下(很有名)的贤士,我尚且没机会跟他成为朋友,你是什么样的人,竟敢直呼其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