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选修小说 教案《鉴赏家》

(2010-12-14 14:52:24)
标签:

选修小说教案

《鉴赏者》

文化

分类: 教案集锦

 

鉴赏家

教学目标

1、            学生通过阅读作品,把握小说的主要情节和基本风格。

2、            细读文本,通过语言、动作、环境等,把握叶三这一人物的独特形象。

3、            了解散文化的小说与一般小说的区别。

教学重点精心难点

1、            细读文本,通过语言、动作、环境等,把握叶三这一人物的独特形象。

2、            了解散文化的小说与一般小说的区别。

教学方法

阅读与探讨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这篇小说以《鉴赏家》为名,意在“鉴赏”:鉴赏画,鉴赏美,鉴赏生活。我们学习小说,其实就是在学习鉴赏:鉴赏人物,鉴赏语言,鉴赏小说所源自的生活,鉴赏“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艺术。这篇小说,由于其独特的人物形象与艺术风格,特别适合细致深入的品味与鉴赏。

一、      作者与背景简介

汪曾祺(19201997),当代作家。以小说《受戒》、《大淖纪事》为人瞩目,他的小说用抒情的调子,以童年的回忆为视角,着意挖掘平民生活中的人情美和人性美。散文则如“春初新韭,秋末晚菘”——记人事、写风景、谈文化、述掌故,兼及草木虫鱼、瓜果食物、皆有情致。娓娓道来,文字雅洁而少雕饰。

《鉴赏家》写于1982年,同样是于晚年追怀故土,如朝花夕拾,平淡中自有深远之致。

二、      品读与探讨

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和学生一起探讨如下问题。(注意问题的逐渐深入。提供的答案比较完备,不一定要全告诉学生,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点出主要意思即可)

1、            小说的主人公叶三是一个“卖果子的”,作者为什么以“鉴赏家”作为小说的题目?

小说这样开篇:“全县第一个大画家是季匋民,第一个鉴赏家是叶三。”叶三虽是个地位卑微的果贩,却凭着对生活的朴素理解、对绘画的真心喜爱,被大画家季匋民视作真懂画的人。名士的高谈阔论往往只是“道听途说,似通不通”;而叶三从心里喜欢画,用本真的眼睛和心灵欣赏画,用最简单直接的语言评画,却常常能“一句话说出好在处”。这样的鉴赏家才是真正的鉴赏家——用眼睛,更用心灵品味美,远胜于那些高谈阔论、似通不通的所谓鉴赏家。小说以“鉴赏家”为题,既点出了主人公,也点出了小说主题;对美的鉴赏。

2、            小说从哪里开始进入所谓的“正题”?之前的叙述是否跑题了?对塑造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可以结合“品读与探讨”第1题)

小说开篇之后,就开始叙述叶三卖果子的故事。写到近一半时,才进入正题:“他真是为了季匋民一个人卖果子的。他给别人家送果子是为了挣钱,他给季匋民送果子是为了爱他的画。”

之前的叙述没有跑题。这些内容似乎和“”鉴赏家没有直接关系,但叶三作为“鉴赏家”对画独具的敏感,恰恰是源于卖果子时对生活中的美的敏感。他喜欢到各地去找好果子,送到买家的果子都有可以入画的美丽;而到处走,“能看很多好景致,知道各地乡风”,叶三的见识和鉴赏力,正是在这样的生活中逐渐获得和养成的。热爱生活,时刻注意发现和欣赏新鲜活泼的生机,才能从紫藤的乱花里看出风来,才会懂得一只小老鼠的顽皮,才会知道“红花莲子白花藕”。我们从叶三身上读到的,是对美的纯粹深沉、不涉功利的爱。这,才是一个真正的鉴赏家之本质所在。

而这些都构成了一个丰富、独特、真实的人物形象,他具有鲜明而饱满的、不同于他人的独特性格。对美的纯真的热爱,对人的深厚的情谊,都蕴含在这些跟“果子”有关的故事中,从而使一个“神全气足”的人物跃然纸上。

3、            从小说中寻找一些叶三“鉴赏”画的细节。读一读,品一品,说说感觉。

“紫藤里有风”一段,“小老鼠”一段,“红花莲子白花藕”一段。叶三基于朴素生活经验的“真懂(画)”,季匋民的平易亲切、从善如流,两人的彼此欣赏和朴素情谊,都可以从这些细节中读出来。

4、            这篇小说读起来和一般的小说有什么不同?你喜欢这种不同吗?(每个同学选一个角度具体谈,老师再点拨总结。提供的答案涉及情节、结构、人物、语言等各方面,不需要全让学生掌握,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点拨总结,点出主要区别即可)

1)情节和结构。我们很难在作品中找到一般小说所具有的清楚的的线索、强烈的冲突紧凑的情节,很难概括出一个故事梗概。它只是写了一个爱画的人,定了他的生活,有些和画有关,有些似乎只是闲笔。细细想来,作品其实只是写了一个字:“美”。这颇合于散文“形散神不散”的说法。而汪曾祺在《小说的散文化》中谈到沈从文先生的小说《长河》:“它没有大起大落,大开大阖,没有强烈的戏剧性,没有强烈的戏剧性,没有高峰,没有悬念,只是平平静静,慢慢地向前流着,就像这部小说所写的流水一样。”而在另一篇文论《小说笔谈》中,他把小说的结构比作树:“一棵树是不会事先想到怎样长一个枝子,一片叶子,再长的。它就是这样长出来了。然而这一个枝子,这一片叶子,这样长,又都是有道理的。从来没有两个树枝、两片树叶是长在一个空间的。小说的结构是更内在,更自然的。”这些分析也适用于《鉴赏家》,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这类小说,其实是以一种更贴近生活常态、更亲切自然、不刻意雕琢的态度和方式,叙述我们身边的人和事。

2)人物。我们的文学批评一度过分强调所谓“典型人物”,要求人物是典型化的,即“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典型论”有一定的合理性,使人物集中体现某一类人的阶级特点、性格特征,但也往往抹杀了人作为独立个体的丰富性、生动性、不可重复性。汪曾祺认为,“在解释得不准确的典型论的影响下”,有些作家“创造出了一批鲜明、突出,然而虚假的人物形象”。他自己的创作心态是这样的:看到生活中有意思的人,想写写他,就写了;并不刻意追求以一个人物体现大的时代、社会内容。因此,“通常不对人物进行概括。只是画一两朵玫瑰花,不想把一堆玫瑰花,放进蒸锅,提出玫瑰香精。当然他画的玫瑰是经过选择的,要能人画”,“人像要求神似。轻轻几笔,神全气足”。我们再来看叶三这个人物,的确不是一个典型的果贩;甚至可以说开底下这样的果贩几乎不会再有第二个;他是为了自己喜爱的画家卖果子的;画家死后,他不卖果子了,但四季八节,还四处寻觅鲜果,到坟上供一供;画家送给他的画,他一张不卖,最后这些画陪着他安眠于黄土中,真可谓“生死相随”。但正是因为与众不同,他身上有如此吸引我们的地方:对美的纯真的热爱,对人的深厚的情谊,这些不同于一般小贩的性情、品质、引发我们由衷的喜爱和尊敬。可以说正是因为人物的“不典型”,因此才更有价值,因为他是独特而真实的“这一个”,而非概括提炼的“那一个”——其实往往是“许多个”的杂糅和平均,看似典型,实则如流水线上生产的工业品,粗糙而失真,又如反复搓揉的面团,面目不清,棱角尽失。只要稍稍回顾一下文学史上那些“高大全”的形象,高下立判。

3)语言。汪曾祺说:“散文化小说的作者十分潜心于语言。他们深知,除了语言,小说就不存在。他们希望自己的语言雅致、精确、平易。”在《小说笔谈》中,他强调“语言的惟一标准,是准确”。我们常常听评论者说汪曾祺的语言谈而有味、素朴中透出诗意和趣味等,其实他首先追求的是准确。有人曾这样评论杨绛的文字:“品味杨绛的散文,我们得知在她看来语言的准确远远重要于语言的修饰。或许因此她花的力气更大。她正是福楼拜所说的那样去寻求最合适的表现方式,最有概括力的名词,最能表明特性的形容词和最生动的动词。她找到了。一方面我们又发现所找到的东西原来正是最平常的,并不炫人耳目,由此她又达到了语言的朴素。此外,既然已经准确地表达了要表达的,那就够了,无需再添加什么,添加了就是堆砌,就是累赘,所以她的语言又是精练的。杨绛散文语言具有准确的美,朴素的美和精练的美,这统可归之于一句很古老的话:辞达而已矣。对这句我们似乎总觉得只是一个最起码的要求,其实它是一个最高的要求。”汪曾祺的语言也是如此,准确、朴素、精练。有一次的孙女想从爷爷的文章中找一点“好句好词”用在作文中,找了解半天,毫无所获,于是很恼火。汪曾祺听了之后哈哈大笑:“没词儿,好!”远离所谓的华丽辞藻,使他的语言干净自然,在平常中见出不平常。如“立春前后”一段中那种溢于纸面的清香,正源于语言那朴素的清香。再比如他写叶三家老二卖布:“量布、撕布(撕布不用剪子开口,两手的两个指头夹着,借一点巧劲,??——的一声,布就撕到头了),干净利落。”语言和它所描写的动作一样,准确,干净,利落。

5、这篇小说的情节并不复杂,但是读起来很“很味儿”,你能说说其中的原因吗?(见教材“品读与探讨”第2题)

所谓“有味儿”,主要跟小说的语言和所描写的乡风民俗有关。作者的语言准备、朴素、精练,因此干净而自然,有独特的“味儿”:淡而有味,素朴中透出诗意和趣味,而非“浓得化不开”之浓郁鲜艳。(具体可参考上一个问题中“语言”一段)小说如风俗画一般,铺展开故乡风物的画卷,于其中展现故乡的人们平常生活中的人情美和人性美。“人情”和“风土”是紧密关联的。写风俗,其实也是追怀故土:人到暮年,怀乡怀旧,如朝花夕拾,如秋水黄昏,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惆怅和凄凉。美丽淳朴而悲凉的世风民俗,也给小说增加了独特的“味儿”。

1、            接着第5个问题,具体探讨语言的“味儿”:朗读小说第3节(“立春前后,卖青萝卜”一节),具体说说这段文字的好处。

“立春前后,卖青萝卜……”一段,充满了植物的清香,更可以让人想像时序更迭、草木葱茏之美。下文说:“不少深居简出的人,是看到叶三送来的果子,才想起现在是什么节令了的。”可以说,是叶三把四季带到了许多深宅之中,也带到了很多看后的读者眼前,我们似乎能看见那些美丽的果子,闻到那扑鼻的香气。

“棒打萝卜”,“摔在地下就裂开了”,可以想见其饱满脆嫩。香白杏,顾名思义,一定是又香又白,“白得像一团雪”。还有“嘴儿以下有一根红线”的“一线红”蜜桃,“红的像珊瑚,白的像玛瑙”的樱桃,碧绿生鲜的檀香橄榄,“粗如小儿臂”的山药,“大如拳”的百合……这些准确生动的文字,组成了鲜明美丽的画面,文字中有画,也有诗。

注意时令转换的过渡语:“立春前后”,“杏子、桃子下来时”,“再下来”,“端午前后”,“七八月”,“重阳近了”,“菊花开过了”,“入冬以后”。有自然节气,有季节,有月份,有传统节日,有当令的果或花,过渡自然而多变化,叙述看似随意,却又简练贴近。

介绍水果有说有略,既有概述,也有具体描述;总体以时令为序,中间也有归类罗列。如果把读这段文字比作观一幅画,读者能看到总貌,也能看到局部细节;随意中有次序,有安排。

 

以对结尾的思考作为全篇的总结。

问题设计:小说这样结尾——“叶三死了。他的儿子遵照父亲的遗嘱,把季匋民的画和父亲一起装在棺材里,埋了。”这似乎是一个平淡到了极点的结尾。你喜欢这个结尾吗?为什么?如果你是作者,你会设计一个怎样的结尾?(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学生怎样回答都可以,只要言之有理,体现自己的独特认识与想像力)
1)提供两种不同的思考与分析:

1喜欢。这是一个平淡到了极点的结尾,也是一个自然到了极点的结尾。这是人的必然结局:死了,埋了。几个字,由生转到死,收尾干净利落,无尽感概尽在不言中。这也符合人物的性格:叶三视这些为生命,无论生死,都要与它们相伴左右。也符合作品的整体风格:平淡朴素中的深长韵味。

2不喜欢。可以写得更有波澜,更有余味。(3)结尾的不同设计:

捐赠给博物馆,供大家一起欣赏。

世事无常,家道中落,儿子们无奈变卖了这些画

这些画被凯觎已久的人掘墓盗去,流落四方。

……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