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翻译理论
1.
翻译原则
动态对等:Dynamic
Equivalence。奈达(E.Nida)所下的定义:“最切近原语信息的自然对等。”三个关键术语:
1.
对等——对原语信息而言
2.
自然——对目的语而言
3.
最切近——尚属两者的结合,以达到最高度近似
“动态对等”的理论基础是“效果对等”的原则,即译文读者对译文所作出的反应与原文读者对原文所作的反映基本一致。后来为避免混淆,奈达将“动态对等”改为“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
泰特勒,翻译三原则:
1、译文应完全复写出原作的思想。
2、译文的风格和笔调应与原文的性质相同。
3、译文与原作同样流畅。
其他:上下文统一,标点符号使用统一,以及数字、时间的精确表达等。
2.
词语翻译
2.1
词汇空缺
词汇空缺是由于历史文化等原因,两种语言之中没有对等词汇的情况。这种空缺不仅表现在词语本身的空缺上,还表现在意义的空缺上。如西方的龙和东方的龙是不对等的概念。
这种不对等的情况大概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l
有特定文化内涵的词,如cousin.
l
原语中的概念在目的语中未词化(lexicalized)的词。如英语中的landslide,可以用来形容在大选中获得“占绝对多数的”选票。
l
原语中词义复杂的词。如在巴西语中arruacao这个词的意思是:“清理咖啡树下的垃圾并把它堆在树行间,以便于在收获时把落在树下的咖啡豆收起。”这样复杂的意思在许多语言中是找不到对等词的。
l
原语和目的语有不同的词义区别。如汉语指人的性别用“男性、女性”,指动物的性别用“雄性、雌性”。英语没有这样的区别,都用male,female。
l
目的语中没有对应的上义词。如汉语中的“酒”,就很难在英语中找到对应的上义词,英语中的wine在多数情况下是指“葡萄酒”,不同的酒类有不同的单词来指代,但很难找到统称这些酒的词。而汉语中的“酒”就是统称各种酒。
l
目的语中没有对应的下义词。如英语中上义词 jump
有许多下义词:leap,vault,spring,bounce,dive,clear,plunge,plummet,而在汉语中“跳”就没有这么多对应的下义词。
l
方位和人际视角不同。如在英语中,向别人借是borrow,把东西借给别人是lend。汉语则只用一个“借”字。
l
表达意义不同。如汉语中“宣传”并没有不好的意思,在英语中propaganda是贬义。
l
词形不同。由于原语中特殊的构词形式在目的语中找不到对应的形式,翻译时只好用解释的办法。如英语中的后缀-ish——boyish,greenish在汉语里只能译成“孩子气的”,“呈绿色的”。
l
原语中使用外来词。原语中使用的外来词,在译入目的语时会失去原来的内涵,因为大多只能意译。
如英语中讲dine
alfresco译成汉语是“在户外进餐”,跟dine
outdoors没什么区别,
这就失去原文使用意大利外来语alfresco的特有内涵和异国情调。
l
还有一种情况叫false
friend(假朋友)或false
cognate(假同源词),是指两种语言中形式相同或非常相似,但意义不同的词。如法语单词exp
é rience不是“经验”而是“实验”。英文的eat
one's words不是“食言”(go
back on one's word / break a promise),是“认错;道歉”(to
admit that they were wrong about something they
said)。
针对这种情况,一般采取以下策略:
l
使用上义词。
如英语中的shampoo具体说是“用洗发精洗发”,而译成汉语一般只是笼统译成“洗发”。
l
使用中性或表现力较弱的词。如exotic
lily翻译成奇异的百合花,英语里的exotic是用来形容从遥远的国度来的不同寻常,非常有趣的东西,在汉语里没有对等词。
l
文化概念替代法。如向外国人介绍“梁山伯与祝英台”,可以说这是“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Chinese Romeo and Juliet)
l
直接使用外来词或外来词加注释。如Ma-po dou-fu was
found by Dale。这里说的是麻婆豆腐。
l
用非相关的词进行解释性翻译。如果原语的概念在目的语中未被词化,在某些语境中仍可以用解释性翻译。如:…the
lower mixed broadleaf forests…are
the areas most accessible to and disturbed by Man.
(偶尔也见于)较低地区的混合阔叶森林之中,因为这些地区是人类最容易进入、干扰最多的地方。
对于accessible
to,只好用“容易进入”这种解释性的翻译。
l
省略不译。将一两个无关大局又需要大量解释的词项省略不译,有时反而使译文更流畅,可读性更强。
l
用图示的方式。
2.2
引申
在翻译中由于语言上的原因,在一种语言有某种强制性或惯用性的语法范畴,而另一种语言却没有相应的强制性或惯用性的语法范畴时,就常常会遇到很难逾越的障碍。此时引申helps。
引申包括以下类型:
l
逻辑引申。根据上下文的内在联系,由表及里,运用一些符合汉语习惯的表现法,选用确切的汉语词句,将原文内容实质准确地表达出来。
Ø
如:In fact one mould can produce
many thousands of articles before it wears out。事实上,一个模子生产成千上万件产品之后才会用坏。
Ø
除了时间关系,还有正话反说,反话正说等常用的逻辑引申方式。
l
语用学引申。把原文里的弦外之音补译出来
Ø
如:she was ready to go , but first
she wanted her book to be in print.她准备与世永诀,但要目睹她那部书出版后才瞑目。(补译出了“瞑目”。)
l
修辞引申。
Ø
如:A large segment of mankind
turns to untrammeled nature as a last refuge from encroaching
technology.许多人都想寻找一块自由自在的地方,作为他们躲避现代技术侵害的世外桃源。(把last
refuge引申译成“世外桃源”。)
l
概念引申。扩大或缩小外延或内涵。
Ø
如:Torcello, which used to be
lonely as a cloud, has recently become an outing from
Venice。托切罗往日如一片孤云,冷冷清清,近来却成了威尼斯外围的游览区。(缩小概念)
词义引申可分为三个层次:近似、深化、升华。这三个层次的引申义与本义的差别由近至远。近似引申,指接近本义,但不为本义所限的引申。深化引申,指赋予新义,但与本义在字面上尚有蛛丝马迹的联系。而升华引申,由出自本义但在字面上远离本义。
如:A scientist constantly tried to
defeat his hypotheses, his theories, and his conclusions
.科学家经常设法否定自己的假设,推翻自己的理论,并放弃自己的结论。(深化)
在翻译时还会碰到词义的选择和引申问题。
选择即当一个词语有多种解释或多种性质(名、动)时,选择适合的解释。
引申即不能按照词语字面上的意思来翻译。
比如说help。The
government needs to help the needy. 政府要救济穷人。(救济)Trade
helps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y.贸易促进工业的发展。(促进)
另外,我们还得考虑专业内容,一个词用在不同专业的文本中,词义自然就不同。
3.
词语搭配
三个常见的问题:
l
搭配(collocations):
Ø
亚运会有这样一句口号:“争取运动成绩与精神文明双丰收”译成“For a good harvest both in
sports and morals”。
Ø
问题:“丰收”译成“good
harvest”,太拘泥于字面了。Morals也另有含义,Longllzan
Dictionary的解释是:“standards of
behaviour,
esp.in matters of
sex”。口号的译文可能给人印象是东道主十分担心男女运动员之间会发生越轨行为。
Ø
这句口号译成“For better(athletic)
records
and sportsmanship”更好一点。
l
拟人法(personification):
Ø
我们的事业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Our cause has won victories
one after another.
Ø
cause是没有生命的,而win
victories的主语一般是人,二者用在一起,就把
cause
拟人化了。英译文虽然在语法上站得住脚,但不符合英语习惯用法,不是地道的英语。
Ø
译文需要改写,或者加主语,如:We have won one victory after
another for our cause.
Ø
或者改用被动语态,如:A series of victories have
been won for our cause.
l
修饰词(modifiers):英语里的修饰词不像汉语里那么多,因此,汉语里的修饰词不一定非统统照译不可。
Ø
如:“胜利召开”如译为successfully
convened,会使人感到召开前遇到不少困难和阻碍,最后才得以开成,而原文可能根本没有这种含义。
词汇意义由概念意义(conceptual meaning)和关联意义(associative
meaning)两个方面组成。
概念意义:词义的核心,它直接地、明确地表示所指对象。
关联意义:词的附带意义,包括词的感情色彩和文体意义等等。词的关联意义主要包括内涵意义(connotative
meaning)、文体意义(stylistic
meaning)、感情意义(affective
meaning)和搭配意义(collocative
meaning)。
在进行词汇搭配时,要注意词汇意义的这两个方面。首先要求概念意义上一致,如cheque就其意义而言,可能经常和bank等同时使用,而不大可能和moon等同时使用。
其次关联意义上一致,如汉语“发扬”这个动词就只能同积极方面的词语搭配,组成“发扬革命精神”等动宾短语,而不能与消极方面的词语搭配。
另外,上义词比下义词搭配范围广。
英汉语中都有一些很活跃的词,它们都具有很强的搭配能力,如英语的put,make,get,take,run等;汉语的“打”、“做”、“发”、“搞”等的搭配范围都很广。
但词义并不能解释所有的搭配模式,很多是约定俗成的搭配。除了词义搭配和习惯搭配外,搭配还和词的语法功能,如词性和词的类别意义有关。不同风格的词一般也有不同的搭配。而且,词的色彩不同,搭配也不一样。
搭配模式还和逻辑有关。虽然不同民族存在共同的思维,但作为思维形式的语言是民族内部约定俗成的产物,因此,不同语言的语言逻辑也不尽相同。汉语讲时间、地点是按由大到小的逻辑顺序排列,英语则按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还有一种情况是搭配范围的自然扩展。例如:heavy smoker/drinker→heavy
gambler。“待业”,“待婚”,“待恋”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