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8/mw690/001qbixMzy7qwqcIQDl77&690
“学院”改“大学”有何好处?
昨天,位于鄂西山区恩施市的湖北民族学院更名为湖北民族大学。为此,该校举办了隆重的更名典礼。庆典大会上,全校师生喜气洋洋,校领导更是喜不自胜,认为这是“学校的光荣与梦想的实现”,是“对校的办学成就的肯定”。
一个“学院”,一个“大学”,一字之差,真就有着天差地别么?由“学院”改为“大学”,真的就意味着这所学校的学术水平有着跨越式的提升么?
我看未必。学院就不属于大学?学院就比大学低一等级?恐怕不是这样吧。中国古代的大学都是冠以“书院”的,比如著名的“岳麓书院”就是中国历史上颇有成就的大学。而国外的如美国的麻省理工学院,就属于世界一流大学。
所谓大学者,必是大师云集之所在。有大师,才能培育出优秀的学子。那么,无论是学院也好,大学也好,谁拥有了为数众多的大师,谁就拥有了雄厚的教育资源和能力。如果没有,即便把名字取得再如何“高大上”,又有何用?
这个湖北民族学院,到底拥有多少知名的大师,培育过多少卓有成就的学子?未尝有闻,倒是这次更名,动静闹得如此之大,远近皆知。
记得新中国成立之初,大专院校中,学院是多于大学的。就拿湖北来说吧,武汉的华中工学院,华中师范学院,华中农学院,还有武汉纺织学院,武汉钢铁学院,都是在国内享有一定名气的大学。华中工学院就曾被称为“中国的麻省理工学院”,学校曾出过多名中科院士和工程院士,中国工程院长周济就是华工的学生和教授。而且,学校的教学质量一直被外界所称道,“学在华工”的美誉在华中流域传播至今,培养出了大批的工科人才。因此被称为“工程师的摇篮”。如果就一直沿用工学院这个名称,未必就有损于学校的声誉。
还有,如中国石油界的几所著名大学,如北京石油学院、江汉石油学院;邮电界的北京邮电学院、南京邮电学院,实力都是超强的,也全部改成了大学。
从九十年代开始,中国刮起了一阵更改校名的邪风。全国各地的所有“学院”几乎全部改成了“大学”,而那些中专学校几乎全部改成了“学院”。后者改为“学院”无疑是一次由中专上升到大学的升格,而前者的更改有何实质性的变化呢?
是不是“大学”要比“学院”在行政级别上要高,应该不会;是不是国家的拨款有所不同,也应该不会。唯一的理由就是似乎名声响一点,好听一点。是中国人的好虚荣、好面子的心理作祟。人们都喜好戴高帽子,喜好大名头,仅此而已。
殊不知,大学真正的作用是培养出对国家对民族的发展进步做出贡献的人才,这才是大学的精髓所在。没有这些,名称再响亮、就是无与伦比的冠冕堂皇也没用。
以前的大学里,无论是北大、清华还是那些学院,内部只有系,而现在,全部都下设了学院,在学院下面再设系,架构重叠,无端地增加机构,人浮于事。
中国的教育一直都没有理顺过。特别是在李岚清同志分管教育的那一个阶段,中国出现了“教育产业化”的浪潮,大专院校无限制地扩张,学生无限制地扩招,而师资呢?却捉襟见肘,无法应对庞大的学生队伍。以致中国的“文凭”明显缩水,“水货大学生”比比皆是,受到国际教育界的耻笑。
我不知道国家教育部对大专院校更名有何具体规定,但我却知道一些大专院校对将“学院”改为“大学”十分热衷,可以说是梦寐以求。
我觉得,这种追逐虚名、哗众取宠的心理要不得,对中国教育的发展毫无益处。而扎扎实实地办好学校,培育名师、培育学子才是学校的正道。
2018 12 27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