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12/mw690/4daa2c12tcd1886587eab&690
这就是被网友戏称为最古老的囧图的青铜器亚醜钺【商】出土于青州市苏埠屯商代大型墓葬M1墓
商周青铜纹饰文化在山东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之一的商代亚丑钺得到充分的印证。亚丑钺,商代,1965年出土于山东青州苏埠屯一号商代墓葬。铜钺通长32.7厘米,刃宽34.5厘米,器身呈长方形,双穿,两肩有棱,弧形刃,器身作透雕人面纹,其眉、目、鼻突起,口微下凹,极富威严。
殷商王朝以特定的社会制度造就了以狰狞为美的审美文化时尚。艺术是为适应王权和暴力的需要而被综合加工的结果,目的在于引起神秘恐怖和敬畏的心性,从而达到奴隶对奴隶主、下属对国君统治的屈从,类似野生动物弱肉强食的生存法则,人性被桎梏在强权的重压下。然而在这样一个畸形的社会状态中却能产生如此美不胜收瑰丽多姿的青铜器,的确是艺术史上的奇迹,而且是以喷发式的姿态,以壮观、惊人的辉煌之势,划破人类历史黑暗的长夜,成为华夏民族史上第一缕文明的曙光,堪称世界古典艺术的瑰宝,这也是西方古典写实主义传统无法产生的浪漫主义杰作
http://s6/mw690/4daa2c12tcd189f036725&690
在正反两面的人面形口部的两侧,各有一个“亚丑”铭文,故得此名。它的出土,曾在全国考古界引起极大轰动。墓葬中出土的其它铜器上也见有“亚丑”铭文。“亚丑”可能是一个国族的名号,郭沫若认为它当时势力强大,但史上并无明确记载,苏埠屯一号墓主人可能是仅次于商王的方伯一类的人物。曾有考古学家将属于商代的近四十件铜钺按铸造大小顺序分为三型八式,制作精美程度亦有不同,而最为壮观的当属出土于山东青州苏埠屯的这两件大型铜钺
http://s3/mw690/4daa2c12tcd1888f2def2&690
国子鼎【战国】1956年临淄齐故城内姚王庄出土
炊食器。双附耳,有盖,圜底,三蹄足。器盖各铸阴文“国子”2字。通体仅腹中部饰凸弦纹一周。盖顶中间为方环钮,周围三长方形钮呈鼎分状,却置时可作为盘足
http://s3/mw690/4daa2c12tcd188a2358a2&690
叔妃簋【西周】1940年肥城乔家庄出土
礼器。共2件,形制相同。通高23.7厘米,腹深10.5厘米,口径21厘米。圆盖,双龙首耳,圈足下有三兽足支撑。饰瓦纹。盖身对铭各铸阴文2行11字:“叔妃作尊簋其万年永宝用。”1940年肥城乔家庄出土。原由唐仰杜收藏,1948年山东古代文物管理委员会接收,藏山东省博物馆
http://s14/mw690/4daa2c12tcd188b8669ad&690
象首纹簠【春秋】1963年肥城县孙楼公社小王庄出土
盛食器,长方形,类似我们现在在酒店吃早餐的那些保温锅。上腹垂直,下腹斜向内手,两侧双兽耳,下承兽形四足,口沿下饰窃曲纹,腹饰卷体夔纹,器盖形制纹饰基本相同,唯盖沿附使其扣合牢固的小兽头
http://s1/mw690/4daa2c12t7ae8e5271a10&690
禽钮盖豆【西周】1969年曲阜北关出土
豆:盛肉酱一类食物用的。本器直壁形盘,口沿微撇,柄较粗且作束腰状,下承喇叭形圈足。盖顶鼎分游禽状三纽。通体饰夔纹,柄及足部有镂孔
http://s10/mw690/4daa2c12tcd18f4a91939&690
象首纹匜【春秋】1963年肥城县孙楼公社小王庄出土
匜(yi,音仪):水器。《左传》有“奉匜沃盥”,沃的意思是浇水。器呈圆角长方形口,深腹,平底。前端流作兽首张口状,后部一兽口衔器沿,身子弯曲成半环形作鋬,口沿下饰夔纹,腹饰象首纹,腹下附有四个兽形足
http://s4/mw690/4daa2c12tcd18f5f96c93&690
夔纹罍【春秋】
1963年莒县天井汪出土
容酒器。大腹,小平底,伞状盖。肩两侧有兽耳衔环。盖饰夔纹,腹饰夔纹及鸟纹
感觉山东的青铜器造型和纹饰,与宝鸡青铜器博物馆里的相比,明显的含蓄敦厚些。上篇讲到,山东的青铜器远不如河南和陕西,更不要说和湖北省博物馆相比了,推其原因,网上有人推测可能是这两点:一是作为当时的齐国和鲁国严格的遵守周代的规定,在青铜礼器和日常配具上没有越制,因此,没有大型青铜器产生。二是,当时的齐国也采用了“因其俗,简其礼”的政策,因此,也就没有产生繁缛的装饰,后来,受孔子的影响,也就更加尚简了
http://s7/mw690/4daa2c12tcd190d4a1b76&690
青铜淳于【估计是汉,手头无资料可考】
淳于:主要为军乐鼓器,用于祭祀,与鼓配用,战时指挥进退(有说是“鸣金收兵”的金)。形如圆筒,上部比下部稍大,顶上有钮。始于西周,流行于战国和汉代
你看到器上的那只老鹰了吗,一笔画出来的
http://s6/mw690/4daa2c12tcd188c9724a5&690
现在知道山东人为啥都能喝酒了!估计几千年前的山东先民们也跟现在差不多,喝着扎啤,吃着烤肉串
http://s11/mw690/4daa2c12tcd188dba672a&690
山东煎饼,从古摊到今http://s6/mw690/4daa2c12tcd188ef665b5&690
齐刀币和制币的范版
齐刀币的种类较多,因面文字数不同又有“三字刀”、“四字刀”和“六字刀”之称。如”齐之法化“则称四字刀。齐刀币大多出土于窖穴,数量较大,不仅仅是齐国经济贸易繁荣的写照,也是研究齐国历史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料
http://s16/mw690/4daa2c12tcd189201f8df&690
青铜剑
http://s12/mw690/4daa2c12tcd18fb01919b&690
一组青铜钟
西周、东周时期用的一种敲击乐器,一直沿用到汉代。口部朝下,悬挂敲击,分为角钟(斜挂,钟顶有可供悬挂的角柄)、钮钟(直挂)、甬钟(类似钮钟,钟口齐平)
http://s1/mw690/4daa2c12tcd18a0045c10&690
青铜编钟
甬钟、角钟成组悬挂,大小相似,依次递减,成“编钟”。钟的高音取决于钟的大小,壁的厚度。钟体越大,壁厚较大则音低,反之音高。青铜钟,凡钟体类似覆瓦构成的,都可以敲出两个不同音频的音,一音在侧鼓发声,一音在鼓中发声,而钟体为椭圆形的或圆筒形的只能敲出一个音
http://s13/mw690/4daa2c12tcd18a0f83fec&690
编钟兴起于西周,盛于春秋战国直至秦汉。编钟的发声原理大体是,编钟的钟体小,音调就高,音量也小;钟体大,音调就低,音量也大,所以铸造时的尺寸和形状对编钟有重要的影响
http://s11/mw690/4daa2c12tcd18f9e6b7ea&690
西周末到春秋时期,四方争霸,在中原得以见到的青铜礼仪乐器开始在方国出现,长清仙人台、枣庄小邾国、海阳嘴子前、沂水刘家店子等遗址和墓地都出土了大量气势磅礴的礼仪重器
http://s10/mw690/4daa2c12tcd18fc48eee9&690
汉代铜镜
在西汉中期铜镜制作已摆脱了战国风格的影响,开始出现了真正的“汉式镜”。这一时期铜镜主要有蟠龙纹、草叶纹、星云纹、连弧纹、四乳或多乳兽纹、六博纹、画像纹等。随着汉武帝以来大一统的政治局面的巩固和发展,文化艺术方面也更趋统一,使得铜镜的形制和纹饰也在全国范围内趋于统一,地方性的差异几乎不复存在
http://s4/mw690/4daa2c12tcd18fe936c33&690
鎏金车辕饰品一组【西汉】1970年5月曲阜九龙山汉墓出土
九龙山汉墓为汉鲁王墓。九龙山汉墓位于曲阜城南9公里处的九龙山南麓,是西汉诸鲁王的陵墓。陵墓依山开凿,是中国最大的山崖墓群。公元前11世纪,周公姬旦被分封于曲阜,传33代,历870余年,山东省简称为“鲁”即源于此。西汉时,景帝于前元三年封其子刘馀为鲁王,治鲁县(今曲阜)http://s5/mw690/4daa2c12tcd18ffde6b74&690
鎏金虎头辕饰【西汉】1970年5月曲阜九龙山汉墓出土
辕首铜饰,一端作虎头形,另一端中空以纳辕首。通体鎏金
(文字资料,来自网络)
http://s4/mw690/4daa2c12tcd1a9b97c823&690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