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情感故事 |
分类: 城市专栏 |
人们习惯消费悲伤。从生活里、繁多的戏剧里,我们看了太多悲伤,于是简单的悲伤,被认为是很傻的,特别对于年轻的都市魂灵而言。我们看一场父母死绝、恋人拆分、仇寇得胜的剧码,泣不成声,留到梦里,缠绵不安。相对而言,真实生活中的悲伤,显得平淡、不足为道、甚至是虚假了。
我有时上网聊天。我在网络中,遇过不少所谓失恋、父母不合的青少年,他们无人可诉,到网络上找寻虚拟的朋友对象,说他们从来也没对过自己亲密朋友说过的心里话。这些话,因为很多的原因,没法真的跟真实世界的朋友倾诉。上网是一个很好的告赎仪式。
我也遇过不少把忧伤深深刻在心里的人。上周去剪发,跟我的发型设计师,用英文聊起天来。他是香港人,十多岁到伦敦读书,今年二十八岁。他刚到上海一个月,因为被英国的女友甩了,所以他放逐自己到中国来。水瓶座的他,很忠实,但也固执于自己的悲伤。我很怕他也给我剪出一个悲伤的发型来。
另两个朋友,他们也为年少时的情伤,忧郁了好几个春秋。一个在找到新对象后,一场吵架之后,醉酒失足而墬楼,结束他的年轻情伤及长期父母离异的忧伤。另一个则在疗伤后,找到一个可靠的对象,现在则因为她的多情,可能反而去伤害现在的男朋友。
悲伤像是一种不被重视的流行病症,在城市里蔓延、深种,直到不被察觉。你会在某些关键时刻,看到你的朋友、同事、家人、仇敌,眼中莫名露出悲伤的神情。于是你知道,在剎那之间,你对那个人,有过多年不曾了解的亲近,更聪明些,你会知道这个人,他生命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