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五世同堂:太外婆和她凋零的家族
(2009-06-28 15:42:48)
标签:
外婆姨婆外公姨娘小姑上海 |
分类: 絮语(我爱我风) |
我出生之前几十年,太外婆就一直在上海生活,直到90多岁的时候才被姨婆送到舅舅家养老等死。从此之后,每次去舅舅家,就不得不面对五世同堂的局面。太外婆是一代人,外公是一代人,舅舅是一代人,表哥是一代人,小侄子是一代人,整整五代,而今舅舅家人口凋零,只剩下两代人了,如果加上嫁出去的女儿们,倒是实打实的三代人。
太外婆是我母亲的外婆。如皋人。听母亲转述外公的话,太外公那会是当地的旺族,家里都用大馒头当抹布用来擦桌子,这种奢侈我在红楼梦里也没见过相同或类似的描述。好景不长,太外公一死,整个家族就衰败了,然后太外婆居然穷到在如皋当地送掉一个女儿,又带着我外婆去上海要把她卖掉的窘境。20块钱,这是太外婆当时要卖掉外婆的价格,幸亏外公一家知道了消息,脚步匆匆赶到上海把外婆带回家,从此外婆成了外公的童养媳。因为太外婆要卖女儿的狠心,外婆到死都没有原谅她,在咽下最后一口气之前,都没有理睬太外婆对女儿的呼唤。
外婆我没有见过,在我母亲五岁时她就因患子宫癌过早弃世了。外公因为承受丧妻的打击,准备把四个还活着的子女分送出去,上海的姨婆要带母亲走,但因为外婆去世时母亲已经被外公的小妹妹照看,兼之小姑外婆一直不能生育,所以母亲被送到了小姑外婆家,而年仅16岁的大姨娘却跟着姨婆走了。剩下二姨娘和舅舅留在外公身边。
我母亲是不愿意留在小姑外婆身边的,而且和大姨娘情同母女,哭着喊着就是不让大姨娘走,这时候极具权威的太外婆开口了。她告诉母亲说,要去上海,要跟着大姨娘一块走,就必须要迁户口,而户口是要用八个人抬着背着走的,要等来了可以帮她把户口背走的人才可以带她去上海。五岁的母亲当然不是知道这些都是骗人的话,眼睁睁着盼着人来背她的户口去上海。大姨娘是在晚上偷偷走的,在老人们把母亲哄睡熟后。
我小时候每次去上海,都能在姨婆家见到太外婆。那会太外婆就已经老得很难看了,看不出她年轻时的美貌究竟到了如何艳美的程度,就是个老态龙钟的小老太婆。我对她全部的印象加起来就是皱纹和瘪着的嘴巴。我一直没弄明白,也没来得及在外公去世前向他老人家请教清楚,为什么老家在如皋的太外婆有一段时间会跑到我们所住的那个小镇里去了,当然我所指的并不是我外公和舅舅所住的那座城市,而是我父亲生活的那个小镇,想得头疼,一个丧夫的中年女人怎么会跑到一个人生地不熟的地方重新落居?不想也罢,盘旋在脑海里的疑问就够写一本小说了。
总之,我从小姑外婆那儿听来的故事版本是说太外婆在我们住的那个小镇买了当地人的一幢大宅子,并在扫尘的时候发现正厅大堂下张挂的挂轴下发现原主人的一张字纸,上面记载了他家的财产都藏在什么地方,当时卖房的房主并不知道自己的先人留下这么个藏宝图,但我也弄不明白,为什么得到这张藏财图的太外婆没能发大财呢?我只知道的是,小姨婆嫁的第一个男人就是我们那个小镇的原住民,难道是小姨婆初嫁时,太外婆跟着从如皋跑到我们那儿了?为了和女儿亲近,她就在当地买了幢宅子?这宅子现在在哪,具体方位在哪,我也从没打听过,其实我也知道,打听也未必有人知道,反正母亲是不知道的,知道的人,外公也去世了,小姑外婆也去世了,或许姨婆倒是能知道,但我一直懒得问这些陈芝麻烂谷子的事。
太外婆的思想应该是新潮的。那个年代,男人死了,印象中寡妇们都是要守节的,可太外婆没有,她找了个国民党军官再婚了,而且没过多久又大胆地和那个男人离婚了,这在解放前对一个女人来说是需要付出多大的勇气才可以做到的事啊!或许太外公家是大族的缘故,家里的女人思想也比较开通吧?我至今没有去过如皋,虽然它离我们家不是太过遥远,但每次也只是经过,从没想过停下来静一静,驻足走一走。那个地方曾经留下了太外公和他身后的豪门旺族,可这一切又是那么匆匆,留在我们后人心头的只是丝丝怅然与惋惜之情。
太外婆死在了舅舅那座城里。人老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会什么都不清楚了。太外婆没能和葬在如皋的太外公合葬,因为年代久远,没人知道太外公具体葬在哪儿,也没人愿意去深究,所以太外婆只能一个人孤零零地睡在不是故乡的故乡。不过现在,在那里陪着她的还有小姑外婆、小姑外公、舅舅和舅妈。
前一篇:中东情结
后一篇:河岸,还是苏童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