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闲扯高考志愿的填报。

(2020-07-29 00:33:10)
标签:

教育

文化

育儿

分类: 杂谈

闲扯高考志愿的填报。

闲扯高考志愿的填报。

有一段时间没扯蛋了,今晚没事,扯一扯有关高考志愿填报的事儿。

这几天,一些家长又开始闹心和睡不着觉了,高考前闹心、分数下来闹心、报自愿还闹心,这从朋友圈一瞥便知。其实用一句话来总结,就是:都想不吃亏,把分数用到最大化!人之常情,理解理解。其实,高考志愿填报,对于一个人一生来说,这一关,很重要,但就目前的信息透明和法制相对严肃的社会来说,真的也没有那么紧张,这拨孩子的父母那一代人,填报志愿这个环节非常重要和关键,而就目前这代孩子来说,完全是两个社会环境了。打个比方,90年代,到三好街买台电脑,与其它的电子市场相比,价差很大,质差也很大,但现在呢?毫无差别,信息均衡所导致,一个道理!这,也是历史的进程。

对一个人来说,从儿童到退休,这一辈子,如果用波浪理论来理解,高考前的所有时光都做为我们人生的第一大浪,升入高中后,到大学毕业这段时光,是人生的大二浪,这个二浪时间相同,空间不同,有的人走的是锯齿(聪明型),有的人走的是平台(努力型),还有一部分人走的是倒置C(混沌型),但不管这个二浪通过什么结构来终结,最终,他们都将迎来自己人生的大三浪,这个推动浪走的高不高,远不远,主要取决于他的一浪的高度和二浪的厚度,而填报志愿这一环节,取决于整个二浪的结构和浪型,也可以比喻为清洗同竞筹码,在整个二浪里面,它要比前面的两个结构和后面的一个结构都显重要,因为它既有规则,又有技术,虽然环境透明,但可以通过操作手法以弱胜强,来实现人生的转折和跨越。换句话来说,这个环节,完全可以用“方法论”来实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我们来逐一进行分析。填报自愿,我们从人性角度出发来分析,首先,社会的大环境都一样,所以,想通过大环境来超越别人,现在看,很难实现,也就是说大环境是相对公平的,比如,你受疫情影响,其它人也都受疫情影响,再比如,大家都没有办法像80、90年代那样高考可以“顶包”和“调包”,所以,大环境相对是公平的,竞争无需大环境左右。但每个人的小环境确实有差别,这个目前没有办法荡涤和革除,其它国家也一样,那么问题就出来了,这个小环境能左右填报志愿多大差异呢?其实,我认为,这个差异也相当小的,志愿填报主要是主体思维和角度不同而导致结果的不同,填报志愿无非有以下八种情况:一是以专业为主;二是以学校为主;三是以城市为主;四是以分数为主;五是以就业为主;六是以子承父业为主;七是以孩子喜欢为主;八是以艺术和特长为主。填报的出发点无外乎这几种心理和角度。下面我们分别说:

一是以专业为主。这是一种大众型心理,也可以说是理智型家长,应该占比较大。我个人认为是正确的,专业大于学校,但专业怎么选?要选未来!就是未来这个专业一定是社会增量专业和尖端的行业,不一定非得打高分的专业,高分专业多半是当下的热门,而我们国家,随着经济和政治的发展,想实现百年之大变局,关靠烟酒行业主导是绝对不行的,未来,生物、化学、光学、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法律、会计、计算机软件以及边缘计算都会是社会人才需求增量的领域,当然这些领域还有细分专业,我们回忆一下90年代末的自动化专业,就知道未来的热门专业了,一句话涵盖,就是“泛科技类专业”。而其它的传统专业不是说不行,而是增量很难或需求过剩,或是平泛。在专业的选择上,往往家长们会出现羊群效应,聪明的家长,一定要独立思考,凡是羊多的地方,没有好草呀。

二是以学校为主。这是一种虚荣心理,一些喜欢追求名牌的家长心理,占比也不小,昨天我跟同事聊天,他就是这种想法,非985和211不报,我说现在都没有这种说法了,他说,潜规则还认985和211,我说,你知道985和211说的是什么吗?他答不上来,反正都是好学校,唉。这里普及一个小知识,什么是985、211(估计有些家长真的未必知道):985是国家在1998年5月份出台的一个文件,主要是针对发展科技和金融,全国评估选出9所好的大学进行做大做强,后来,由于平衡各方面关系,确定了39所大学,这就是所谓的985。211呢,是1993年,国家提出的一个教育发展计划,就是面对21世纪,全国将重点整合和打造100所重点大学,后来,实际是112所,正好反过来读。985和211有交叉重复的大学,但多半是部属大学,省属的非常少,国家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后来,有的大学无限合并,都整乱套了,把自己的强专业都整没了,比如吉林大学,很牛逼的,当年跟我一个班的初中同学,后来13岁考上了吉大的少年班,把我们都羡慕死了,但现在尼?长春市有一个流行语,吉林大学多大,长春市便多大。为什么各个大学都跑马圈地呢?一是学校会分得的教育经费多,二是大学的校长是副部级,三是学生出口都宽。结果现在整乱套了,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都乱套了,不得以取消。我个人觉得,一些研发类和科技型的大学,归属于部委管是正确的,最好是归属企业管会更好,可以把理论与实践融合和揉搓到一起,相互促进,而现在,一些主专业偏离生产现场,特别是专业老师,没有一点现场经历,大学毕业就当老师,连动车组的塞拉门结构是怎么开的都不知道,他却天天在课堂上教学生,能教出来啥尼?有点扯远了,回来说 正题。就目前就业而言,特别是一些政府公务员,学校的牌子确实加分,如果家里路子再野一点,牌子还算正确,但就普通学生来说,学校不如专业路宽,特别是未来。

三是,以城市为主。这是一种迷糊心理,但这样的家长还真不少,理由还很充分,沿海城市、北上广深、杭成苏武,上个世纪,以城市为主填报志愿还好理解,因为那时分配是单轨,不愁就业,大城市开眼界,现在都什么年代了,农民都没事去王府井逛街去了,再说了,四年读书,不在学校学习,天天上街开眼界去?这个方案不可取。

四是,以分数为主。这是一种典型的不吃亏的“小农”心理,不管报什么学校,一定要顶分数报,一分都不想浪费,这种人也不少,最后毕业时就后悔了,我身边的一些领导这样的太多了,XX大学不报,分别浪费,报个八杆子打不着的学校,结果毕业傻眼了,找不着工作,再挖门子倒洞进老子的系统,结果专业对不上,一生跑龙套,当初那么高的分,结果人生的这个大三浪啊,走的相当的泥泞,包括一些出国读书的海归,学个洋专业,回来啥也不会,白瞎孩子了......这样的人大有人在,这样的人如果做投资,必亏无疑,“舍得”两个字没读懂,交朋友也很难有真心的,一片羽毛也不舍得丢掉。

五是,以就业为主。这是一种现实型的心理,这种家长往往一是没有什么套路,二是眼睛看的远,说一千道一万,读大学的目的是生存,有了生存后才能求发展,那么就业就是一个大学生苦读四年后的最基本的目标。我一个江西的网友,他孩子今年考了543分,高出一本10多分,他让我参谋报考志愿时,他的目标非常清楚,就四条:一是财经类专业,将来自己创业搞投资,这是上策。二是如果考不上财经类,就考虑二本的警官学院,经侦专业,高出近100分,闭眼考入。三是国企的老部属院校,主专业。四是不出本省。思路很清楚,我直接告诉他,第三和第四条不存在了。对于一个平常百姓,这种策略很实际,先解决生存,再图发展,可行可靠,步步为营。

六是,以子承父业为主。说这是一种情怀心理可行,说这是一种梯子心理也可,很实际,但有一个矛盾不可避免,现在的孩子,问他将来喜欢干什么工作,绝大多数肯定会说:干啥都行,反正只要不干我爸这行就行。这从侧面也反映出来个社会问题,大家都懂的,不多说。如果父子在填报自愿时,能够从对立到统一,这个方案还是很不错的,特别是参加工作后,一些孩子的优势便凸显出来了。

七是,以孩子喜欢为主。这是一种可以主宰自己命运的心理,基本是官商家庭的孩子,或是孩子的分数绝对高的那种,但真正能如愿和最终成功的,并不多。不做过多论证。

八是,以艺术和特长为主。基本上走这个方案的都是分不太高,还要想实现人生大学梦的人,没准能遇到“碗底还有一块肉”,或有点套路的家长。当然,只要是孩子喜欢,或不是特别反对,这也是一条路子,谁敢说魏延的“子午谷”策略不成功尼?

填报高考志愿是人生的第二件大事,别任性、别大意,过了月底就成了事实,没有二次,一定要在投档前再反复问问自己:你想要什么?你能力圈内能做到什么?然后,落子无悔......

太晚了,就扯到这吧,睡觉,码字太多太快了,估计文章中有别字,见谅。就是一扯,别当真。。。。

六亩小葱 20200728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