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娱乐文化旅游时评教育 |
分类: 杂谈 |
中国机长,你们是专业的!
今天看了《中国机长》这部电影,非常好!不仅是这部电影是根据川航真实事件改编的一部艺术作品就好,整个电影的构思、情节包括演技都很好,很容易把人带到真实处境中去。当然了,这部电影的内容也有虚构的艺术成分,但主线条是真实的。我看的电影不多,这是我认为为数不多的好片子,对于电影,我评过四部,分别是《药神》、《大秦》、《人名》和《英雄》,今天,我必须得对《中国机长》点赞一次,不是评,是赞。
影片中,从飞机遇险事件当时所处的环境和逆势过程来分析,整机人员死亡是大概率,而生存是小概率,我将其归纳为“六死一生”:
第一,机长。如果这次3U8633的机长不是刘长健来担当,而是“备用机长”来执行这次航班任务,那么在这起飞行事故的处理上,能是这个结果吗?估计死亡的概率为100%。
第二,航油。如果航油耗尽了会怎么样?飞机在偏离航线,进入到成都军事空领后,前面气流团阻挡过不去,后面高山退不回去,而在当时刘长健出现肢体僵硬、濒死现象后,并把飞机的操控模式打到了无人模式,飞机是划圈飞行,而航油终有耗尽的时候呀,航油耗尽了,能是个什么结果?估计死亡的概率为100%。
第三,氧气。飞机上的备用氧气是有限的,正常情况下,是够用的,但由于乘客无认知的浪费和时间的长度也终有耗尽的时候,而一旦飞机上无氧,拭想在海拔8400米的高空上,无氧会是个什么结果?估计死亡的概率为90%+。
第四,高山。在重庆至拉萨3U8633航班的航线上,海拔3500米以下,到处是山峰和悬崖峭壁,一不小心撞上是个什么结果?估计死亡的概率为100%。
第五,云层。对于飞机来说,高强气流和云层就是一堵墙,而飞机要是强行通过,相当于在漆黑的夜里,不打灯开车一样,很容易失控、失联和失向,一旦卷在高强气流里面失向后,是很难突围出来的,那是个什么结果?死亡的概率为99%+。
第六,乘客。人是飞机飞行过程中发生事故后,最大的不确定因素,在好事面前可以锦上添花,在坏事面前可以推波助澜,我们在影片中可以看到,在危难面前,反映出人性的弱点:当飞机遇气流的时候,你看这些旅客,惊恐和浮躁的很,不去理解机组人员的任何解释,而乘客的这种心理也属正常的,人性的弱点在大事大非面前显现无疑。试想,如果影片里的那个酒蒙子真的要是在那种情况下硬闯机长仓,并出现情绪失控,如果再多几个乘客跟这个酒蒙子一样闹,结果会怎么样?估计死亡的概率为80%+。
除了上述这六个死亡条件外,其实,看完影片后,我也为8633次航班人员感到庆幸,试想,如果当时坏的风挡玻璃不是副驾驶的,而是机长前面的那块怎么办?估计这部电影就没有拍的可能了呀,也就是说上述的这六条假设都不存在了,概率上是唯一值!
而3U8633次航班的机组人员在机长刘长健的带领下,在六死一生的不利形势下,从两个气团之间的一线不规则缝隙里冲了出去,这是人与自然小概率生存的完美契合,硬是把整机人员从死亡线上拽了回来,小概率战胜了大概率,这除了神奇和运气之外,更反映出了机长刘长健其本人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我将其归纳为四大素质:
第一,心理素质。这个是第一位的,无论他是在与应急指挥处置中,还是失联后他的独立作战,都体现出了其优秀的心理素质,沉着、冷静、不慌乱、不犹豫,这是他本人先天的素质和后天的空军经历积淀出来的,而这种优秀的心理素质是建立在其专业的技术素质基础上的,正所谓艺高人胆大。
第二,技术素质。刘长健机长的技术素质体现在他与应急指挥失去联系后的飞行处理和处置上,对飞行环境的预判、对飞行高度的把控,对事故进展的技术应对,其中影片中有两句话,给我的印象很深,也反映出了他的专业素养,一句是“相信我们是专业的”、另一句是“各种检查要实用,不是演给别人看的”,这两句话的含金量很高,有哲学思想,也是对“敬畏生命、敬畏职责、敬畏规章”最好的诠释。
第三,经验。在这次8633次的飞行事故的处置中,机长刘长健的飞行经验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在万分之一的生存机率面前,他果断地选择了两个气团之间的唯一缝隙,这完全是经验,关有勇气是不够的。这与他的空军经历和100趟飞行有一定的逻辑关系。如果这次是另一个机长,那估计就废了,因为他从来没飞过此航线。而这种经验只有刘长健一人敢这么做出选择与决择,我看完影片后,反思一个问题:如果当时没有失联,而是有应急指挥,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后果呢?应急指挥会同意他的这一选择吗?有待商榷。
第四,意志力。应该说,刘长健机长的意志力是坚强的,面对六大死亡因素,他一直没有放弃生存的希望和机会,影片中,在演到他的潜意识中已经出现了濒死现象这段时,我是很理解他当时的处境的,这是心理与生理的集中意识反映的一种人体本能现象,没有经历过濒死征兆的人是很难理解和想象的,这是一个人各个方面已经无法再坚持的处境了,如果能从濒死现象中挣扎回来到常态,那这个人的意志力要在180分以上的,影片中他有一句话,“再坚持一下,一定要冲出去”,这听似平常,而要做到,那不是一般的意志力所能做到的,什么是对生命的敬畏与渴望,这就是。
正是因为刘长健机长具备了这四大素质,才挽救了整机人员的生命,这便是中国所有机长素质的一个浓缩和展示!
看过《中国机长》后,让我联想到了另一部电影,《泰坦尼克号》,我们大多数人看完泰坦尼克号后,爱情成了这部电影的主流评论,很少会人去分析为什么船会沉这个问题,今天,借机我简要地把泰坦尼克号为啥会沉说一说:
泰坦尼克号之所以沉入大海,主要是三个原因导致的。
第一,设备导致的。因为在1912年那个年代,没有现在航海这么发达,雷达、卫星这些先进的玩意都没有,就是靠高倍的海洋望远镜,这已经在当时是很牛逼的先进航海设备了,但是,由于副船长头一天挨领导批评了,被停止了工作,换了另一名副船长,而这名副船长一生气,就把船上的这个唯一望远镜锁起来了,新来的这个副船长也是个250,一看锁起来就算了,就用眼睛瞭望前面海面上有没有阻挡物,这不扯蛋呢嘛,结果等他发现前面航线上出现冰川时,已经来不急了,因为从发现到撞上,只有37秒的反应时间。这是典型的“对职责的不敬畏”。
第二,船长导致的。泰坦尼克号的船长叫史密斯,虽然也是个老船长,但这个人好大喜功,没有按规定速度开,一兴奋超速航行,等副船长告诉他前面好像有冰川时,他凭经验觉得不可能有啊,而这个冰川是因为气候出现了反常,从格林兰岛飘过来的,水下体积非常大,等真正史密斯看到时,已经晚了,只给他37秒的反应和操作时间,这时史密斯又选择了一个错误的决定:减速,左转舵。船小好调头,这么大的船只,想在37秒内转向,概率为0,莫不如让船的正面去撞冰川好,因为船的最坚硬地方是船头,而他用船最薄弱的地方(船帮子)去撞冰川,这是最要命的决定。这是典型的“对规章的不敬畏”。
第三,材质导致的。N年以后,当把泰坦尼克号从大西洋底捞出来进行鉴定后,专家们发现,船右侧被撞处的铆钉材质不符合剪切力要求,存在材质问题,这也是造成泰坦尼克号沉船的一个因素。这是典型的“对生命的不敬畏”。
对照泰坦尼克号船长史密斯的职业素养和应变能力,反观我们中国机长刘长健,绝对是巨大的反差。
《中国机长》这部影片,是一部现实版的职业操守警示教育片,不仅是对所有的中国机长一次教育,同时也是对所有的长途大客大货司机、高铁司机和普速火车司机以及所有的船长,都是一次教育,教育我们敬畏生命、敬畏职责、敬畏规章,平时苦练技术,让自己的职业标准一点不差、差一点也不行,只有这样,才能在不确定因素和突变的外部环境面前,心不慌、手不颤、策果断,时刻让你所服务的对象相信:你是专业的.........
六亩小葱 20191101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