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娱乐文化情感历史时评 |
分类: 杂谈 |
大师远去再无大师--告别金庸和“金庸时代“。
前天晚上,我在哈尔滨与几位好友一起聊天,手机里跳出一条金庸去逝的消息,当时没有太在意,以为是某些恶作剧的人借机李咏搞的八卦,昨天满眼所见清一色有关金庸的种种怀念和侠迷们的不舍与伤感,才知此事是真。是呀,94岁了,能够在“10.30”这个日子驾鹤西行,至少这是他老人家求之不得的离别日子了啊,与其说可惜,莫不如送去祝福,祝福他老人家在另一个世界里不要再与夏梦擦肩而过!
在我心目中,金庸与单田芳都是大师级的人物,这么定性应该不算过分,只不过金庸靠笔,单田芳靠嘴,两个人的共同特点是把作品和艺术奉献给人间,但金庸一生的所经所历要比单老传奇的多,金庸一身的文商婚政要比单老丰润的多。我虽然不算是一个铁杆金粉,但也是读他小说较多的读者之一了,值此金老远去之际,胡乱地写一篇小稿来感怀一下:
01/
金庸属于开了卦的天才,他跟马云是同一类型的人物,是那种做什么都会成功的人,但二人略有不同,马云是懂得和会运用《方法论》的人,努力和方法是马云成功的密匙。而金庸是天才,情商和智商都异秉超群。我们用极简的方式,从“生、儿、青、壮、老、退退、清、离,婚、学、创创创、商、政”来回忆和盘点一下他的人生轨迹:1924年出生在浙江海宁查姓家庭,查家是当地很有地位的大家族,金庸儿时顽皮可爱、甚爱读书、记忆力超强。青少年读书时属于不拘小节、抱打不平、结果被两次校开,先后尝读过四种不同专业的大学,在求学上金庸可以真正称得上是活到老、学到老的人。走向社会后,基本是围绕报媒界工作,先是以报媒谋生、再以稿酬转型、借以三创成名(创办、创作、创立)、能以巅峰之时收手、巧以接政之机推商、后以名利双丰双退(退休、退出)、享受全退生活25年之久,享年94岁。可以说,金庸的一生是他玩出来的一生,天才、不平凡、大智慧!游戏人间!!
02/
金庸的才学不是座拥享成的,他的博深才学成就于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少儿阶段,他家的藏书非常多,是当地有名的,那么这种良好的家庭环境涵养了金庸读书的兴趣,加之天生的记忆力,这些都成为了他博学的养基,而他读中学时因丑化教导主任而被校开,这从另一个角度看是件好事,使他转学到其它学校借读又丰富了知识、拓宽了眼界、历练了思想、趋向了成熟。第二阶段是大学阶段,从青年到老年先后就读了四所名牌大学,中央政法大学外交专业、东吴大学国际法专业、剑桥大学哲学专业、清华大学院士,虽然因投诉学校再次被校开,但这不影响他对知识的涉猎,关键是这些大学都是当时响当当的学校,没两下子的是进不去的。第三阶段是从业报媒阶段,这个阶段再细分三个小阶段,一是创办,是在东南时报、大公报、新晚报、香港商报等这些报媒工作,让他的天才和文笔得以施展;二是创作,起初在报媒他是从事新闻版块的,而在新晚报工作期间他有幸结识了梁羽生,这成为了他后来著书写作的拐点,新晚报上武侠小说的连载又为他赚取了人生的第一桶金,这两个因子成为了他日后创立《明报》的必要条件;三是创立,他用这第一桶金创立了《明报》,而《明报》又成为了他武侠小说连载新的强劲载体和平台,进而在接下来的18年里,高产了15部武侠小说。我们回头看,这三个阶段不是分立的,都是环环相扣、脉脉相承的,基于这三个阶段的实践,才造就出一代文学大师、武侠小说泰斗。
与金庸同期齐名的武侠小说作者,有梁羽生和古龙,如果从创作效率上看,古龙和梁羽生都要高于金庸,古龙30年里写了60部武侠小说(其中一部分为假托和代笔),梁羽生在32年里创作了35部作品,而金庸是18年里创作了15部作品,从数量和劳效上金庸不及古、梁二人,但从作品的质量上,我个人认为金庸要远远高于古、梁二人的,理由有以下四条:第一,销量上金庸作品是国内仅次于毛选的书,达1.2亿之多,如果大陆在1981年前不封杀金庸的小说,我估计将超过毛选,而古龙和梁羽生的作品销量要差很多。第二,从被改拍成影视剧的作品来看,金庸的15部小说有13部被拍成影视剧,而梁羽生只有6部被拍成影视剧,古龙的多为电影,电视剧好像仅有4部。当然了这里面有两个因素,一是金庸的作品中情爱成份多并且描写的细腻,而梁羽生的作品中历史和政治的成份多,古龙的只是是打打杀杀,从观众的需求上造成金庸的作品受欢迎,这是一;二是金庸很会搞商业营销,而梁羽生和古龙就差很多,这好比同是写官场作品的王跃文与周梅森,王跃文的作品远好于周梅森,但被改拍成影视剧的王跃文要逊色周梅森很多。第三,小说被改编成评书的,梁羽生两部,金庸一部,这方面金庸不及梁羽生。第四,金庸的小说我大致读过11部,而梁羽生的我只读过2部,古龙的1部,估计大家也跟我差不多,为什么呢?上面已经说过了,金庸的小说爱恨情仇的描写要超过政治和历史,而梁羽生的政治和历史占比要高于情感,而且情感的描写也不那么细腻,而1981年销流到大陆后,又适时地配以推出了《射雕》和《侠侣》电视剧,迎合了正值改革开放后大陆年青人的心扉,所以,金庸作品的市场占有率才那么高。当然了,无论是金庸还是梁羽生,也包括古龙,他们都是一代大师,而金庸的才学和作品质量有目共睹,武侠泰斗金庸当之无愧。
03/
金庸的商业头脑和财商智慧丝毫不逊色他的文学创作,下面,我们先捋一下他一生的商业轨迹:一,金庸先生最早是借势《新晚报》和《香港商报》连载小说赚取了十万块钱,这是他凭借本事赚的第一桶金,然后他把这第一桶金当成了鸡,让它生了一个大蛋,1959年以合股的方式创立了属于自己的《明报》,这叫“小说赚钱创报刊”。二,然后他把《明报》当成了小说连载的平台,来强力推销自己的武侠小说,实际在《明报》创立前,即从1955年-1959年,金庸仅创作了两部小说,《碧血剑》和《书剑恩仇录》,其它的13部小说都是他创立《明报》后创作发表的,当然这一作法是可以被理解的,《明报》是自己的,自己说了算嘛,可以说,是《明报》推销了金庸小说,同时金庸小说扩大了《明报》的影响力和市场保有量,双赢的买卖,因《明报》影响力的扩大,金庸又衍生了《新明日报》、《武侠与历史》、《明报晚报》、《财经日报》等,销量实现了雪球式增量。三,金庸很会抓机会,1981年,他借力中国改*革开放的良机,通过合体的方式,与小*平同志成功地会见,两个人谈的挺开心,但会谈中金庸只字没提小说想进入大陆的事,而是回港后,他把15部小说合包寄给了小*平一套,成功地撬开了大陆的销售大门,一下子销量直线上升,同时赚取了大量的收入。四,《明报》条件成熟后,金庸通过资本运作在港交所成功上市,《明报》当时的市值一下就达到近十个亿,金庸也因《明报》的上市而跃入香港富人榜第64位。五,1993年,在《明报》走势良好的情况下急流勇退,成功地把《明报》全部资本和资产甩售给了港人于品海,成功完成套利和套现,有人说金庸出售《明报》是因为他没有选好合适的接班人,也有说他的大儿子上吊对他打击很大,前者的因素是可能存在的,但后者因素不可信,因为这两件事的时间差太远了。六,卖掉《明报》资产后,金庸于1994年回到老家浙江,借助嘉兴一中母校校庆之机创建了金庸图书馆,又在西湖创建了云松书舍,接着又把云松书舍捐给了当地的旅游部门,成为了当地旅游一大景点,再过几十年或几百年,我们再去杭州,这个云松书舍估计跟现在成都的杜甫草堂差不多了吧,当然几百年后我们是去不了了。虽然金庸把斥资投建的书舍捐给了旅游部门,但书舍里能没有和不卖他的小说吗?卖后他能不赚取一定的提层吗?这种不用自己雇人经营就赚钱的省心省力的买卖多划算啊!图书馆和书舍这种名利双收的事反映和折射了金庸的财商智慧。我们来看看,上面这个商业链条甚称是连环计啊!所以说,金庸的商业头脑不比他的文学创作差。
04/
有人说金庸这个人很色,不正经,这个我认可,但不完全认同,如果说金庸多情,这个我信,不多情绝对写不出来小说里面的故事情节和曲折酸辛的情感场面,而且他在描写故事时肯定是把自己和自己喜欢的女性标准揉搓到小说里的主人公身上的,多情与色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色是有行为的,是贬义,多情多是臆淫的,至少是个中性。不过,金庸老先生拥有一双色瞇瞇的眼睛,这倒是真的,但不能说所有长似羊眼和象眼的人都不正经吧?所以,我们必须给金庸平个反。不过,金庸的婚姻确实很不幸,一生三次婚姻,有主动的,也有被动的,当然也存在夏梦对其一生情感的影响,下面我们分别对这三次婚变进行一下分析与回顾:
一婚。金庸的第一个老婆叫杜治芬,人长的好看,两人属于一见钟情的那种,当时金庸是在杭州《东南日报》作编辑,小杜去投稿,二人一见如故、一往情深地相爱了,金庸年青时也是个小帅哥,风流倜傥,还有才,杜治芬就更不用说了,大美女,而且一般的文学女青年,都很浪漫,在民国中后期,青年们都追求的是婚姻自由,所以,两个人就快速好上了,这符合当时的潮流。至于二人的年龄,金庸比小杜大了6岁,这在当时追求自由的思潮下,年龄不算问题,所以,二人很快的就结了婚(从认识到结婚,两人没怎么见过面,因为金庸已经调到《大公报》香港分支机构工作了,而小杜在杭州和上海,用现在的话说,两人缺少恋爱了解的过程),这是1948年的事。结婚后,杜治芬也跟随金庸来到了香港,当时香港不如上海繁华,但也是个开放的国际化大都市,渐渐地,二人的个性化矛盾凸显出来了,总吵架,杜治芬一吵架就往杭州跑,5年后二人离婚,至于到底是谁的错,在金庸70多岁的时候才说,是杜治芬在杭州给他戴了一顶帽子。这个说法符合逻辑。
二婚。金庸的第二个老婆叫朱玫,比金庸小11岁,是个才女,虽然人长的不及杜治芬好看,但也是上乘佳人,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百度一下,脸型他们都差不多是一类,金朱二人的姻缘主要是同在报社工作,相互了解,属于日久生情的那种,而且,朱玫不但很有才学,还通情达理,特别是外语很好,奉献精神也是超一流的,她对金庸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和帮助,与金庸生活的23年里,为金庸生了四个孩子,二男二女,同时为金庸创立《明报》立下了汗马功劳,后来二人分手后,小朱也没有再嫁,孓身一人直到终老,是个很有操洁和忠诚的女性,要比杜治芬好的多的多。我们再回头说二人的婚变,金朱二人是苦难中相知相爱的,正逢金庸事业转型期,也是金庸感情受到极大的创伤时,朱玫走进了金庸的生活里,给金庸的事业和感情帮助很大,应该说,二人虽然年龄相差很多,但有一定的感情基础的,而且有共同语言,但是两口子过日子,时间长了哪有不吵架的呀,在一次两人拌嘴后,金庸出去喝闷酒时,结识了另一个女人,也就是金庸后来的第三任老婆林乐怡,这件事从逻辑上推断应该是1970年左右的事,当时金庸45岁,朱玫34岁,林乐怡16岁。金林的故事我们放到下一段来讲,我们还是说金朱的婚变,有朋友会说了,既然你说朱玫是个通情达理的女人,那咋还跟金庸吵架呢?唉,这就是我要说的问题核心,金庸跟朱玫是1953年结的婚,婚后感情一直很好,共同生儿育女,而且二人共同于1959年创办了《明报》,创立《明报》之初,得在媒体界跑关系推销报纸啊,在一次偶然的聚会里,金庸与一名叫夏梦的大明星邂逅了,结果金庸再次犯了一见钟情的老毛病,但二人都是有家室的人,在这一点上,夏梦还是很理智的,婉言拒绝了金庸,但男人嘛,特别是像金庸这种浪漫的男人,没得到的就是好,天天茶饭不进,坠入到了单相思的爱河之中,而且自己去夏梦的影视公司打工,只为每天能见梦情人一面,这么大的事,朱玫能不知道吗,再贤惠的女人也不能容得这事啊,于是二人感情基础发生松动,但有孩子这个纽带连着,主要还是夏梦没有松动,二人维持家庭与婚姻,但吵架就自然的了,这也为后来金庸小酒馆喝酒巧遇林乐怡埋入了隐患。在这段婚姻里,错在了金庸,第一次婚姻他被杜治芬扣了个帽子,知道滋味不好受,那么你就不应该再把自己曾经受过的伤痛再转嫁给朱玫,这太自私了,而朱玫无论从学识还是长像和素质,都比林乐怡强的多,这种伤害一直陪伴朱玫走过余生,金庸很不够意思,应该给予批评。
三婚。上面我们已经简要介绍过了金庸的第三个老婆叫林乐怡,比金庸小29岁,大多数说她是个酒馆的服务员,也没什么文化涵养,至于长像嘛,我真的没看出来她哪长的比朱玫好看,我估计她一定很会溅,不过从年龄上分析:当时,金庸是45岁,中年偏上了,朱玫34岁,林乐怡才16岁,而且朱已经是四个孩子的妈了,我们试想,一个16岁的多情少女对阵一个34岁的四孩之妈,多情的金庸会如何做出选择呢?特别是林乐怡跟夏梦在外表上还很连相,这一点给她加了很多分的,林乐怡更狠的一招是在金庸与朱玫还没有办离婚手续,就已经跟金庸同居了,这手段太残忍了,开始朱玫也不想跟金庸离婚,后来一看,都这样了,婚姻已经名存实亡了,莫不如放手成全二人,而我们从林乐怡与金庸一直生活到老,也可以推断出来,林虽然没什么文化,但却读懂了金庸的心扉,或者说,她的情商和手腕都很高。在这段婚姻里,林乐怡没有错,包括朱玫也不应该怪她,错是在金庸,而金庸对林乐怡一直没有二心(从走哪带哪可以推断),这也是在间接向朱玫赎罪吧。
未婚。未婚是指金庸与他的梦中情人夏梦这段恋曲。金庸在80多岁时,还一直念念不忘夏梦,足见得夏梦在金庸心目中的位置了,虽然二人没有姻缘,但夏梦对金庸的小说创作还是有一定的帮助的鼓励的,神雕侠侣、雪山飞狐、天龙八部以及笑傲江湖和鹿鼎记这些精典小说都是金庸虚拟自己跟夏梦在小说里的爱情穿越写出来的,特别是神雕侠侣,不但剧情穿越成了二人,就是后来拍成电视剧时,导演在征求金庸女主角的时候,也是金庸选择确定的李若彤,我们从五官眉眼上冷眼看,李若彤跟夏梦的确有些相似。但话说回来,如果二人真的结合在一起也未必长久,因为金夏二人也属于是一见钟情式的爱情,不牢靠。所以说,金庸与夏梦的恋情成为了金庸终生未果的一世情缘。
媳妇我们介绍完了,接着我们再说一说关于金庸的家庭,金庸有四个孩子,两男两女,都是朱玫给生的,大儿子很优秀,在欧洲读书时,金庸正跟朱玫闹离婚,结果在相劝无果的情况下,选择了以死相劝,有的说是跳楼死的,有的说是上吊死的,反正是死了,其它的三个孩子都一般般,后来金庸把《明报》卖了,可能也是与孩子们不成气候有一定的关系,当然,这也是一种报应,最优秀的有接班希望的孩子没了,其它的接不了,那就只有卖了。从家庭和孩子这个角度我们看,金庸的一生并不完美。
那么,上面我们用大量的文字对金庸的爱情与婚姻进行了回顾分析后,可以得出,金庸的婚姻轨迹是这个样子的:1947年金杜相识-1948年初金杜结婚-1952年金杜离婚-1953年金朱结婚(早就相识)-1959年金夏相识-1970年金林相识并同居-1976年金朱离婚-1976年金林结婚。对上述四个女人,我个人的评价是,从外表长像上,杜治芬最好看,其次是朱玫,夏梦跟林乐怡差不太多,夏更胜林一筹。从才学素质上看,朱玫最好,杜治芬其次,夏梦排三,林乐怡最后。从人品上看,朱玫最优秀,夏梦排二,林乐怡第三,杜治芬最差。从对金庸的贡献比上看,朱玫最一,夏梦第二,林乐怡并列第二,杜治芬最后。金庸,这么聪明的人,最后在苹果树下捡了个梨呀!
最初,我也一直对金庸老婆这种换来换去很不理解,好好的一个品牌人,这种瑕疵真的很掩美玉啊,但后来,当我读他的《笑傲江湖》时,其中的一些语句终于让我明白和理解了金庸的爱情观了,哪些语句呢,就是:“最上品的酒,隔几年再往里面加一次新酒融合进去,口感醇厚而不失新鲜,品味成熟而不糜烂”、“一个人好不容易寻求到一件宝物,到了手后也不过如此,而本来已经拿在手中的宝物却反而扔掉了”、“当你爱一个人想一生一世地爱她,往往是做不到的,这不是你想不想做到,是你无法做到,世事难料,当初也只是当初了”。这几句话,绝对代表了金庸的爱情观!所以,金庸的三婚是可以被理解的。
05/
金庸的家史也算得上是权贵望族名门,有一篇文章专门说过,他们家族历史上出了很多状元和秀才,做高官的近百人之余,所以,金庸的DNA里是有官运基因的,而他的父亲能让他青年时去读中央政法大学读外交专业,这个起步是别人所望尘莫及的,但由于他自己瞎作,起诉学校而被开除,把金庸政治生命扼杀在了起步线上了,金庸本来趋势很好的政治K线却被他踏空了。但后来他在半百之后,思想成熟了的金庸在政治舞台上还是不错的,做为一名文学作家,能够得到小*平同志和江主*席的亲自接见,这已经是人生遥不可及的政治待遇了,同时他还参与主笔了香港的《基本法》的起草和《香港政治协商方案》,成为香港首批的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作协副主席,并成为清华大学的院士,这些政治光环足以说明金庸的政治情商。
06/
金庸的一生荣誉很多,15部经典小说、多部小说被改拍成影视剧、拥有自己的报社和上市公司、进入香港富人榜前64名、拥有世界众多的金粉、多次受国家领导人接见、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图书馆和书舍,等等等等,但我个人认为这些都不是老天给予他的最高奖赏,他的最高奖赏应该是这两个:一个是他能够高寿到94岁,这既是对他本人的奖赏,也是对广大侠迷们的奖赏,跟同时成名的84岁的梁羽生和48岁的古龙相比,这才是老天对他的最高奖赏。第二个是在他90岁的大寿上,金粉们献上的840万字的手抄生庆贺寿大礼,这才是广大金粉们对金庸先生的最高奖赏!
07/
我对中国历史算是个小通,当然这有些小吹了,我个人认为,从西周开始至今,华夏2800年的历史,有三个阶段是人才备出的时代,即战国、三国和民国,那么民国从1912年到1949年,共37年,从人才的接续和影响上,应该算上民国前和民国后37+-20年。金庸出生在1924年,挤在了中间,这算正统的民国生人,而94岁的高龄,也对正统的民国人才进行了收底,民国前的人才我们自不用说了,我们记忆和印象中的民国和民国后的有:钱学森、钱三强、马三立、侯保林、梁羽生、古龙、袁阔成、单田芳、马季,等等。而今随着金庸的离去,也意味着民国和民国后的这些德艺双馨的科学家和曲艺大师们的离去,有一句台词讲的好:“生命中最强烈的告别,不是对某一个人的告别,也不是对身边的某一个朋友的告别,而是对一个时代的告别!”。金庸已经代表了一个时代,今天我们告别金庸,也即是告别“金庸时代”。
众星已经陨落,群星能否升起?做于金庸的后时代的人,无论是已经苍老的60后,还是我们的70后、80后乃至90后,能否传承和接续扛起“金庸时代”的责任与担当,不负时代、不负韶华?还是真的大师远去,再无大师?希望中国从事教育的决策者们深思啊……
六亩小葱 2018110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