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葱扯历史之晚清史--闲扯天国(一)。

(2018-01-29 19:56:47)
标签:

杂谈

文化

旅游

军事

历史

分类: 杂谈

闲扯天国。

 

小葱扯历史之晚清史--闲扯天国(一)。

       昨晚没事,吃了碗鸭血粉丝辣着了,想消消食儿,就沿着秦淮河往中华路溜达,走着走着,一抬头看见了太平天国博物馆,外表看挺大,想进去转转,关门了,遗憾!下次有机会一定看看里面有啥东东,这个博物馆是不是当时洪秀全的天王府呢?或是翼王府呢?

       

中国历史有三段很乱,不好理清,分别是春秋战国、五代十国南北朝、晚清民国。太平天国这段历史属晚清史,了解的也不是太多,不过也知道一些,对于洪秀全这个人,我不崇拜,与同样出身的刘邦、朱元璋、毛泽东相比,目光太短了。今天就带着仅有的知识,来扯一扯太平天国的起兴衰亡。

      

1,从秦始皇统一中国开始,到清朝最后一位皇帝薄仪下台,23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先后更叠了32个朝代(我数的,不一定准确),这32个新政权的建立,大体上分为4种类型,即:兵变、民变、官变和外侵。而太平天国属于民变,为什么它没有成功呢?下面接着扯。

      

2,朝权的更叠,第一棒和第三棒最重要,从形态学上来讲,这叫“双底”结构,第一棒是打江山,第三棒是治江山,不信我们回顾下西汉、唐、明、清,也包括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不是“双底”结构?那么洪秀全的第一棒,开始的时侯相当猛的,从广西金田起义到攻取南京建立政权,仅用了2年时间,但他错就错在这时没有及时建立自已的核心地位,而是分权五王共治,每个王子都有一套自已人马和朝纲,而且让东王杨秀清拥有天父附身权和监储特权,这不胡闹呢嘛!这为后期内部矛盾埋下了祸根。我把这列为第一条败因。

      

3,攻占南京后,洪秀全第一件事是祭拜朱元璋并自称是其后代,这没毛病,学陈胜吴广的做法,民变都这样,给士兵建立信仰和精神支柱,但你得学习朱元璋深挖洞、广积粮的做法呀?我们先分析一下当时的国内形:当时的清帝是咸丰刚上位,但大清的身板还很硬实,江南九省仍然在大清手中,而且为了防御太平军北上,在江南和江北分别组建了两座大营,做为眼线和防线,开始咸丰没把洪秀全当回事。而太平军当时真正掌控的地盘也不大,就是围绕南京周围的几座城市,苏杭杨常四州加上无锡和镇江等江浙地区,这小的地盘,称哪门子王啊?至少先把长江以南的地盘和云贵川拿下来并要控制住长江天险和汉中要道,方可挥师北伐!而洪老先生可道好,皇帝梦太急了,江南没稳固的情况下,一意孤行地决定北伐,胡闹不?当时论兵力,太平天国不差,60万大军,而且将领是“五王、四相、二成”(打下南京后,实际上剩下了三王,二十四相真正能打仗的仅春夏秋冬四相),军事上很强的,但战略方向不对呀,结果经历两年的北伐,以失败告终,且损失了三相和前后近十万将士,当时的吉文元、李开芳和林凤祥这三位相官是太平军中战斗力最强的将领,一度打到了天津,因无援兵而败。这是第二条败因,路线问题。

     

4,第三条败因,我把它归纳为内部矛盾。起因是东王杨秀清,位高权重,私欲膨胀,对洪有不臣之心,这洪秀全能干吗?就找北王韦昌辉,密谋干掉杨秀清,洪秀全从这次选择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不识人,五王中,除了杨秀清外,韦昌辉人品最差(冯云山临死时已经告诉他了),石达开最好,可是他选韦昌辉,结果杨秀清倒是被杀掉了,而死个孙吾空又来个猴,韦昌辉先以灭族方式逼走了石达开,又逼洪秀全禅位于自已,结果洪韦之间又是一场恶战,虽然韦昌辉被杀了,但内讧中无辜的又损失了近十万将士,石达开回来后,洪做病了,又怀疑石达开,使石达开出走西征,并带走了近二十万将士。我们数数:60万大军还剩下多少了?20万,一多半了。而五王四相二成呢?仅剩下了二成了,实际这之后真正卖命打仗的也就二成了。最主要不在这,而是清庭趁太平军内斗之机,令曾国藩全力围攻南京城。下面我们分析接下来的败因。

    

5,仍然是方向和路线问题。内讧后的太平天国元气大伤,南京城也是被清军合围下的一座孤城,守是守不住的,最后饿也饿死了,应该弃城后兵分三路另建根据地,学习毛主席的游击战和持久战战略,还有东山再起的机会,而洪天王却死守南京,结果不到两三年就土崩瓦解啦……总共太平天国的寿命不到13年,比李自成强点。当然了,假如太平天国成功了,也就没有了民国以及之后的事了,估计我们这些人也可能不能出生了。历史很有趣,所以我喜欢研究,哈……

   

六亩小葱  

20180129扯于G1236动车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浦东印象。
后一篇:上海早晨。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