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三国》存疑之三:诸葛亮为什么不走子午谷?

(2017-12-30 18:03:17)
标签:

杂谈

历史

旅游

文化

军事

分类: 杂谈

《三国》存疑之三:诸葛亮为什么不走子午谷?

《三国》存疑之三:诸葛亮为什么不走子午谷?

动车经过洋县西站……望着远处时隐时见的秦岭余脉,不经然,心头想到了一个人,蜀末大将魏延。我们知道,在诸葛亮首伐曹魏的过程中,魏延曾经建议诸葛亮,由自已带5千精兵,走子午谷奇袭长安的策略,却被诸葛亮否定。针对魏延献计被否这个话题,千年以来一直是兵家的争论焦点,对错各据一词,我曾也研究过,但无准解,因为当时没尝试过,也就难言成败!如果从逻辑推理和全局来看,不管魏延此计成否,诸葛亮不采用都是对的,为什么呢?我们今天就扯上一扯:

1.子午谷在哪?蜀魏两国之间有一道天然屏障,即秦岭,秦岭北峭南缓,东西近千里,南北近四百里,海拔达一千五百米。古代称山道北口为子,南口为午,谷为道,这个子午谷的午就处于如今的洋县与石泉之间,也就是在目前新开通的“西成高铁”线路的东侧不远,非常难走和险峻,但它是从汉中到西安之间3条古道中距离最近的,除了采药外,一般人不会选择走此道。

2.魏延此计可行否?答案是:可行,但不能这么做。原因有三:

一是天时与人和不适宜,我们要知道,诸葛伐魏是在什么背景下发生的?是在蜀国大将关羽失掉荆州后,诸葛亮在不得已情况下才出此下策,这叫以攻代守(也可称是打肿脸充胖子),我们想一想,如果关羽没失荆州前,关羽拥兵近十万,诸葛亮在益州有40万(演义里称百万,这扯淡,因为三国末期全中国所有人加一起才700多万),如果这时伐魏,可以分兵两路,关羽从荆州走水路,攻许昌伐洛阳,诸葛亮从汉中走山路,夺长安取洛阳,使曹魏首尾难顾,这胜算多大啊?而失去荆州和刘备兵败夷陵后,蜀国已元气大损,这时伐魏?鬼才信!所以,诸葛亮伐魏用的是“阳谋”,佯攻实守,不然魏吴合纵伐蜀,蜀必亡!怎奈,魏延不知诸葛亮北伐的真实初心。

二是假设魏延此计胜,把长安拿下来了,接着怎么办?诸葛亮就得硬着头皮来守长安,至于从长安攻打洛阳想都不用想(洛阳到长安近400公里,长安到成都660公里且全是难于上青天的山路,一千多公里,二千里地,国内一共20万兵力,东吴从荆州出兵攻蜀,怎么回去救?),这不是把诸葛亮架火烤呢吗?所以,魏延此计成,蜀必亡!

三是魏延此计败,那么损失5千兵力是小,损失魏延是大(三国后期魏延是最厉害的了),而且会把首次北伐托延的时间缩短了,不利于士气,也不力于后面的八次北伐。而且从概率看,失败的可能性很大,只要夏侯懋在子口设伏兵,则魏延必败,当时姜维刚归顺蜀国,对于诸葛亮来讲,魏延至关重要,诸葛亮不想冒此险呀。

3. 历史上有人复制魏延此计吗?有。一千多年后,明朝末期,有个农民起义军将领,叫高迎祥的人,就采用了此计,奇袭子午谷欲攻西安,结果被守将孙传庭在子午谷设伏,高迎祥全军覆没!

所以,综上所述,诸葛亮不采用魏延之计,大概率是正确的。而魏延,也就不要计较了!

六亩小葱 20171230于汉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