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历史军事文化时评 |
分类: 杂谈 |
小葱扯历史之战国史--史序(一)。
今天心情不错!!
大盘无忧,或说是有惊无险,一切都按照预估的节奏和走势在推进,没什么可说的。
今晚冒出来个想法,就是想把以前博客里涉及到历史的文章进行下归类,也弄出来个系列,万一哪天成了名人了呢,也有个文化积淀来显摆显摆,估计概率是零,哈哈!!开个玩笑。。。。。。
说历史,咱就扯历史。我上学的时候,最爱学的第一是地理,第二是历史,第三是哲学(没学太明白,糊啦半片滴),最不爱学的是化学和制图,头痛啊,特别是有机化学,当时是考察课,基本全照同桌抄的,估计凭我自己答的话,最多能打20分。但是,对于地理和历史,一些同学也头痛,当时我不理解,可能这好学不好学,就是哲学中的方法论吧。
其实,想把地理学好,很简单,买一个地球仪、再配一套平面地图就足够了,一切都在这个球上,根本不用背,在理解的基础上,很容易记住。洲洋、南北东西、经纬关系、山脉与河流、时差、气候、国家与主要城市、主要经济作物及矿产,就这么一点东西。而历史呢,学好历史相比地理来说,难点,因为地理不需要死记硬背,而历史有的需要硬背死记,全靠理解不行。但是学历史也有方法和窍门,把握三条轴线,分别做个鱼翅图,就OK了。第一条轴线,是以时间为轴线,按公元前后把时间串起来,再做鱼翅;第二条轴线,是以重大历史事件为轴线,把重大事件串起来,再做鱼翅;第三条轴线,是以历史人物为轴线,把人物串起来,再做鱼翅。这三条轴线,弄清楚一条轴线,就够了,历史了然于胸。同时,要想学好历史,最好用地理、哲学和文学相辅伴,才能融会贯通。
那么学习历史有什么好处呢?个人认为,不能为了学习历史而去学历史,读史,必须要有思考的习惯,同时,要把哲学的方法论、内因与外因,地理知识的格局感融入历史之中。学习历史,可以让我们从中明白以下几个道理:第一,现在佐证历史,历史预估未来;第二,历史发生过的事情,在未来也会重复地发生;第三,存在即为合理,记载反映一切,逻辑大于否定;第四,人性的弱点无法去革除;不回顾历史,不足以谋未来,总沉迷于历史,必将失去未来。
对于历史,我只是爱好和喜欢,但仅局限于中国历史和西汉以后的中国历史,外国史只知道个大概,没有深入研究过,同时对春秋和战国史研究的少,因为我觉得,在纸张发明以前,用竹简记载的东西不好存放,而且秦始皇焚书后,留给后人的西汉以前的这段历史的史料多数早佚,即便有,目前我们所看到的绝大多数均系后人假托。我曾经在90年代初,买过资治通鉴、史记和东周,想研究一下这一段历史,但是都是古文,看不懂,后来父亲为我翻译了一些(他的文学水平特别是古文比我强多了),多为秦本记这段,但记载的内容也不多,所以,对这段历史就放弃了。当然了,我有一种心结,就是有关西汉以前的历史,读的价值不大,假托的东西真实性有待商榷,还不如把时间用在其它时段上更有意义。
战国史吊起我胃口的是电视剧大秦帝国的第三部《崛起》(有关大秦帝国的系列剧,目前已经上映了三部,即:裂变、纵横、崛起,排的都非常好,也应当前世界格局的景,但第一部《裂变》的名字起的不太扣题,叫《大争》会更贴切。我估计应该后面还有两部,可能第四部取名叫《东出或大出》,而第五部会取名叫《一统或统一》,也可能两部合一,直接就叫《天下》了),应该说,大秦帝国这部书,对战国史的还原比较贴近真实,如果从文献角度来讲,孙皓晖老师的这部著作决不低于四大名著,历史性要高于三国,但在细节和润色方面与三国还有一定的距离,不过对于我这种水平的人来说,已经足够了。
有关战国史,我准备以秦史为轴线,从君王篇(分君上、王上)、贤臣篇(分内臣、外臣、武将、文臣)、地理篇、策略篇,把整个战国七雄的强弱沉浮串起来,敬请朋友们关注。。。。。。。。
晚了,睡觉。
六亩小葱 20171206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