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品的悖论。
最近,网上转发有关人品与能力的文章挺多,什么:人品不好、能力再强也不用,人品第一、能力第二,不忠诚的人能力再强……等等,虽然说法不一,但却殊途同归滴定性了一个逻辑,即人品不好的人不能用,似乎人品不好的一族末日到了!
我在想,这种文章多并合流一致地论调,无非是想为某些利益集团提供强大的管控论据,或面对世风日下的行情,极力扭转回归的儒家大风而造势。不管出于何种目的,倡导人们向上、向善、向美的主级正向波是好的,这一点无可厚非,但在肯定主流的同时,我们也要反思几个问题。
第一,人品有无好坏?好坏的标准是什么?人之初、性本善,到底这句话对不对?一个快饿死的人,难道为了生存去偷吃街摊上的一个烧饼,就定性这个人的人品坏吗?如此,还为什么大肆倡导孩子们学习韩信的跨下之忍呢?其实,我们大众眼里的人品无非局限于善良的范畴内,而善良对于人类来说,并非是天生,而是一种选择。
第二,人品好的人能做什么?民间有句俗语,叫好人没长寿,坏人活不够。这句话正不正确,我们姑且不去辩解,几百年的俗语,存在即为合理,我们看一看身边的执权者和劳动者,他们的人品怎么样?是不是“人品好的都当了员工,能力强的都当了领导”呢?可能你会说,领导们没出事前人品都挺好,出事后人品都不咋地,可能你还会说,你这话太偏激了,不能说人品不好的都当领导了呀,应该是当上了领导后人品才不好的,哈!臆会义汇。
第三,九O后和OO后这代人,他们的思维和做法,可能某些人看不习惯,更难以管控和掌控,未来我们的选举制度也将终结和改变于这代人的手中,这是发展和历史规律,无法阻挡的,我们不应该枷锁他们的创造力,回想下元朝、清朝和抗日战争,难道4千年的儒家思想羁绊中华民族的伤痛还不够吗?而盛唐和大明帝国的强悍,难道还有人去追究和理会李世民与朱棣的人品吗?不要再固步自封、因循守旧、抱残守缺、循规蹈矩了,这个世界变化太快,不能再以好坏论人品了。
第四,对于我们小众的人群来说,健康、快乐最重要,做自已喜欢和主动的事情,只要自已认为正确的,就走下去并做到坚持,管它三七二十四呢,不要被人品二字形成精神和行动的枷锁,那样会很累……
六亩小葱 20170913于哈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