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军事财经股票 |
分类: 杂谈 |
《三国》存疑之二:续解·诸葛亮轮椅和羽扇的玄机。
动车上,应朋友之邀,今天再扯一扯有关诸葛亮的轮椅和羽扇。
先说说这个轮椅。
关于诸葛亮为什么坐轮椅,史书上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说他不会骑马。这个说法根本就立不住脚,你想想,那个年代,可能不会骑马吗?就像我们现在一样,哪个年青干部不会开车啊?那个年代骑马是一个从军打仗最基本要求,再有就是,诸葛亮出道的时候是骑马的,火烧新野和投靠刘表时他都骑的是马。所以这种说法不成立。另一种说法,是说他老人家装范儿,这个就不好说了。
我个人对诸葛亮为什么要坐轮椅的解读,有两个原因。
第一,这要从诸葛亮的身世说起。我上篇文章说过,诸葛亮是姜子牙的转世、孙膑的化身。孙膑的原名是孙宾,后来因为他的膝盖骨被庞涓活生生地抠下来了,抠下来后,被这个兵卒顺手扔了,结果被正好路过的一只大黄狗给吃了,没有落地儿,因为膝盖骨没了,走了不路,所以孙膑后来帮助齐国打仗时坐轮椅,名字也被后人改成了孙膑。而诸葛亮是孙膑500年后的化身,都有九窍玲珑心,那么诸葛亮的前生孙膑的习惯和身体状况自然而然地就附着在诸葛亮的身上了。不然,现在你看看我们身边的人,说谁谁是什么托生的,那么这个人就有一定的特点像这个动植物或前人。这里举个大家都熟知的人物,搜狐的创建人张朝阳,为什么起名搜狐?你看看他长的像什么?像狐狸不?马云象金蟾不?
第二,就是诸葛亮辅佐刘备时,刘备这个团队才3000多人,而曹操和孙权都号称百万大军(其实这也是扯淡,三国是中国历朝历代人口最少的一个时代,三国后期晋统时全国的人口总数才不足700万,而在孙刘曹拉据战时,最少的时候全国人口不足200万,说百万谁信呀,但有一点刘备的人少这是真的),刘备这么点人马,而曹操、孙权、刘表、刘章、马腾都比刘备人马多,而那个年代,打仗想能取胜,有五个必备条件:一是主帅的谋略;二是充足的粮草;三是武功高强的大将;四是士兵得多;五是士兵少但要不怕死才行。而刘备单干后,总打败仗,屡战屡败,士兵也习惯了,没打时就得琢磨一会怎么跑。这一点诸葛亮是清楚的,那么如何让士兵们相信自己有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能力和不让士兵没开打就合计跑呢?诸葛亮就想出一个稳定军心的办法:自己坐轮椅!那时的轮椅不像现在我们身边的老年人得了血栓坐的这种,都是电动的、胶胎的,还有减震装备的轮椅,时速可达60脉,三国时的轮椅都是木制的,就连轮子都是木头做的,用人推,坐在上面是很难受的,既硌屁股又速度慢,哪有骑马快和舒服啊。但诸葛亮就是坐它,让身边的将领和士兵知道,你们不用怕,不用跑,有我诸葛孔明在,这仗肯定能打赢的,看看我坐轮椅呢,能不胜吗?而这仗越打越赢,士兵一看诸葛亮坐轮椅,心里就有底气了,打起仗来也是人人争先,往前冲,往死杀。我想这应该是当时诸葛亮选坐轮椅的一个本意和初心。
下面再说说羽扇。
有关诸葛亮羽扇,也有很多说法。一种说法是说这羽扇是水镜先生给的,说诸葛亮不好好学习,没办法,诸葛亮出道时就送给他一把羽扇,一切计谋都在这扇子上,这纯是扯淡,因为诸葛亮和庞统拜水镜先生的时候,其水平已经就超过了水镜先生的,这在三国志里是明确的。另外,在500年前,鬼谷子在收孙膑和庞涓为徒时,把无字天书中的兵法十三篇和孙武的孙子兵法十三篇都毫无保留地传给了孙膑,没传庞涓,而孙膑是孙武的玄孙,学习兵法也会有遗传基因的,诸葛亮是孙膑的化身,怎么可能还用这神扇呢?第二种说法是说这羽扇是诸葛亮的老丈眼子黄承彦送给他的,说刘备三顾茅庐后,黄承彦把家里的大鹅杀了,为其饯行,用鹅毛做了一把扇子送给他,其用意是:大鹅性情机警,一有有事便知动静,让诸葛亮将鹅扇带在身边,可时刻提醒他机警谨慎,这种说法也立不住脚。第三种说法是诸葛亮一生爱用火攻,就是因为这扇子的原因,这也有些牵强,难道这扇子是铁扇公主给他的?还有一种说法就是诸葛亮年青时好色,被一支大雁化身的美女迷住了,后来为了洗心革面,把大雁打跑了,打的时候把大雁屁股上的羽毛拔下一擢来,又后悔了,所以为了纪念就把这羽毛做个扇子,这就更是笑话了。
下面我们解读有关诸葛亮的羽扇:
我们先要澄清一个事实,历史上,诸葛亮是没用过羽扇的,这在三国志中是有记载的,用羽扇的是周瑜,羽扇和纶巾都是周瑜的标配。而罗贯中为了刻画和树立诸葛亮的一哥形象,在三国演义中把这套装备移植到了诸葛亮的身上了。
我个人对诸葛亮羽扇的解读,有两个:
第一,诸葛亮每次打仗时从来不佩戴宝剑,大家想想,作为三军的主帅,手里没剑,下令指挥三军向敌冲杀时用什么指挥?总不能手里天天拿个小旗儿吧,那也不好看啊!用手指头指挥,也不雅,而用这个羽扇代替宝剑指挥显示了他的儒雅,最适合不过了,当然这扇子至于是自己做的还是老师送的、老婆送的、好友送的、岳父送的。。。。。等等都有可能的。
第二,上面我们已经说了,罗贯中先生为了塑造诸葛亮的形像,弄了个羽扇纶巾、太极道袍这套装备,显得他有名士风范。其实,三国那个年代,这种装束很流行的,你看看庞统了、许攸了、张钊了,这些军师和文人都是这种装束,就连司徒王郞和将干这种人物也是这种装扮,这是当时的流行范儿,但为了区别,庞统的羽扇要比诸葛亮的小两号。这就像我们80年代初一样,看过《上海滩》后,满大街都是黑礼帽、白围巾,就连走路都含着个下巴壳,满大街都是许文强和丁力,说潮流也好,说东施效颦也罢,它反映了一个阶段的文化主流而已。
好了,就扯这么多,快到站了……
六亩小葱20151124动车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