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与养生。
(2012-02-04 19:02:32)
标签:
健康养生与季节 |
分类: 杂谈 |
三,立春特点:在气候学中,春季是指候(5日为一候)平均气温10℃至22℃的时段。时至立春,人们开始明显感觉到白昼长了,太阳暖了。气温、日照、降雨,这时常处于一年中的转折点,趋于上升或增多。但虽然立了“春”,可是大部分地区特别是黄淮以北仍会有霜冻出现,少数年份还会有“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的景象。在江南,往往立春后便是春雨绵绵、春寒料峭。那就是民间常说的“湿冷”,比“干冷”还要冷。所以从气象学说,12月、1月和2月才是冬天的气候,而在长江以南,最冷的时候是从大寒后至翌年的惊蛰这段时间,这段时间中,最湿冷是“立春”过后到雨水这段时间。
四,立春养生:俗话说:“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觉”。这概括了立春的养生内容和特点。人们经过秋冬的休养,形成了阴大阳小,到了春季要开始劳作了,需要阳大阴小。故春季的养生要顺应春天万物始生的特点,逐渐从“秋冬养阴”过渡到“春夏养阳”。中医五行理论认为春属木,与肝脏相应,所以春季养生主要是“升阳护肝”,而护肝又以调节心情为主。心情舒畅,既可防止肝火上越,又有利于阳气生长。如《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说:“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这说的是什么意思呢,这就是说:在春天不好好养生,违背了春天之气,体内的少阳之气不能生长,就要发生肝气内郁的病变。同时立春后其气候特征是以风气为主令,而风邪既可单独作为致病因素,也常与其他邪气兼夹为病,当风邪侵袭人体后,就会可能出现以下三种疾病:一是伤人体上部,如伤风感冒中常见的头颈疼痛、鼻塞、流涕、咽喉痒痛等,所谓的“火大”。二是病变范围广,风邪善行数变,变化无定,上下窜扰,逆上可直达额顶,犯下可侵腰膝胫腓,易把“老病”勾起复发,如,肝胰内脏、心脑血管、神经精神类老病复发。三是“风胜则动”,凡见肢体运行异常,如抽搐、痉挛、颤抖、角弓反张、颈项强直等往往责之于风,列为风病,腰、颈椎等。故《黄帝内经》又说:“风者,百病之始也”。所以这节气内特别注意防范感冒、流行性的、风湿病和心脏血管疾病等。
五,立春饮食宜忌:在饮食宜忌上,《千金方》说:“春七十二日,省酸增甘,以养脾气。”也就是说少吃酸味食品,多吃甜味之品,以养育脾脏之气。
养生汤水宜以滋阴养肝、补肾益气为主,但由于春日多变,要注意多方面,如在养肝方面宜枸杞子猪肝汤;湿冷驱风时宜饮用胡椒根三蛇汤、川芎炖鱼头(适合江南地区);湿痹痛时宜饮用鸡血藤、黑豆煲猪骨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