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否换个角度看本山!
(2010-03-01 08:09:06)
标签:
春晚和春一点论葡萄角度 |
分类: 杂谈 |
能否换个角度看本山!
评人和断事不能一点论。凡事都存在两面性。
昨晚央视元宵晚会如期直播,没看全,只关心春晚本山大叔领衔的小品《捐助》能否蝉联小品王。关注的原因存在着都是东北人的地域感情,但更主要的是针对之前这段时间网络上不同的观点能否对其评选有影响。
实话实说,大家对本山大叔的“杂音”是件好事,这从某种角度说是观众欣赏水平的提高、文化属性的转变和社会发展的进步,总不能十几年后还滞留在一个艺术文化水平上吧!同时,存在不同的看法也是一种交流,这体现我们在对待事情上“求异存同”和看待人上“求同存异”的豁达。
但凡事都得有个标准,不能在鸡蛋里挑骨头吧。别的不说,先说说本山的身体,刚刚大病出院,就进行这种大场面、高激动的演出,一般人是做不到的,既便演出中存在小的纰漏,也是情有所原的吧!没必要去吹毛求疵。当然,大家对其不同的焦点看法不是在演技上,而是在其小品过程中“潜伏”的广告上。
说本山是引子,下面重点说一说春晚中的广告。
我个人认为,今年的春晚在艺术和形式上有没有创新,我不敢枉加评论。但和以往历届相比,在春晚和春晚广告的结合方式上是一种创新。
首先,把广告和春晚中的演出节目进行有机的结合,有什么不好呢?既能体现实际生活,又不强奸观众时间,更能为晚会巨额财务支出赚取和回收利润,可谓一箭三雕。如果换个方式,在春晚开播前演上一个小时的广告,然后再播春晚,哪个更好?
其次,这种艺术和广告的结合,在广告时间上更长了,这种在春晚中广告,在广告中春晚,使广告贯穿于整个春晚,时间上的延长但不体现出长,是个很好的方式,他不同于“在广告中间插播电视剧”,效果和形式都不同。说的再具体一些,这是一种文化和资本的融合,而电视剧中插广告是资本对文体的一种亵渎。
最后,春晚中所有“潜伏”的广告,都是根据剧本题材的需要而量身订做的,在整个演出过程中广告只是“绿叶”,没有抢占艺术“红花”的地位。大家想想,如果不说“搜弧”网站那说什么网站?总不能编个大家都不知道的网站吧!如果真要是换个大家不知道的网站,效果不会好。再说1573酒,如果不拿1573,拿什么?总不能空手去谢恩人吧?况且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空手去谢那不体现现实生活,脱离生活的作品那不是艺术。当然这个酒是贵了些,和身份不符。但从另个角度说,这是体现了社会的小康变化和人们生活的殷实写照,也算是政治需要呀。
如果春晚中的广告不收广告费,是免费广告,那还会不会出现这种不同的意见呢???
所以,大家不要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也应该学会吃不到葡萄说葡萄甜,这才是我们欣赏水平的进步啊……
六亩小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