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龚德位 发2015年7月13日《襄阳日报》第8版《文化视线》发2015年7月15日《中国老年报》
随份子,本是中国民间礼尚往来的一种习俗。婚丧嫁娶,满月诞辰,朋友、亲戚间都要表达自己的心意,已达到互相帮衬,相互照应之目的。
但不知道从何时起,“随份子”慢慢变了味儿。有时候人们常以“随份子”的多寡来衡量人们之间关系的亲疏远近,有时候你还不得不“打肿脸充胖子”,硬撑着。更有甚者,把“随份子”变成了个人敛财的工具,一张张大红的请柬,不知不觉中就变成了“红色罚款单”,有时候你一月的工资也不够这一月“无私奉献”。
其实,“随份子”并不只是中国人的“专利”,很多国家也有这样的习俗。
美国人随份子一般频率很低,在生活中你想不起名字的不会给你送请帖,一般情况下金额也比较小,在中国人眼里显得极其寒酸,拿不出手,大多相当于老百姓一两个小时的工资。如果是结婚,他们还倡导“新娘登记单”服务,就是在登记单上分门别类登记好自己所需的物品,别人“随份子”时就可以依据这个单子送上礼品,这样往往就不会重复,很环保,很节约。
英国人也随份子,但他们的花费最大的不是份子钱,而是去出席这个活动时自己要穿的服装费用。他们平均一年要参加5次婚礼,每次大概花费在440英镑左右,相当于他们一周的薪水。如果是朋友结婚,能给新婚夫妇的平均下来只有100英镑多一点,剩下的都用来打扮自己了。
在德国,“随份子”一般只送礼品不送钱,他们讲究经济、实惠,不在乎钱的多少,在乎朋友间的情深意浓。除了在婚礼上会送礼品外,平时好友间的聚会也会送礼品,有时一盒巧克力,一袋糕点,一束鲜花让朋友感激不尽,他们还喜欢当面打开别人送的礼物以表感谢。
除了这些国家以外,还有很多国家都有“随份子”的习惯,虽然各国的方式迥然不同,但要表达的朋友间的那份宝贵的情谊却是一样的。■
发2015年7月13日《襄阳日报》第8版《文化视线》http://xfrb.hj.cn/Read.asp?NewsID=1115551
发2015年7月15日《中国老年报》http://www.zhglnb.com.cn/Article_Show.asp?ArticleID=43474
发2015年7月12日《今日大同》http://qiaowsheng3412.m156.freeshu8.net/jrwy/2015-07-12/18187.html
附后:查看
博主更多文章 或给博主留言,
喜欢我博客的朋友可以加我QQ:670821459(注明博客),也可以加入“老龚有话”QQ群:176386609(注明博客)进行交流讨论,热忱欢迎大家光临!欢迎媒体选稿用稿、个人荐稿、策划约稿、宣传推广、广告合作、专栏合作、情感倾诉等请联系,邮箱:670821459@qq.com
QQ:670821459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