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龚德位 发《中国铜都报》2014年3月4日第6版《洎水》http://www.zgdx.gov.cn/newspaper/article.asp?id=9650
许多年前,家乡的每一座瓦房后面都矗立着一根烟囱。早晨,村庄沉浸在寂静与祥和中,当烟囱飘起袅袅炊烟,你就知道开饭的时间快到了,那个时候乡亲们是很少有表的,炊烟变成了乡亲们时间的指向标,父亲从坡地里回来之所以准时,就是根据炊烟来判断回家的路程,从而断定何时收工。
那些年,煤气灶、电磁炉,乡亲们是闻所未闻,那时的燃料便是木材和种庄稼收获后剩下的秸秆之类的柴草,如玉米杆、麦杆等。每家每户在秋冬季节便要早早做好计划,要在空闲时节备好来年的全部燃料,以便不妨碍正常的春耕生产。柴房、院落周围满满的全是。张家嫂子、李家媳妇总会把柴草的多少与人是否能干挂钩,要是自家院落也堆得满满的一码,打心眼里甜滋滋的。邻居隔房大嫂便是我印象中最深刻的一位,她总是起早贪黑上山打柴,把整个院落严严实实围了一圈。但前不久回老家,听说她生病了不能上坡,自然当年的“柴草传奇”也成为历史融汇到她那满脸的皱纹里。
对于炊烟,它是一种怀念,一份情结。提到他,更多缘于母亲,缘于母亲辛勤的劳动和母亲浓浓的爱。记忆中,炊烟是与包谷饭、南瓜汤、烤红薯联系在一起的,现在很多人不知道,用柴灰炮制的辣椒那叫一个香,用柴灰烧的红薯、马铃薯更不用说,那是我们儿时的最爱。小时候家里比较穷,母亲害怕我们在学校挨饿,每天总会在烧饭的时候帮我们烧上几个放在书包袋里,我们兄弟俩每天在学校总是脏兮兮的,嘴角、衣袖总会残留着吃红薯留下的墨状的粉末,回到家洗脸的水也着实“浑”得很厉害。可是,我们那时依旧乐滋滋的,成天总是蹦蹦跳跳的,它不会成为一种负担,也不会遭遇别人鄙夷的目光,因为向我们一样小伙伴全村都是,母亲有千千万,但他们对孩子的爱却是一样的。
清晨的炊烟最美,与湛蓝的天映衬,偶尔微风吹过,白白的炊烟就犹如浴女轻轻脱去她那薄薄的浴纱,裸露出村庄的安宁与祥和。看到它,想到它,便看到了希望,它更浓缩了母亲台前灶后忙碌的身影。傍晚的炊烟,顶天立地,与落日的余晖一道勾勒出了美轮美奂的乡村油彩。山坡上牧童的歌谣也正欢,田坝间,大人们没有丝毫的懈怠,还要忙着在天黑前把当日的农活干完。
如今,家乡曾经矗立的烟囱也越来越少了,母亲也慢慢老了。当我还在对家乡炊烟充满无限怀念的时候,现代文明以未曾有的速度替代了我原有的生活方式。炊烟,它是那段岁月生活状态的象征,虽然现在很难看见了,但我的心中却永远无法忘记,也不能忘记,缘于炊烟情结,我记下了这些文字!■
②拙文《炊烟情结》上山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主管主办的“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华东地区优秀期刊"、"山东省优秀期刊"《走向世界》2014年第15期第94页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ZXSJ201415031.htm
③拙文《炊烟情结》发《鹤岗日报》2014年4月9日第3版《人生百味》http://hgrb.dzb.dbw.cn/hgrb/20140409/index.htm
④拙文《炊烟情结》居然发到国家期刊百种重点期刊,第一、二、三届北方“十佳”期刊《思维与智慧》2014年第18期(九月下)第21页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ZXSJ201415031.htm
附后:查看 博主更多文章 或给博主留言, 喜欢我博客的朋友可以加我QQ:670821459(注明博客),也可以加入“老龚有话”QQ群:176386609(注明博客)进行交流讨论,热忱欢迎大家光临!策划约稿、宣传推广、广告合作、专栏合作、情感倾诉等请联系,邮箱:670821459@qq.com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