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游古镇

标签:
原创摄影纪实古镇旅游 |
分类: 有这样一个地方 |
1、在福建邵武山区深处,有一座名叫“和平”的古镇,据说从唐朝就设立了建置,到今天已经悠悠一千多年了。在古代,这里是进出福建的通衢重镇。我去的那天,下起了绵绵小雨。环顾镇上,只有我一个游人。
2、风雨中的古街,弯弯曲曲地引着我走向小镇深处。据说这样的古街一共有600多米长,随形就势地形成了“九曲十三弯”,被称为“福建第一古街”。
3、雨越来越大,我只好躲进一间理发店,这也许是我有生以来看到的最古老的理发店了。它居然还在营业!
4、看到我的衣服全都淋湿了,一位好心的老人家说:“你进来烤一烤吧!”我才发现这家还对外卖饭。我要了一碗水饺,老人真的把我的外衣拿去烘烤,暖意一直传进我心里。
5、古街两旁分布着许多高墙窄巷,或长或短,或宽或窄。这条叫做和气巷,因为巷子狭窄,过路人须谦让才能通过,因此得名。
6、镇上的豆腐是一大特产,叫做“游浆豆腐”,据说不添加石膏与囱水,是是年代悠久的绿色食品。看,一早就卖完了!
7、镇上的民居都是从明清年代保留下来的古建筑,至今还住着一户户居民。有的虽然班驳不堪,但是看来还很结实耐用。据说这样的老房子全镇有近300幢。
10、为了躲雨,无意间进了一个尼姑庵。庵的门楣上那块牌匾很有意思——“真实不虚”。佛家不是讲“虚无”的吗?看来小镇的人实在,连出家人也讲求实际了,呵呵。
11、这是镇上有名的黄氏大夫第。自雍正至嘉庆年间,这门黄氏人家祖孙三代均册封大夫,是个名副其实的大夫世家!宅第分别位于小街的两边,占地面积2000余平方米。牌坊式的八字门楼,砖石结构,雕刻精美,气势不凡。
12、走进大门,建筑十分讲究。主院为三进二厅,正厅有三个天井。厅房一律三开间,两侧还有护厝。在当年,这样的规模该算是很大的了吧?
13、正在我着急的时候,耳边一个清脆声音说:“我带你去吧!”回头一看,是个十五、六岁模样的女孩儿。我说:“你要多少钱呢?”她回答:“2块钱。”我心里一沉,答应了。
14、去李氏大夫第要经过东门,这是一座三重檐歇山式的谯楼。门洞用石条砌成,墙体用大块的卵石筑成。小导游叫我看城墙脚下的一块石头,上面刻着:“禁止搬运、保固地方”几个大字。原来这是和平镇“旧市三禁碑”之一,为清代设立。目的是防止青黄不接的时候商贩私自外运粮食,从而维护市场稳定。
15、李氏大夫第的确气度不凡,历史上曾经是“一门九大夫”!是晚清时期李春江、李奇川的宅府,建于清同治年间,俗称“李恒盛”(意为“永远繁盛”)门楼砖雕精致细腻,人物形态栩栩如生。八字形的墙上有四幅《三国演义》里的典故,还有雕刻精美的松、竹、梅、鹤、鹿、麒麟等。
16、整个建筑面积约1000余平方米,四合院式天井院建筑。“昔日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应了这句古诗,过去的大夫第现在成了农家庭院。
17、要不是小导游的介绍,真不知道这儿还有个古代的县衙门。和平镇历史上是邵武南片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衙门规模很大,现有的面积仍有500余平方米。据说这是全国保留最完好的县衙门,却呈现出一派破败景象,要不是那块标明文物遗迹的铜牌,真叫人不敢相信。
18、衙门的建筑风格是明代的。从现存的公堂遗址看来,当年的确十分壮观。我想象着当年县官升堂时的威武情景。
19、小导游又带我看了几个大户人家。她高兴地告诉我,这儿还有一个非常著名的书院,并且执意要带我去看看。于是,我们又兴奋地钻进了小巷迷宫。
20、我们来到“和平书院”。它始创于后唐,创始人是黄峭(871年-953年)。历史上总共培养出137名进士!据说这门上“和平书院”四字还是朱熹题写的呢。
21、讲堂至今仍充满书香气息。宋以后,和平书院逐渐成为一所地方性学校,吸引了一批历史上有名的学者来讲学,例如宋代著名理学大师朱熹、杨时等等。从这里走出过一批又一批人才。如宋代大理丞黄通、司农卿黄伸、榜眼龙阁侍制上官均、元代国史编修、文学家黄清老等等。
22、看完书院,我要回去了,小导游跟我告别。我多给了一点导游费,说:“我要回去了,记得好好学,以后当个真正的导游。”她“恩”了一声,跟我挥手道别。我回了几次头,她还在站在那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