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地区有句老话:“广州城、香港地、澳门街”。大意是说:这三个城市的风貌不同,要从不同的角度去欣赏。同时,这句老话也告诉我们,澳门最能体现特色的就是它的街道了。
还有一句澳门坊间流行的话说,澳门是“大建筑见洋风,小建筑出中味”。我觉得很有道理,因此,这辑的标题就叫“洋风中味澳门街”,请大家自己品味是否如此。

澳门的人口密度奇高,平均每平方公里2万人,而在人口最为集中的半岛,也就是主城区,每平方公里平均5万人,人口密度名列世界前茅。加上澳门地域狭小而且遍布山丘,街道的狭窄和拥挤可想而知。
经常看到小巷子里,汽车跟行人擦肩并行,车速还很快,令人胆战心惊。但是交通却并不堵塞,觉得澳门象个精致的世界。
澳门的街道、马路命名也很有意思,喜欢用人名,可是葡萄牙人名很长,又难记,象什么“肥利喇亚美打大马路”、“亚美打利庇卢大马路”等等。用孙中山命名的马路,一定叫“孙逸仙大马路”或者“孙逸仙博士大马路”,不象内地叫“中山路”,简洁又好记。所以当地居民也会弄点恶作剧,例如:把“巴素打尔古街”叫做“巴素打你屁股街”等等,还真的流传下来了,哈哈!
看,这么狭窄的小巷,还停放着这么多摩托,行人穿行其间,迎面而过可能有点困难吧?呵呵!
这里用“接踵摩肩”来形容最贴切不过了!
小街里的民居。
澳门的大街小巷,不管是公共设施还是民居,都保持得非常干净,一方面看得出市政管理的认真,一方面也显示出澳门人的素质。
整修过的街道焕然一新。
处在高楼大厦底下的街道,永远都是这样地不见阳光。记得很多年前,我的一个澳门朋友的小孩子跟我说,他喜欢珠海,我问为什么?他说:珠海有好多空气!空气!
澳门是个地势起伏的半岛,有很多这样的“斜巷”,这是澳门街道的又一大特色。
斜巷一边还要做停车场,想象过去,车主们的技术都一定一级棒!
街道中经常看到这样的休息亭,为社区的居民考虑的很周到。
这个休息厅很“中式”。

小巷也成为儿童们嬉戏的地方。
骑楼、天桥、立交、车行道、人行道......透过这张片子里的小小天地,是不是可以看到澳门的“立体交通网络”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