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环境人像

标签:
摄影人像文化图片 |
分类: 与您共享 |
(附图为:美国摄影家阿诺德"纽曼的环境人像作品)
在这幅作品中,纽曼通过形象大小的对比、影调浓淡的对比,很好地突出了人物的职业特点,又表现出了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潜心创作时的精神风貌,尤其是成功地刻画出了作曲家特立独行的为人风格,似乎使人们听到了斯特拉文斯基那独特的音乐风格。照片一经展出,便受到人们的认可和赏识,也成为阿诺德"纽曼的成名作。
(附图为:阿诺德"纽曼作品《斯特拉文斯基》)
由于纽曼严谨的工作态度和对环境与人的关系富于创意的安排,他的作品获得了很高的声誉,成为《生活》、《时代》、《幸福》、《哈泼广场》等大杂志最欢迎的摄影家之一。“环境人像”也成为摄影师们广泛采用的方式。
(附图为:阿诺德"纽曼的环境人像作品)
一、所谓“环境人像”首先必须是一幅人像或者肖像作品,是以表现和刻画真实人物的面部特征和精神心理等为主要创作目标的,而不是人物身份模糊的艺术照片或普通工作现场照片,也不是以反映事件为主的作品;
二、
“环境人像”中的环境必须与人物所从事的职业有关,能够显示人物的职业特征,或者与人物的生活密切相关,能够反映环境对人物性格、形象的形成有着内在的必然的联系;
三、进入镜头内的环境元素必须是创作者精心提炼、选择出来的,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视觉符号。
四、因而,了解被摄者的生活环境和工作特点,是“环境人像”作品构思的重要的依据。
(附图为:茶叶蛋作品《婺源人物篇》之六)
“环境人像有着特殊的表现力与感染力。因为,人们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往往能够流露出自己最真的一面,这样读者便能够更加具体直观地了解被摄者,由于环境的存在,使作品的内涵更加丰富更加耐人回味。
在环境人像摄影创作中,我一般采取的是摆、抓结合的方式。在走街串巷、穿堂入室寻找被摄对象的同时,对途中一些较好的环境与场景,早已看在眼里、记在心中。待找到满意的被摄对象时,我会在征求他的同意后,将他安排在我选定的环境中,按照构思进行拍摄。有时我也会因地制宜地将现有的的场景处理成我想要的场景,把一些“刺眼”的东西搬开。

(附图为:正点论坛 大鸟作品《遮不住的岁月》之一)

笔者在这里只想提出一个建议,就是希望能够做到人景交融。其中有几点含义:
1、你今天给你的MT定位是什么,你给他/她所选择的环境就应该是相符的;
2、环境要为衬托人而入镜,而不是相反,否则就成是“风光”而不是“环境人像”了;
3、环境与人物要有机地结合,不要人归人,景归景,各不相干。
(附图为:爱简单作品《咖啡.心情》之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