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唐纳德·梅肯鲍姆的认知行为矫正技术
(2014-11-06 09:46:46)
唐纳德·梅肯鲍姆的认知行为矫正技术
唐纳德·梅肯鲍姆(Donald
Meichenbaum)的认知行为矫正(简称CBM)技术,关注的是求助者的自我言语表达的改变。梅肯鲍姆(1977)认为一个人的自我陈述在很大程度上与别人的陈述一样能够影响个体的行为。CBM的一个基本前提是求助者必须注意自己是如何想的、感受的和行动的以及自己对别人的影响,这是行为改变的一个先决条件。要发生改变,求助者就需要打破行为的刻板定势,这样才能在不同的情境中评价自己的行为(Meichenbaum,1986)。
同REBT与贝克的认知疗法一样,CBM也假设痛苦的情绪通常来源于适应不良的想法。然而,在它们之间也存在区别。REBT在揭露和辩论不合理想法时更直接和更具有对抗性。
梅肯鲍姆的自我指导训练则更多注意帮助求助者察觉他们的自我谈话。治疗过程包括教给求助者做自我陈述与训练他们矫正给自己的指导从而使他们能更有效地应对所遇到的问题。咨询师和求助者一起进行角色扮演,通过模仿求助者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情境来练习自我指导和期望的行为。重要的是要获得对一些问题情境具有实践意义的应对技能,其中的一些问题包括强迫和攻击行为、考试恐惧和演讲恐惧。
在梅肯鲍姆(1977)的疗法中认知重组起着关键的作用。梅肯鲍姆认为认知结构是思维的组织方面,它似乎监督和指导着想法的选择。认知结构就像一个“执行处理者”,它“掌握着思维的蓝图”,决定什么时候继续、中断或改变思维。
梅肯鲍姆(1977)提出“行为的改变是要经过一系列中介过程的,包括内部言语、认知结构与行为的相互作用以及随之而来的结果”。他区分了变化过程的三个阶段,在每一阶段,这三个方面都相互交织在一起。他认为只关注一个方面将被证明是不够的。
第一阶段:自我观察。改变过程的第一步是求助者学习如何观察自己的行为。当治疗开始的时候,他们的内部对话是充满了消极的自我陈述和意象的。在这一步,关键的因素是他们愿意和有能力倾听自己。这个过程包括提高对自己的想法、情感、行为、生理反应和对别人的反应方式的敏感性。例如,如果抑郁求助者希望取得建设性的改变,他们就必须首先认识到他们不是消极想法和情感的“受害者”。相反,实际上是他们通过告诉自己的东西造成了抑郁。尽管自我观察被视为改变发生的一个必需过程,但它本身并不是改变的充分条件。随着治疗的进行,求助者获得了新的认知结构。这就使得他们能够以一种新的角度来看待他们的问题。这个重新概念化的过程是通过求助者与咨询师的共同努力而产生的。
第二阶段:开始一种新的内部对话。早期的求助者——咨询师接触使求助者学会了注意他们的适应不良行为,并且开始看到不同的适应性行为的存在。如果求助者希望改变,他们对自己所说的就必须能够产生一种新的行为链,一个完全不同于他们原先适应不良行为的行为链。求助者通过治疗学会改变他们的内部对话,他们新的内部对话将作为新行为的向导。反过来,这一过程也会影响求助者的认知结构。
第三阶段:学习新的技能。矫正过程的第三个阶段是教给求助者一些更有效的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应用的应对技能。(例如,不能应对失败的求助者可能会回避任何行动,因为他们害怕不能成功。认知重组可以帮助他们改变他们的消极观念,因而使他们更乐于去进行自己喜欢的活动)。同时,求助者要继续注意告诉自己一些新的内容,并且观察和评估它们的结果。当他们在各种情境下以不同的方式行动时,他们通常就可以从别人那里得到不同的反应。求助者所学内容的稳定性在很大程度上受他们告诉自己的有关新学行为和它的结果内容的影响。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