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学堂岗灵墟山记
胡明刚文并摄影
http://s4/bmiddle/001qaahOzy7gACQySuObe
灵墟山、学堂岗,与华顶峰、拜经台一样,只要被人提起,就会被人记住,亲身登临一番,
寻寻古,访访旧,吹吹风,听听雨,看看树木森林,也是很自然快乐的事情。
http://s1/bmiddle/001qaahOzy7gACWgnd5e7
http://s5/bmiddle/001qaahOzy7gAE92n80cc
【学堂岗与徐霞客的错登】
学堂岗和灵墟山在华顶山东边,外湖村的北边。秋冬季站在华顶寺前往东看,外湖村那个水牛背脊形状的前山赫然在目。如果坐车从双溪岢头朝东,经天封村,转一个大弯,就到外湖村和岩头厂村,再往里就到外湖坦。外湖坦是华顶林场的一个分部,后山是学堂岗,即拜经台对面的山岗,。学堂岗这名字不是凭空得来的,我认为与李太白读书堂有关。李太白读书堂在拜经台上,当地人简称太白堂,离外湖村八里离岩头厂五里。
拜经台因为建设被削低了20米,所以学堂岗西端的柏树岩尖比它高。如拜经台登不上的话,附近可登的只有柏树岩尖和学堂岗了,这是拜经台对面的山峰,气势磅礴,从柏树岩岢防火线上去,往东沿山脊走,周边景色一览无余,四面都是幽深的大峡谷。与华顶拜经台所见的并无两样。沿山脊便走边看边行吟,乐趣无穷。
http://s4/bmiddle/001qaahOzy7gAD0mU8Q74
http://s1/bmiddle/001qaahOzy7gAEb3YWEbc
学堂岗是天然的屏风,学堂岗的北坡则无人居住,却是一片原始森林。
读《徐霞客游记》,得知徐霞客住华顶寺,去拜经台看日出,却走错了路,误登东峰望海尖。查天台县志,华顶峰近旁无望海尖东峰的地名。而东峰在学堂岗东南外湖村的边上,出去就是浙东大峡谷。望海尖在浙东大峡谷南边,是一个很显眼的孤峰,天台宁海的交界,翻过去,就是宁海王爱双峰管辖的地盘了。
http://s4/bmiddle/001qaahOzy7gAD4dz2101
http://s13/bmiddle/001qaahOzy7gAEgR9V44e
徐霞客误登东峰望海尖,是在学堂岗下走过的。他登上柏树岩尖,是可以看到日出的,我认为他没登上去,一直朝东峰望海尖方向走,走了一段路就回去了。徐霞客语焉不详。
外湖岩头厂村民云,拜经台是三望,柏树岩尖是二望,学堂岗东边绿葱岢前方的山峰为一望。徐霞客走到柏树岩岢地方,发现路往下走,才返回来,往西才得去华顶的路。“归来已更余矣”。
http://s2/bmiddle/001qaahOzy7gAD66lQM6c
http://s12/bmiddle/001qaahOzy7gAEi4zNv89
【黄山松白芨与山巅旅游线】
学堂岗山上草木丰茂,泥土丰厚。地势很高,山巅长满许多黄山松。这些黄山松奇形怪状,树身上全是瘤子,是受风雪压迫折磨的结果。听林业部门的朋友说,华顶山国家森林公园是全国唯一的黄山松种子基地,学堂岗山顶上的松树才是最正宗的黄山松。这里的黄山松,可以与华顶的杜鹃花相媲美。
http://s9/bmiddle/001qaahOzy7gAD8YYciaa
http://s4/bmiddle/001qaahOzy7gAEoTDoo4c
与黄山松相媲美的,还有学堂岗种植的一种植物,白芨。白芨与黄精柴胡党参白术一样,是山间特产,名贵药材。外湖坦,原有华顶林场分部的三四间两层木屋,现在已经垮掉了,只剩下地基,估计不久成为白芨种植基地的总部,形成一个新的观光旅游点,这个白芨基地是浙江省乡村精准扶贫项目,有为老百姓造福之功。
外湖坦到柏树岩岢,可以沿着原来老山路走。这条路如果拓宽能驾车,就可以与外湖坦天培线公路对接,成为一个环线,旅行运输也少弯路可走,沿途山景宛如画图一般,给人惬意。
http://s13/bmiddle/001qaahOzy7gADdH4Khdd
http://s15/bmiddle/001qaahOzy7gAEt2n3uf4
柏树岩岢见不到一棵柏树,却有一片清一色的金松林。正午的阳光射下来,在林下筛落点点光斑。金松林上有十字路口,往北可去大同岭脚,望东去外湖东峰望海尖,往西去华顶拜经台,往南可到灵墟天封欢岙天台城里。传说有个带着行囊旅行的人,看见这里没有一棵柏树,就说这里名不副实,在骗人家,话音刚落,一阵大风起来,一阵云上来把他眼睛迷糊了。云退去,他的行囊挂在崖顶的树上,他只好磕头如捣蒜,行囊啪地掉下来了。
http://s14/bmiddle/001qaahOzy7gADjy5qdad
http://s10/bmiddle/001qaahOzy7gAExlskNe1
学堂岗一望山顶,有一片小平地,常年不干旱,是小沼泽,里面规模很大的坟墓,据说葬的是华顶寺高僧。和尚坟边上长着成片的野覆盆子,酸酸的,用来浸酒是最好不过的。大概受2008年冰雪灾的影响,和尚坟附近的北坡,所见是一片被风雪折断光秃了的松树林。
外湖坦到学堂岗去柏树岩岢的山顶樵道,已经被外湖岩头厂卢道兴等人砍出一大半,若与柏树岩岢防火线对接,既是山林防火线,又是很绝妙的徒步线路了。只要将路边遮挡视线的杂柴砍掉一点,视线就放开了,就可以放眼看绝妙的峡谷风景了。再把山顶适当平整一下,让游客搭个帐篷,可以做饭住宿,搭建几个长廊和凉亭,可以遮风挡雨,就可以方便游览,投资不多,建设幅度不大,也可以值得考虑的,随便修整下,这里就可以成为一个新景。
http://s8/bmiddle/001qaahOzy7gAEAug8Kae
http://s3/bmiddle/001qaahOzy7gAEDlPcf8b
【书法佛道圣地灵墟山】
从柏树岩岢可往往南下行,在去天封的路上,能就看到一个隆起的山峦,这就是灵墟山,一个小孤峰,当地人叫做石笋。王羲之二十七岁的时候,书《黄庭经》,空中有话传来:卿书感我,而况人乎?吾是天台丈人也!此事记之于《海录碎事》中,“天台丈人”就是隐居于灵墟山的白云先生。
白云先生姓许名紫真,整天与山中白云为伍,餐霞,服雾,茹芝,炼丹,修道,当地人叫白云先生,后来,王羲之到华顶和灵墟山,成了他的徒弟。王羲之从白云流动中,悟出了永字八法,也把自己的“之”字写得出神入化,神韵盎然。白云先生养了几只白鹅,让它们游在池中,王羲之从鹅蹼划动中,悟出执笔用笔的奥妙。华顶山上多了墨池黄经洞书法胜迹。王羲之也有《白云先生书诀》行世,是故,此灵墟山,是充满仙佛意蕴的艺术灵山。
http://s1/bmiddle/001qaahOzy7gADubHNZ6f
http://s14/bmiddle/001qaahOzy7gAEEZxeHab
天台宗创始人智者大师,从拜经台风行而下,走到灵墟山边上,就遇到一位老人,老人告诉他见到盘陀石而止,可在边上竹林深处建造精舍。他自称灵墟,在这里注《涅槃经》。他去世后,隋炀帝把天封寺封为“灵墟道场”。原来天封寺的“天封”是这个出典。由此可见,灵墟山和天封寺修禅寺塔头寺一样,成了东土灵山圣地。 把灵墟山当成中国道家第十四福地的,唐代高道司马承祯是始作俑者。他被人称为司马炼师。《真诰》中说,吴句曲之金陵,越桐柏之金庭,成真之灵墟,养神之福境。原来,道家的仙境灵墟就在这里。
http://s15/bmiddle/001qaahOzy7gADWFRln79
http://s6/bmiddle/001qaahOzy7gAEKskll7b
司马承祯在灵墟山建黄云堂,在《灵墟颂》一文写道:“堂号黄云,以聚真气。坛名玄神,仰窥清景。”黄云堂的来历源自于陶弘景的《真诰》:“天台山中有不死之乡,成禅之灵墟,常有黄云覆之。”石笋山是灵墟山所在,徐灵府的《天台山记》将位置写得很明确,司马承祯“故建思真之堂,兼号黄云堂。”“堂有小涧,南有岗,其势迥合,岗前有平地,立坛一级,用石甃之,名曰玄神。司马承祯在这里铸造剑镜,在唐玄宗第二次征召的时候,就把在灵墟山铸造的含象鉴镜剑呈献上去,并附上《上清含象剑鉴图》和《铸剑镜法并药》,得到唐玄宗的《答司马承祯上剑镜诗》的褒扬:“宝照含天地,神剑合阴阳。日月丽光景,星斗裁文章。”
司马承祯是在唐长安三年(703)年居住在这里的,时年56岁,除了铸造镜剑之外,他还取此间桐木作琴,有专文《素琴传》记之:施轸珥,调宫商,叩其音韵,果然清远。故知彼群山之常材,此台岳之秀气,用白贲之全质,施绿绮之华彩。司马承祯将其琴名取为“见素”,以表其德。
http://s9/bmiddle/001qaahOzy7gADI6jv482
http://s6/bmiddle/001qaahOzy7gAEMtWyO6e
司马承祯对灵墟山情有独钟,曾这样说,“灵墟信奇,丹水济成神之域。福地旌异,黄云霭不死之乡”。而徐灵府在《天台山记》中,已经把灵墟山的位置说得一清二楚,“自灵墟南出二十里,有小庄在欢溪也。”欢溪在欢岙,为高士顾欢的授学之地。
司马承祯深爱灵墟山,将传授王羲之书诀的白云先生也当成了自己的名号,他写了一个《天地宫府图》,将天下最适合修道的地方,集中在一起绘图画景。天长日久,图画不见了,文字留了下来。开元十一年,玄宗皇帝召司马承祯入京,认为天台幽远,难以迎请,就在王屋山为之选形胜,置阳台观居之,李白登临天台山,上了华顶,但没有到灵墟山,因为老朋友老早离开这里。灵墟山早已面目全非,但他在王屋山遇到了司马承祯,写下了著名的《上阳台帖》。
http://s15/bmiddle/001qaahOzy7gAEPt1ZU4a
http://s4/bmiddle/001qaahOzy7gAERYdGFf9
徐灵府是司马炼师的徒弟,他引用《图经》句云:“白云先生从灵墟至华顶两处,从来朝谒不绝。”在《天台山记》文中,徐灵府故意抬高自己的师傅,将传授王羲之书诀的白云先生故事套到师尊身上,犯了一个历史性大错误。但文章还是没有因此失传。
【唤醒沉睡的山岗】
徐灵府写《天台山记》的时候,说,灵墟华顶,无复堂宇,唯余松竹,天气晴望见海水,与天同光。若清真之俦,则三山十洲,仿佛而覩,云佩风笙,倏忽而闻。灵墟山与桐柏山一样,有一样仙道隐逸精神。从海拔位置上来看,灵墟山比桐柏山高,地方也较桐柏山偏僻。但不管朝哪个方向来看,灵墟山四面都很开阔。每当云雾起来,这孤零零的山峰就像海上的仙岛。
http://s3/bmiddle/001qaahOzy7gAE184gze3
http://s8/bmiddle/001qaahOzy7gAEVIgMA34
现在,王羲之、白云先生和司马承祯,都成了陈年的往事。
但灵墟山依然矗立在那里,不动声色。其实没有遗迹就是好的,可以让人好好的想象,假如有有心之人。为了提醒行人,了解这里的典故,在灵墟山上面做个亭子,立个小碑。做个路廊,让人路上歇脚片刻,感知一二,也是莫大的功德。做到这点也不难,随便动一下手即可。
灵墟山、学堂岗,与华顶峰、拜经台一样,只要被人提起,就会被人记住,或因此亲身登临一番,寻寻古,访访旧,吹吹风,听听雨,看看树木森林,也是很自然快乐的事情。这里毕竟有实在的地名,有实在的地方。有实在的人物,有实在的故事,有实在的原始的文字记载,至少能激发人们登临的兴趣,现在有关灵墟山和学堂岗相关的宣传也很少,它们已经被人遗忘,依然没被人唤醒,想来也多少有些可惜。
http://s10/bmiddle/001qaahOzy7gAE87lQt51
http://s14/bmiddle/001qaahOzy7gAF0VCTJ2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