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道德经》词语

(2008-05-09 00:11:17)
标签:

杂谈

     老子的《道德经》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又一瑰宝,也是最有哲学味道的古典名著,它还是我国道教的思想来源。《道德经》里面所涉及的词汇是很有哲学味道的,特别体现了我国古代辩证法的思想。

    《道德经》里面的涉及到的词汇或重要语句也有很多,如“玄而又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天长地久、上善若水、功成身退、道法自然、物壮则老、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金玉满堂莫之能守、爱民治国、无以为用、宠辱若惊、何患之有、视而不见、充耳不闻、功成事遂、少私寡欲、绝学无忧、无为而治、委曲求全、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知足者富、自胜者强、将欲取之必先予之、无为而无不为、大器晚成、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有生于无、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大巧若拙、知足常乐、出生入死、善剑者不拔、善抱者不脱、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以百姓之心为心、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根深固柢、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抱怨以德、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无为固无败、慎终如始、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祸莫大于轻敌、哀兵必胜、天网恢恢疏而不失、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强大处下、柔弱处上、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小国寡民、信言不美,美言不信、为而不争、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等等。

    《道德经》开始探索世界的本原问题,探讨万物产生的始因,即进入了西方人所谓的纯粹的哲学思考,老子提出了“道”是万物的始因。他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第一章)永恒不变的“道”是很难说出来的,能说出来就不是具有永恒性的道了;当然,“道”也是很难命名的,能够命名就成了具体事物了,也离开了永恒性。万物皆来自于“道”,道又不是万物中的任何一物,如同黑格尔讲的“存在”,万物生于“有”(存在),有又是非具体之物,这就开始了老子的哲学思考。对“道”的理解,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释,我们不用纠缠于这种玄而又玄的“玄学”(古代意义的形而上学)。

    仅就一些成语中的哲学思想来看,确实是很深刻的:如“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就很具有辩证法的味道:坏事里面包含了好的因素,未必是绝对的坏事;好事里面有时反而包含了坏事,不一定是绝对的好事。有人就用“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故事,说明过这个道理,“乐极生悲”也是对这一道理的注解。再如“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则反映了辩证法中的“质量互变规律”:是说具有不同质的事物,都是从量变开始的,只有进行深入细致的量的积累,才会出现质的变化。荀子曾在“劝学篇”中深化了这个道理,他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积善成德、不及跬步无以至千里、不及细流无以成江河”等形象地表达了这个道理。

    再如“有无相生、难易相成、天长地久、委曲求全、强大处下、柔弱处上、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哀兵必胜、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将欲取之必先予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等等,都反映了天地万物、做人做事、军事战争等的辩证法。当然,老子《道德经》中的“小国寡民、绝学无忧”的思想,“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的思想,也是有局限性的,这些和现代文明也是格格不入的,不能毫无保留地加以继承。

                                                  2008年04月10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愚民策略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