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创业板“高成长”陷阱最为典型--建议严管过度包装严惩券商“黑嘴”

(2012-02-07 22:20:58)
标签:

科技

中国证券报

高成长

盈利预测

杂谈

分类: 财经

2月6日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顾鑫专访,全文如下:

【A股的“高成长”陷阱主要体现在上市以后业绩不达预期和高成长题材股的神话破灭,其中创业板股票出现“高成长”陷阱最为典型,原因是上市前后存在过度包装的情况,建议监管部门对这一现状加强监管,并对券商“黑嘴”进行严厉惩罚。】

 

中国证券报:一些上市公司由于存在高成长预期,得到市场的青睐,可是很多时候,最终高成长预期并没有兑现,导致“高成长”陷阱的出现。对于高成长,投资者到底该怎么理解?什么样的股票才能归为高成长股?

 

吕随启:高成长公司应该有以下特点:一是公司所处的行业是朝阳行业,而不是夕阳行业;二是公司的主营业务与产业政策相吻合;三是主业比较清晰,如果业务太多、主业不清晰,则难以实现高成长;四是拥有独特的专利、技术;五是经营上具有比较强的独立性,不受制于人;六是公司依托于其技术所开发出来的产品和服务处于上升期,不能是在研发投入期,也不能处于生命周期的末端,因为完全成熟之后则开始走下坡路。

 

中国证券报:A股中这样的公司大概占多大比例?

吕随启:比例比较小,因而出现了所谓“高成长”陷阱,这主要集中在创业板、中小板,主板比较少,因为后者能够给投资者带来高成长预期的也比较少。

 

中国证券报:为什么真正的高成长公司很少呢?问题出在什么地方?

吕随启:以创业板为例,其”高成长”陷阱也是最典型的。部分企业处在初创期,没有足够的信用背景,也没有特别核心的技术和主打产品,将来是否能够创业成功也不清楚,为了能够成功上市,会对自身进行包装,画一个很大的饼、描绘出一幅美好前景,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单个投资者没有能力辨别信息的真伪,但最终这样的公司还是会原形毕露。

按照理论上的融资顺序,企业在初创期由于没有足够的信用背景,没有从外部融资的能力,一般只能靠自有资金或内部集资;企业在初级成长期,一般依靠银行贷款;企业在成长期成长趋势比较明显的时候,一般通过发债或者发行股票走直接融资的道路。给一个没有信用背景的公司提供直接融资,收获苦果也是活该。

从全球看,创业板成功的也很少,除了美国的纳斯达克。在美国的纳斯达克上市需要有核心的技术做支撑,企业有可能做大,而且确实产生了一些巨无霸企业,这跟一般的创业板或中小企业板有较大区别。我们现在碰到的问题是,给中小企业提供一笔融资以后,这些企业永远都是中小企业,搞不好还是经过过度包装才上市的公司,缺乏核心竞争力。

 

中国证券报:企业包装上市的动力来自哪里?

吕随启:在当前的背景下,本来价值10块钱的东西能卖几十块甚至上百块,企业经营很多年获得的回报不如上市以后的一夜暴富,干嘛不上市?一些企业为了上市而上市,而处在初创期的企业,实实在在的东西比较少,必然出现过度包装的情形,有动力去造假,否则难以上市。

 

中国证券报:包装上市为什么能够成功呢?

吕随启:这实际上是多方造假的结果,券商和机构还在帮着造假。

 

中国证券报:如果碰到这种情况,投资者怎么辨别?

吕随启:对于普通投资者,由于信息不对称和缺乏专业知识,很难辨别。初创期的企业,一般情况下不适宜上市融资,因为缺少足够的信用背景,只能通过银行进行间接融资。银行作为专业的金融机构,有足够的专业知识和专门的辨别技术,能够识别和防范这种信用风险。

公司可以跟银行说未来能够高成长,银行也可以提供借款,但是需要抵押物,一旦公司难以还贷,银行可以拍卖抵押物。普通投资者则没有这种能力,一旦买入这种本来应该提供抵押物才能融到资的公司的股票,碰到公司基本面低于预期和股价下滑的情况只能自认倒霉。

 

中国证券报:既然可能存在包装上市的情形,为什么还会出现新股发行“三高”?

吕随启:新股发行“三高”以未来的盈利预测为依据,盈利预测高了,市盈率则显得不那么高。主承销商为了能让上市公司获得更多的融资,获得更高的发行费用、更多的券商直投收益,就有动力把股价推高。为了把股价推高,市盈率又显得不那么高,就需要把盈利预测做得更诱人。

如果一家公司的股票现在的价值是10元,三年后的价值为15元,以三年后的盈利预测作为依据对新股定价,则意味现在的发行价为15元,未来三年股价都没有上涨空间。更何况画出来的馅饼和实际做出来的馅饼是两码事,三年以后的业绩是亏损的都有可能。

 

中国证券报:有人认为,股价应当反映公司的高成长性。

吕随启:高成长性并不是在发行的时候反映在股价里,而是上市交易以后,随着公司的实际成长,反映在股价里。如果在发行价中就体现,高成长性就没有了。

从散户的角度看,如果是从二级市场买入,成长性则更低。因为参与询价的机构获得的筹码成本也比较高,为了实现盈利会在二级市场造势,而新股上市首日又不设涨跌幅,正好给他们提供了拉高后出货的机会。获得这些二手筹码的正是散户。

 

中国证券报:是否存在已经过了快速成长期后上市的可能?

吕随启:当然,也存在过了快速成长期的公司上市,个别上的还是创业板,成立了十多年还叫创业企业。

 

中国证券报:前面讲的是企业上市以后的成长性,还有一种情况是有的企业以前表现平淡,突然有一天爆出有某个高成长题材,股价表现也很好,对于这种情况,投资者该怎么鉴别?

吕随启:最主要是看这些公司有没有偏离主业,如果重庆啤酒要造全世界独一无二的啤酒,这是可信的,如果是搞医药,则是不务正业,搞成功的概率也很低。如果搞的是副业,要看新业务与主业的联系,如果风马牛不相及,可能会砸了主业,也可能是副业搞不好。投资者还要看公司搞的新业务背后是否有核心技术做支撑。

中国证券报:很多时候,上市公司都会说自己的技术国内领先,相互不买账,投资者怎么做?

吕随启:公司都可以说自己是最好的,但投资者不要看虚的、吹的,要看公司能够具体拿出什么。牛皮不是吹的,火车不是推的,吹牛谁不会?普通投资者对于所谓预测不能人家说什么就信什么,必须眼见为实,东西生产出现,并且产生实际的销售。

中国证券报:可是,如果等到上市公司把有潜力的新业务真正做成功,股价可能也上涨了很多。

吕随启:普通投资者宁可不要那个收益,因为风险太大,宁要现货、不要期货。你想娶个媳妇,街上有个人说只要娶我就能给你生个孩子,可是娶回家发现没生育能力,一辈子被套牢,如果跟她离婚,还要分你一半家产。

比如一个新产品,从实验到开始销售,企业的发展并没有到头。如果开始销售后市场形势很好,企业未来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投资者在实质开始销售且形势较好后买入股票的风险会小很多。如果形成销售后情况不好,投资者则可以以没有成长性为由不进行买入。

中国证券报:上市以后的“高成长”陷阱,是否也存在造假或者包装的情况?

吕随启:当然存在。比如一家公司本来没有多元化的想法,机构投资者想要给这家公司营造题材,就忽悠这家公司的老板,告诉他应该干什么。

比如,重庆啤酒开发生物医药,开始未必就有这种动机,其主业啤酒离医药很远,搞医药需要截然不同的技术力量,真有闲钱搞房地产风险都会小得多。公司之所以这么做,很有可能是券商和基金出的主意,这一题材发布出去之后,必然导致股价的大幅上涨。

但是,一个啤酒企业搞医药成功的概率很低,当市场发现难以成功的时候,发现得晚的机构比如大成基金肯定挨套,但是前期进驻的营造这个题材的机构投资者已经把肉啃锝差不多了。

 

中国证券报:对于上述上市前和上市后的包装是否应该加强监管?大家已经看到很多的盈利预测都不靠谱。

吕随启:肯定是应该加强监管。当一家上市公司出现“高成长”陷阱后,就会发现券商研究报告的盈利预测跟实际的业绩相差十万八千里。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一是专业水平不够,从业资格有问题;二是从业资格没问题,但是预测错是由于发布这种报告背后存在幕后交易,就应当追究刑事责任。

股市中有黑嘴,那么这些研究报告的撰写者就是披着合法外衣的黑嘴。建议监管层认认真真罚几个,而且是罚到倾家荡产。并不是在报告中写上风险自负就可以撇清责任,黑嘴也说推荐股票并没有让股民买,也是风险自负,为什么只抓黑嘴而不抓这些人?

 

近日,中国证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正研究加强询价过程监管,敦促机构理性报价。证监会正计划委托第三方研究机构对全部已上市公司的行业市盈率进行研究,并动态公布结果供机构和投资者参考,如新股定价明显偏离行业市盈率,发行人及承销商或需说明定价依据。

委托第三方研究机构研究行业市盈率,有可能会得到更为客观的投资参考,是一个更为进步的做法。但是,该研究机构是否能够真正做到独立、客观,还有待实践的检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