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八点(暂名)
(2022-07-10 11:21:29)
标签:
文化 |
分类: 我的工作 |
写作也是一种文化,它能锦上添花,全在嬉笑怒骂中。
女性写作跟男性相比最大的优势就是感性,最大的劣势也是感性。
比如说同一个文化产品,影视、歌舞、音乐、短视频,男女看待的角度就全然不同。
感性思维能把你所看到的写得感同身受或身临其境,理性思维又能把你迅速拉回现实,然后不得不同意你所罗列的数据和事实。
这就是写作中的话术。
写这篇文字也是有感而发。
主要是我懒,不想挨个又说一遍,指教谈不上,只是互相学习,顺便说一些自己胡思乱想的感受和经验。
废话不多说,直接上干货。
标题——
可以考虑排比式:
比如“它火了,它爆了,它到底怎么了?”
可以考虑反问式:
比如“出丑卖乖又金句频频,它究竟想要干什么?”
可以考虑直叙式:
比如“今天,因为TA,我佛了。”
可以考虑对比式:
比如“打打杀杀是恩怨,人情世故是江湖”
又或者直给,表明立场:
比如“我为什么说这事不靠谱?”
上述几种,每一种都能直观地表达一篇文章的中心思想。
中心思想究竟是什么?其实就是言简意赅的一句话,这句话就是你对一件事物的直接印象和看法。
举个例子,你看到我,你脑海里就有一个词:
傻逼。
这就是印象。
你看到我说混段子,你脑海里又有一个词:
这是坏人。
这就是观点。
印象+观点,你是对任何一件事物,包括文化产品的文章依据。
你要做的就是把这篇文章“立”起来,怎么“立”呢?
为“印象”和“观点”找依据。
这其中就牵扯到话术。
这里要说一下我个人的看法:
一篇文章没有情绪是没有灵魂的,但不能总是情绪。
比如你看了一部电影,你觉得它特别差,但是在话术上你需要斟酌,假设你看了一部战争片,然后看完你写短评,你怎么骂人?以我的角度就会说“看完这部战争片之后,我觉得管虎的《捌佰》是目前国内最好的战争片。”
这就是话术,好像骂了,又好像没骂。
它即我讲到的“观点+印象”。
这个观点你完全可以前置,放在开篇的第一段,然后接着往下写。
结构——
前面提到观点前置是为什么呢?我想到以前做电影发行时一位前辈私下里跟我讲:
如果一个观众在看一部电影时,前十分钟进入不了状态,那说明这个电影完了。
文章也是一样,你首先考虑的不是会不会“哗众取宠”,而是吸引人看下去。所以印象放在前面,接着是论据,最后放观点。
其实这一套还是小学作文就学过的“总-分-总”。
作为受过高等教育的你,如果想要抒发对一件事物的看法,那么先不要有情绪,先想办法找论据。比如你要夸一件事,你不妨代入你的直观感受,把所思所感揉进你的文字中,这其中找寻的论据就是有赖你平时汲取的各种信息。
假设你看了一个女性题材的影视剧,首先你要想到“如果我是女主,我会怎么选择?为什么?那么如果我的选择跟剧情走向不同,那究竟是我对还是编剧对?如果都对,那么编剧的思维和理论支撑点在哪里?它是否符合当下环境中女性的普遍心态?”
这个观点一分析出来就足以支撑一篇文章了。
但是先别着急下笔,先做提纲。
提纲——
这个玩意不是写给任何人看的,是写给你自己看的,当然你也可以拿来交差,别人也知道你的结构是什么。
一般来说,文章的结构是:
一、印象
二、对比
三、细节
四、感受
五、总结
在这个基础上你可以大胆进行创作。
文风——
文笔不妨大胆一些,这需要你逐渐形成你个人的写作风格和文字特点,甚至我建议你不妨考虑你在文字中潇洒一些,不要一板一眼一本正经,你完全可以用观者感受“虚拟”你与剧中人物的互动,比如说:
“我以为我在她身边,若是在,她必然对我说‘你看,戏散人不散,多好?’我说,不,该散了。”
这种风格能让读者也被你带入一种环境,进而感同身受,引起共鸣,或是没看过的也像通过你对细节的虚拟假设而引起兴趣,进而下意识地肯定你的观点,不信的话你可以看看网上特别受人欢迎的自媒体平台,都是极其有个性化的主观意识,只不过他们的主观意识是建立在论据上的。
至于这个论据在客观上是否成立不重要,重要的是它存在。
这就是文化的魅力。
因为“文无第一”的意思并不是说谁高谁低,而是“千人千语”,你说的有道理,她说的也不差。
举个不太恰当的例子,陕北信天游里有一句歌词:
“白花花的大腿水灵灵的逼,这么好的地方留不住你。”
粗俗吗?粗俗,但这也是一种文化。
它符合一个特定时代、特定人群能接受并理解的情感诉求。
如果你是赞同派,那“时代特征”是你可以大书特书的方向。
如果你是反对派,那“与时俱进”是你可以不屑一顾的支撑。
也就说“正反”由你,你肯定、必然代表一类人群,或俗或雅。
这就是你文章的论据,需要你丰富。
写作——
以我的经验,我喜欢首先打开文档,然后一股脑先把心中所想全部写上去,不管语法,不要逻辑,无视错别字。总之先“堆”出来。
因为我很清楚我第一时间写出来的才是精要,剩下的无非是整理逻辑和处理措辞。
这样做的好处是省时,快。
接下来我处理的就是如何把既成的雏形慢慢梳理,把没有补充的观点和论据“塞”进去,分段,总结。同上,文风把握好,我不担心你写东西会“打拳”或“攻击”谁,我担心你“不巧妙”,因为文章观点和逻辑能否引人,还是看你的话术。
老师以前跟我讲“阴阳怪气”,我如今深以为然,但这种“阴阳怪气”也要巧妙。
我闲时爱看杂书和短视频,特别爱看B站,因为上面有很多素人,讲的好的都有一个共性:
以理服人。
反对的不一定要直接反对,可以举例,比如“曾经我见过某人某事,那人那事敞亮痛快,传为佳话,我原以为人人都懂,看了XX后才发觉我错了。原来不是每个人都深明大义……”
这种皮里阳秋的话术能让人明白你赞同什么反对什么。
那么锦上添花的态度是什么呢?比如“原本世上没有这回事,我当以为肯定是没有的,可如今看了XX才知道”天不生XX,万古如长夜。”
捧得不那么肉麻直白,但态度鲜明。
这是我的话术,不一定适合你,但你肯定能找到属于你的技巧。
思想——
古印度婆罗门假设人脑中有一种“阿赖耶识”,即一个人对自然和宇宙的理解,翻译成白话我以为是“三观”和精神力。
无论你写什么,一定要有思想,哪怕写商务稿,看似平常的排比句里可能就蕴藏你的思想。比如影视中这段故事的寓意,无论它是什么类型,你可以用看似高大上的排比句来抒发你的观点:
论文,它如何如何;论武,它如何如何;论情,它如何如何;论戏,它如何如何。
这种排比式的话术既显得有理有据,又显得你特别懂。其实就是用话术支撑你装逼的文字。
但这种技巧我建议你可以尝试一下。
学习——
建议有时间的话可以看看易立竞的采访、金广发的视频,甚至杨笠的脱口秀,不是让你去看他们的观点,是看他们的话术和表现形式,有尖锐的让人不得不停止逢场作戏的采访,也有把一件事摊开不予置评扔给观众争议的内容,还有笑着说丑话的刻薄,这些不同的表现形式对你会有一些积极的思考。
这种学习和借鉴将来会让你迅速处理你所面对的文章或其它文化产品,让你思考你该选择用哪种态度和形式去对待,是尖锐?还是只讲事情不谈结论?抑或是正话反说?
借古讽今或是左右打拳,其实都需要技巧,尤其是在当下氛围比较紧张的时刻,轻易不踩雷,如果踩也尽量有技巧。
另外,我建议你放松,甚至可以把以上我所说的统统忽略,放松也放空,因为我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维逻辑和写作模式,而且我也不赞同千篇一律的风格和论调,那必然不是文化。
选择一篇文章的内容就要考虑它的结尾,这个结尾就是你留下的足迹。
是坚定的反对?还是留给别人思考和讨论的空间取决于你。
不过尽量升华,因为一件事可能不止是一件事,而是时代中特定的现象。
影视如此,其它也是如此。
角度找得好也挺好。
还有,不要拘泥于字数,你写得酣畅淋漓,两千字足够,甚至都不一定要分段,它取决于你是否一路“顺”下来还是有层次地讲一件事。
当然,如果是商务稿的话或是在你看来需要细致解读的话,分段还是好的。
女性相对男性最大的优势还是细腻,而在细腻之余,留出自己的观点之外,再留给读者一些空间,也取决于你个人的性格和风格。
其它——
仅以我个人意见,我希望出去的每一篇都有健康的三观。
我说的“健康”不是说要学官样文章唱高调和主旋律,而是对人有启迪,是正向的启迪。
因为文化中也有非主流,也有三观不正的内容,比如我比较讨厌华而不实的作品,喜欢写实的东西。当然,那是我觉得,不是你觉得。
但作为一个文化出口,除非这东西我收钱了,否则我尽量不碰。
你写东西,也要考虑一点:
这玩意是否经得起时间的推敲和检验?
比如你赞美爱情,也分析现象,这些是否独立于时间和空间?
比如你抨击某人,也全无好感,这些是否代表主流价值观点?
比如你欣赏某事,也积极推广,这些是否能在未来长期存在?
你看,写到这里,你会发现我也在用排比。
这就是一篇文字留给你去思考你将来选题的内容,它跟你交差与否无关,跟你以后定位有关。
因为这种思考模式是你将来面对文化产品和其它任何问题时都要形成的逻辑思维。
结
文化行业是一个无论活了多久都觉得新鲜的事物。
因为每一代人才都层出不穷。
学习,不断地学习新的理念和话术。
并敢于在文字中自嘲。
就像我们现在在做的事情一样。
我曾于一个午后写完商务稿抿一口茶水自嘲:
我们祖师爷是张柏芝,为什么这么说呢?且看她在《喜剧之王》里对姐妹们说:
“他要是眼睛不好看就夸鼻子,鼻子不好看就夸嘴巴,嘴巴不好看就夸耳朵……”
我想,以后写商务稿若是遇上“八两金”,那就先拜一下“祖师爷”……
但依旧不能带情绪去交差,因为无论你以后身处何处,总要经历和见识虚无缥缈的东西。而你的思维和逻辑如果一旦养成了抵触反应,就会不自觉地落在文笔上,这对你将是一种桎梏。
所以趁现在就要拿着二条或其它类型的文字来锻炼,锻炼你的“阿赖耶识”,直观、客观和情绪,这三样都要在一篇文字中体现出来,要知道无论今后你面对的是影视、歌舞、音乐还是其它任何一种文化产品,你都要养成第一时间结合市场和主流对此的大概接受程度,然后再寻找你的文字和观点所依靠的支持群体,进而动笔或宣发。
当然,我说的也并不绝对,因为在未来,文化产业的发展必然会愈发具有个性化的趋势,观点和角度很重要,而且无论你将来从事什么行业,汽车、保险、房地产还是文玩等都需要文化属性的加持。简单粗暴的“铺排”手段已经落伍了。
未来需要你用极其鲜明的个性占据一席之地,现在就是你可能锻炼雏形的好时机,不要轻易被一两句批评或否定就自我排斥或恐惧,大胆尝试,学会技巧和话术,你最大的优势就是学习能力强,可能在未来的某一天你会发现其实你很适合某一方面的专攻,不似我,我就知道脱口秀我是写不来的,因为我极度喜欢郭德纲式的调侃,那与西方舶来品是完全不同的两套体系。
你不一样,你能品寻各种文化形式,进而加强你对文化产品的强烈而敏锐的触觉,只需相宜的话术即可。
言尽于此,以后若有机会补充再说吧。
祝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