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除法学习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2008-11-10 20:41:05)
标签:

杂谈

1、在以前的学习中,除法分为“平均分”和“包含除”,,在现在的小学课本中,不给孩子这样的概念,而是用生活化的语言,结合具体的题目对除法进行描述。在书中呈现的除法有两种不同的意义,一种是把一个数平均分成若干份,求其中的一份用除法,另一种是把一个数,每几个一份,能分成几份也用除法,实际上这也就是“平均分”和“包含除”这两种意义的表述,但一定要结合具体的题目进行描述。如书中38页的试一试,第一道就是表示把18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每份9根,第二道就是表示把18根小棒,每6根一份,可以分成3份。这是两种不同的分法,所表示的意义也就不同(如果有具体的题目限定,那就一定要按照题目的内容进行表述)。如果没有具体的题目,只是一个算式,那么两种表述都正确。如“18÷2=9”,一般表述为“把18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9个”(这种表述孩子易于理解),还有一种就是“把18,每2个一份,能分成9份”,

2、在数学练习册中出现了“有余数除法”,这对于二年级孩子来说,是一个拔高的内容,正常应该在三年级才接触,但孩子在老师讲解完后,都能较好地理解,对于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掌握较好。需要注意的是,在有余数除法中,余数必须要比除数小,不然,就表示还能继续平均分,如“30÷7=4……2”如果商3余9的话,那么在余数9中就会出现还有一个7没有分完的现象。另外,计算有余数除法的逆运算时的公式为:被除数=商×除数+余数,如“30÷7=4……2”,30=7×4+2。

3、倍数关系的题要让孩子结合具体的题目进行具体分析,一定要让孩子找准一倍量和几倍量,可以通过画图的方法进行理解。一般来说,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除法计算,“是”前面的数是几倍量,“是”后面的数是一倍量。如果已经知道了“一个数”及“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求“另一个数”,那就要看要求的“另一个数”是一倍量还是几倍量,求一倍量就用除法,求几倍量就用乘法。如“红花有8朵,黄花是红花的2倍,黄花有几朵?”通过“黄花是红花的2倍”知道黄花是几倍量,就要用乘法计算。而如果改成“红花有8朵,红花是黄花的2倍,黄花有几朵?”通过“红花是黄花的2倍”知道黄花是一倍量,就要用除法计算。各位家长在家中辅导时可以做做这样的变式练习,以加深孩子对倍数关系的题目的理解。

以上3点为我近期在教学中想到的一些注意事项,可能会有不全面的地方,还希望各位家长在辅导孩子的过程中能与我进行及时沟通,咱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力争让孩子的除法学习没有糊涂帐。

补充:口算(表内乘除法)的速度期末要达到1分钟20道题,平日做练习时应将乘除混合在一起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