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阅读与鉴赏 |
《沈园二首》
陆游
【题解】
陆游(1125-1210),字务观,越州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人。绍兴二十四年(1154)试礼部,名列前茅。孝宗立,赐进士出身,任枢密院编修,后为建康、镇江等地通判。王炎为四川宣抚使,辟游入幕。范成大帅蜀,游为参议官。不拘礼法,人讥其颓放,因自号放翁。宁宗嘉泰三年(1203)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成,升宝章阁待制,致仕。他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生平所作诗将近万首,且题材异常广阔,“凡一草一木,一鱼一鸟,无不裁剪入诗” 。(见赵翼《瓯北诗话》卷六)。尤其涉及时事政治的作品,激昂慷慨,与辛词同调,成为当时的最强音。他早年曾从江西派诗人曾几(1084-1166,号茶山居士)学诗,深受江西诗派的影响。后来阅历较深,悟到诗歌和现实生活的关系,才摆脱旧习,自成风格。所著《渭南文集》五十卷、《剑南诗稿》八十五卷,今存。诗稿有钱仲联注本。
《沈园二首》是陆游悼念他前妻唐婉而作的诗。据南宋周密《齐东野语》、陈鹄《者旧续闻》和刘克庄《后村诗话》载,陆游二十岁(绍兴十四)与母舅之女唐琬结琴瑟之好,婚后“伉俪相得”,后因姑媳不和,引起了陆母的不满(女子无才便是德),终至迫使于婚后三年离婚改嫁。在封建礼教的压制下,虽种种哀告,终归走到了“执手相看泪眼”的地步。孰料,缘深情浅的这一对恋人后来竟在城南禹迹寺的沈园(故址在今浙江绍兴禹迹寺南)意外邂逅,陆游“怅然久之”,于沈园内壁上题一首《钗头凤》,沧然而别。唐婉读此词后,亦作同调之作,以诉其情。沈园会后,琬不久便郁闷愁怨而死。此后,陆游北上抗金,又转川蜀任职,几十年的风雨生涯,依然无法排遣诗人心中的眷恋。后陆游七十五岁,住在沈园的附近,“每入城,必登寺眺望,不能胜情”,想起旧事,写下了这二首绝句。就在陆游去世的前一年,他还在写诗怀念:“沈家园里花如锦,半是当年识放翁,也信美人终作土,不堪幽梦太匆匆!”这是一种深挚无告,令人窒息的爱情,令我垂泪。陆游一生最大的个人不幸就是与结发妻唐琬的爱情悲剧,自此更加重了心灵的创伤,悲悼之情始终郁积于怀,五十余年间,陆续写了多首悼亡诗,《沈园》即是其中最脍炙人口的两首。
第一首回忆沈园相逢之事,悲伤之情充溢笔墨。首句渲染出一种悲凉氛围,作为全诗的背景。次句引出“沈园”,这里留下了他刹那的喜与永久的悲,他多么希望旧事重现,旧梦重温。但现实太残酷了,虽然“桥下” 依旧 “春波绿”,但心上人早已作古,连景物也非旧观。诗人此刻心境之寥落,可以想见,只能引起的伤心的回忆“曾是惊鸿照影来”。
第二首写诗人对爱情的坚贞不渝。一个“犹”字使诗意得到升华:尽管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但对唐氏的眷念之情永不泯灭;尽管个人生活已无所追求,但对唐氏的爱历久弥新。所以,对沈园遗踪还要凭吊一番而“泫然”涕下,饱含作者复杂的感情!
陈衍在《宋诗精华录》中评说道:“古今断肠之作, 无如此前后三首者。”又道:“无此绝等伤心之事,亦无此绝等伤心之诗。就百年论,谁愿有此事?就千秋论,不可无此诗。”可谓得其旨者。
【原文】
城上斜阳画角哀,①沈园非复旧池台。②
伤心桥下春波绿,③曾是惊鸿照影来。④
梦断香消四十年,⑤沈园柳老不吹绵。⑥
此身行作稽山土,⑦犹吊遗踪一泫然。⑧
【注释】
古代军队中警昏晓,振士气的一种管乐。
②沈园:故址在今浙江绍兴禹迹寺南。非复旧池台:不再是原来的池台,指沈园变化很大。非复旧:不再是。
③伤心桥下春波绿:意谓桥是伤心的桥,只有看到桥下绿水,才多少感到这次来的时节也是春天。但现实太残酷了,虽然“桥下” 依旧 “春波绿”,但心上人早已作古,连景物也非旧观。诗人此刻心境之寥落,可以想见。
④惊鸿:惊飞的鸿(一种水鸟)。鸿飞动时,姿态优美,古人以比美女,形容女子体态轻盈。曹植《洛神赋》:“翩若惊鸿。”这里作者用以比喻其所怀念的亡妻唐氏。
⑤梦断:犹云梦煞,念念不忘的意思。香销:指唐氏之死。四十年:唐琬死于绍兴乙亥(1155年),至庆元己未(1199年)陆游作此诗时计有四十四年,这里取其整数而言。此句比喻自己过去生活的消逝和唐氏的死亡,写出了生者与死者的精神对话。
⑥锦:这里指柳絮。
⑦稽山:即会稽山,在今浙江绍兴东南。北宋李邦直《题江干初雪图》有句云“病骨未为山下土,尚寻遗墨话兴亡”,陆游化用其句式,比喻自己快要死了。
⑧泫然:指泪流不止的样子。
http://cn.f11.yahoofs.com/users/43baee36z748548a/fa5e/__sr_/e4b7cnb.jpg?ph41KmGBK.RENSk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