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鲍传龙
鲍传龙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90,352
  • 关注人气:97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皖西名镇——毛坦厂史话(6)

(2014-07-28 06:28:20)
标签:

曾国藩

古镇

吴廷栋

六安

文化

分类: 历史文化

                                                        6、古镇显宦涂宗赢                 

 

在古镇毛坦厂的历史上,涂宗赢是一位功不可没的功臣。正是在他的带动下,才有了毛坦厂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大兴土木的营建奇迹。可以说,正是因为有了这位清代晚期的显宦涂宗赢的落户古镇毛坦厂,也正是因为有了他在古镇大兴土木的举动,从而带动一方豪绅竞相攀比,才有了清代晚期古镇毛坦厂建筑史上的辉煌记忆,才有我们今天得以存留的古镇风姿绰约的古典建筑之精美画卷。如今,毛坦厂古镇老街已成为皖西古代文化史中一道非常亮丽的风景线。这是古人留给我们后人的一份珍贵的物质与精神文化遗产,这让我们永远受用,以至于值得我们世世代代香火传颂,顶礼赞美!

让我们怀着无限崇敬之情,带着虔诚崇敬之心来追味这位对古镇毛坦厂有着重要贡献的古镇显宦涂宗赢充满坎坷而又颇具传奇色彩的一生吧——

涂宗瀛(公元1812—1894),字阆仙,号朗轩,安徽六安人。清道光二十四年(公元1844)中举。同治元年(公元1862)大挑一等,六年知江宁府,九年升任苏松太道员,十年升湖南按察使,后改任布政使。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任广西巡抚,后改任河南巡抚,七年调任湖南巡抚,后升湖广总督。涂宗瀛先居嵩寮岩山王河,发迹后移居毛坦厂老街,并在六安城关二道巷建光录大夫第,晚年居此。著有《涂大司马年谱》、《涂朗轩尚书政书》、《重建江宁普育堂志》、《童蒙必读书》等书。

一、贫寒落魄的少年时期

相传清道光初年,六南涂氏宗族出了一位扶轿杆来的少年(怀在娘胎随娘跟嫁的人,即“遗腹子”)。正因如此,涂母谆谆教儿从小到大,格外用心读书做事,以求在涂家占有一席之地。这青年隐隐知道自己出身无光,当然愿遵母训,他就是涂宗赢。

涂宗瀛清道光十七年(公元18121230日)出于安徽六安东河口花石嘴村。父亲涂蕴辉,清增贡生,为农村私塾先生。涂宗瀛从小先跟其父读书,二十岁起,先后在六南桑家畈、羊山寨开馆为生。因学生偷当地汪姓豪绅玉米棰,师生共享,汪姓得知后,誓不罢休。涂宗瀛被迫出走,立志走仕途之路。

清道光二十四年(公元1844)乡试,虽中甲辰恩科举人,但仍无官可做。

第二年会试(即京试)又落榜。

万般无奈之下,凃宗瀛只得投奔时在京师的六南复览山人刑部主事远房舅父吴廷栋处,讲习研究朱子理学。乡人传说他去找吴廷栋时,衣衫褴褛,雪地草履步行百余里之后艰难到达吴廷栋府邸,还因布衣草鞋衣着寒酸被门卫挡在了大门之外。这位同乡加远亲的吴廷栋大人,得知凃宗瀛在其门外苦站久等了大半天后才动了恻隐之心。出来看时,见凃宗瀛站立在门外雪地上一动未动,一副虔诚恭顺的样子,深受感动,于是才将凃宗瀛留用身边,不久便保举他去曾国藩的湘军里做了一名小官。

二、平凡无奇的中年时期

清道光二十七年(公元1847),京城好友窦序之兄窦塾任江苏华亭县县令,窦氏兄弟邀请涂宗瀛入华亭县幕。

二十七年(公元1849),苏州知府桂超万升用,留下侄子在苏州读书,应乡试(即省试),请涂宗瀛教授。其后涂两次入京会试,不中。于是就又在编修陈升祺的京师公寓中开馆教书。不久太平军由广西挺进湖南,声威远播,涂宗瀛急忙返回六南家中。

咸丰三年(公元1853)正月十七日, 太平军攻占安庆。安徽各地农民纷纷起义响应。涂宗瀛与来自京师的好友何慎修等人,商办团练(地方安全武装),建立社仓(又称义仓,储谷备荒用)。

咸丰四年冬,道员何桂珍带清兵数百人至霍山,何、涂为京师老友,凃宗瀛即带团练往助。捻军李昭寿部数千人进攻霍山,为涂、何二兵所败。

咸丰五年(公元1855)四月, 太平军攻占舒城、六安,涂一家去今六南项家冲亲戚家避居。

咸丰六年(公元1856)正月,涂宗瀛率三十二保团练助清军打败太平军,重占舒城。涂宗瀛以此功得保兰翎。涂率团攻打起义军的史实在《六安州志》中亦有同样记载。值得注意的是:《淮系人物列传》中还叙及钦差吕贤基奉旨回合肥办团练,何桂珍攻打安庆,都先后约请涂宗瀛、何慎修率部同往。二人均借口未去。看来涂宗瀛只是为“家乡安全”而打起义军的,并没有想以此建功立业来发迹。

咸丰八年(公元1858)正月,涂宗瀛一家应吴廷栋之约(吴时任山东布政使)避乱到了山东淄川,在泰安岱麓书院讲学。后因吴廷栋调任直隶按察使,发出邀请,涂宗瀛暂留原寓教其两个孙子读书。

三、春风得意的老年时期

清同治元年(公元1862)二月,涂宗瀛第四次至京会试。虽然又未入榜,但这次却得“大挑一等,签分江苏知县”。清制规定,会试取进士,成绩排前一二三名者,为状元、榜眼、探花……倒数一二三名者,才可当知县。涂未中而得任,可能与他此时在士大夫阶层中广结好友,由好友们竭力保奏才得以破格任用的。涂宗瀛受封官后,先回六安老家探亲,再去安庆拜会京师旧交、两江总督曾国藩曾国藩即奏准将涂宗瀛“留营办理谷米局事务”(湘军军需官),开始从政。51岁的涂宗瀛,从此成为曾国藩幕府中“三圣七贤之目”的三圣之一。

此时,李鸿章写信给曾国藩,说他任江苏巡抚,江苏官场旧习严重,很需要涂宗瀛这样无多少官场旧习的人去那里任职,催他尽快东下。曾国藩不但未催,反而还向朝廷呈递《保荐人才疏》,称赞涂“践履笃实,治官事如家事”,奏保涂宗瀛任直隶州知州。

有则传闻颇能应证曾国藩的这段话:一次,曾国藩的湘军被太平军围困,里无粮草,外无救兵,湘军把马匹和皮带都吃光了。曾国藩焦急万分之际,身为小小军需的涂宗瀛,大胆进跪大帅府,说:“请问大帅,碎米可能吃否?”大帅心想,草根都吃完了,碎米哪里弄到哟!这涂宗瀛分明是在有意讥讽我。于是,曾国藩拍案大怒道:“大胆混仗东西,此时还敢在此说混话,把他给我轰出去!”此话刚一出口,老奸巨猾圆滑老练的曾国藩立时就自觉不妥,马上便又向部下做一制止手势,向涂宗赢问道:“且慢,你刚才说碎米是否能吃,到底是什么意思?”涂宗瀛这才把他积郁心底的话说了出来。凃宗瀛告诉曾国藩说:过去加工军米时,他发现筛去的秕糠中夹有大量碎米。所以一直不忍废弃,就暗自储存保管,现在可以派到用场了。涂宗赢建议通过再筛选出碎米以解当前军粮之危。曾大帅听后,转怒为喜,湘军得粮后反败为胜。涂宗瀛也因此青云直上。此事虽为轶闻,但涂宗瀛深得曾公爱抚和保举,在《清史稿》中确有明确记载。涂宗瀛在曾国藩督师两江时,“檄主军糈”,并由曾国藩“累保授江宁知府”。

同治四年(公元1865)农历四月, 曾国藩奉命北上督师剿捻。江苏巡抚李鸿章治理两江。

同治五年(公元1866)农历九月七日,李鸿章向朝廷递《保荐人材》扎,称涂宗瀛有“兴书院以教士,招流亡以垦荒,赈施穷黎,严惩衙囊”等功绩。

同治七年(公元1868)农历八月,李又奏准涂以道员尽先升用,并赏换花翎,不久涂即升苏松太道台。这就是乡人所说的“上海道台”。

同治八年(公元1869)八月二十六日,涂宗瀛正式到上海任职,并兼任江海关道台。时有外国驻沪官员,每天常以不合理要求来试探,涂宗瀛对此始终不予答应。坚持三个月后,最终使外国官员认识到这位新道台是坚持原则的,不再来纠缠了。此事曾受到曾国藩等人的高度赞许。

同治九年(公元1870)因受天津教案的影响,上海的外商教士每日惊恐不安,夜宿轮船。涂宗瀛加以安抚,派人巡逻,没有出兵弹压,终于安然无事,外国人深表感谢。

同治十年(1871)农历二月,涂宗瀛与江苏按察史应宝时旁搜博采,思虑周详,为李鸿章准备了谈判通商条规和税则章程。李鸿章赞扬他的文件比津海关道台准备的文件更好,足够与日本人谈判之用。江海关官员过去一直将关税款银存在银号,以生息私得。涂宗瀛加以改变,按期收实银两,存入官库。当时有个郭德盛银号,亏短税银十余万两,涂宗瀛一面将银号老板软扣在官署,令其缴款,一面又派人到该银号清查帐目,即日接手承办,伙计不动一人,照旧开业。涂宗赢告诉该银号老板,不办查抄,以保其体面,并保其生业。该老板深为感动,并如期将亏短税银交清。

统治十年(公元1871)农历六月,涂宗瀛升授朝南按察史。闻听有些湘民一贯以打官司为荣,诬告是常有之事,常有蒙不白之冤者为此而下狱。涂宗瀛为立条教,允许自首和悔过,惩办诬告,并严定审理功过章程,从而革除旧弊。

同治十二年(公元1874)农历十二月,凃宗瀛晋升湖南布政使。湖南多巨绅,任职该省,有人以为这对凃宗瀛极为不利且难与之相处。涂宗瀛到任后遇事公平办理,不诡随,不矫激,相处相得。他还建社仓数十间,储谷十余万石,以备荒救民。他还将长沙积存火药搬到5里以外,另建药库,等等。在涂宗赢的治理下,湖南出现了从来未有的变化。涂宗赢在湖南的这些功绩,《清史稿》均有明确记载。

光绪二年(公元1876)农历三月,涂宗瀛升授广西巡抚。十一月,调任河南巡抚。《清史稿》是这样记叙他在广西、河南的功绩的:“苗、瑶、倮罗犷悍梗化,檄所属广建学塾,刊《孝经》、《小学》诸书,使之诵习;又自撰歌词以劝戒之。时晋予大旱,移抚河南,割取俸余万二千金助赈,招流亡,给籽种,老稚无依者,设厂收养,强有力者任工作。世与曾国荃赈晋并称云”

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农历九月,凃宗瀛又调任湖南巡抚。《清史稿》有记:时有“抚标兵哗变,惩四人而事定。及擢总督(湖广)。又有武汉教匪之乱,捕诛数十人,亦遂安堵”。可见他老练持重,稳操大局,相机建功之能力非同凡响。《清史稿》还对他敢为民利而抗争之举加以赞扬。说这时左宗棠督江南,提出增加淮盐供应计划,减少四川供盐。“宗瀛以减川增淮,关川省数十万盐丁运夫生计,因抗疏力争。”说此举是“下拂舆情,上亏国帑”,言词慷慨而深切。据《涂氏宗谱》和涂府君墓志记载:他还受清廷“特赠通议大夫,晋升振威将军、光录大夫、兵部尚书”。其妻沈氏为诰封一品夫人。乡人传她常拿私银,救助穷困,很是贤良。
   
涂宗瀛为官二十余年,其功绩有史记载的,归纳起来有以下十二条:

 一、 纠错案,允首悔; 二、 建社仓,赈穷困; 三、 办学校、育黎民;四、 割俸金,救灾荒;五、平叛乱,定安邦;六、 惩教匪,社会宁; 七、 为民计,抗疏争; 八、 重民生,兴农桑; 九、抓税利,富国帑; 十、惩衙蠹,讲朝纲;十一、 刊遗集,理学扬; 十二、 申中华,服外帮。

当然,由于时代环境的局限和受封建理学的影响,涂宗瀛对当时的进步潮流未能适应。如他对洋务派郭嵩提出在湖广建一新兴机器制造厂的建议未能应允,对农民起义军有过弹压等,就是他一生中的悲剧之所在。涂宗瀛在任湖广总督的后期,数次遇到政敌纠弹,这可能是致使他后来心灰意冷的原因之一吧。

四、回归故里的最后岁月

清光绪九年(公元1883)农历五月,古镇毛坦厂迎来了一位称病辞官回归故里六安闲居的朝廷命官涂宗赢。是年,涂宗赢75岁。涂宗赢因不满同僚诬陷栽赃愤而称病辞官告老回归故里。回到六安后,涂宗赢常年居住于六安、毛坦厂两地,并编著《涂大司马年谱》、《涂朗轩尚书政书》、《种桑新约》、《重建江宁普育堂志》、《童蒙必读》等书,以宣讲理学而闻名于世。

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也就是湖广总督、例领兵部尚书的涂宗瀛不满同僚诬陷愤然辞官还乡的第三年,钦差大臣彭玉麟终于将事实查清,奉旨来六安给涂宗瀛平反昭雪,最关键的是钦差大臣宣读了皇家圣旨——“特赠振威将军、光禄大夫、准建光禄公祠”。可以想象当时年逾古稀,20余载宦海浮沉的老臣该是怎样的百感交集了。皇上还恩准涂宗赢在光禄祠的正门相上置“乾坤正气”石匾额一块。这块匾由钦差大臣彭玉麟亲笔题写,现被放在重建后的门楼中上方。在整个清代,给一位大臣建一座专祠,彪炳其亮节,这在当时还是极其少见的。

这样,回归故里六安和毛坦厂后的凃宗瀛就相继着手做了两件大事,一是继发迹后在六安州城内二道巷建宅第(人称涂氏大公馆)后,以“六安斋”、“求我斋”为堂号,帮远房舅父知遇吴廷栋刊印遗集。二是在古镇毛坦厂镇南单建涂氏家庙一座,在毛坦厂中街新建了自己的庄园和涂氏公馆一处。 

 涂宗赢在毛坦厂的大兴土木,给古镇毛坦厂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

由于明清时期的“茶马政策”(以茶换军马)、乾隆时期的相对开放政策和涂宗瀛在外为官时带来的信息沟通,使得毛坦厂已由一个农村小集市已经发展为以茶、盐、农、商为主的一个百业兴旺的鼎盛时期,商旅聚集,百业兴盛,前所未有。经济的富裕,又推动了建筑业的大发展。特别是涂宗赢晚年称病辞官回归故里后在毛坦厂的大兴土木,带动当地各大户的相继跟进,一时出现了建房造屋修建园林别业竞相攀比之风,使得毛坦厂在建筑规模、样式、用料上都出现前无古人的巨大超越。这是古镇毛坦厂建筑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

据说当年涂宗瀛有五条大船常年来往与大江南北,而他家的造房建屋、造墓、刻碑、制棺用的江南青一色上等石材都是用这些船运来的。当地人称是“下江官石”。以“涂氏家庙”、“涂氏公馆”为代表,至今气派恢弘,堪称清代后期“极品”。

正是由于凃宗瀛的一人带头,从而带动的毛坦厂大户也跟进仿效。这种来自“下江”的石条、石坊、石碑、石门、石龙、石凤、石圣旨,至今还露在毛坦厂地面,随处可见。到了咸丰末年,毛坦厂已形成了“七街”、“六邦”、“四大家族”。七街即:上、中、下三街,外加侉子街、南京街、油坊街、牌坊街,此外,还有颇有名气的东西南北四大闸门,并建有万年古戏台一座,功德节孝坊三处,全是石条垒成。六邦是:六邑邦、旌德邦、河南邦、湖北邦、南京邦、庐阳邦。四大家族,即方、黄、刘、蔡四大家族,有汉、回、满三个民族杂居在毛坦厂古镇。此外,古镇毛坦厂还有著名茶行数十家。何世义、黄泰来茶行的旧址及门牌至今尚存。古镇毛坦厂数里老街连为一体,工艺之精,规模之大,令人叹为观止。古镇老街多是前为商用门面,后为居家闺室,大驮小重梁阁楼,青砖灰瓦白墙,天井院,封火山,带着深深轮沟的青石板街心,错落有致的鹅卵石街面,浓浓古韵,散发着怀古幽思,是皖南徽派建筑与皖西民居风格相结合的典范。

《清史稿》记载,凃宗瀛在原籍置有田产一千数百亩,发迹后不仅在六安二道巷建宅第(人称涂氏大公馆)之外,还在毛坦厂老街建有“光录大夫第”(人称小公馆)和“涂光录公祠”等多处古徽派建筑,如今已成为皖西古文化一道非常亮丽的风景线。其“光录大夫第”高大古门楼上有石刻“乾坤正气”字样,精美大气。涂光录公祠三进二天井共30多间,祠前立有涂长子习恂之妻张氏节孝坊一座(习恂与张氏合葬于与毛坦厂镇比邻的张公桥村)。建筑所用之石全是从江南某地运来的上等石料。如今房屋、社宇、石碑、石坊、石门、石井、石龙、石凤、石圣旨,比比皆是,其数量之多,规模之大,艺术之精,令人叹为观止。

应该说,凃宗瀛是古镇毛坦厂建筑史上一个至关紧要的划时代人物,正是他引领风气,才有了清晚时期古镇毛坦厂流传至今的建筑风格与建筑格局的形成。正是由于凃宗瀛他们的刻意营造与精心追求,才为我们后人留下了一笔极其珍贵的古代建筑艺术遗产和一处绝好的访古、怀古、赏古的好去处。

晚年的凃宗瀛在家乡,修生养性,自得其乐,以刊书立说自娱其性,据《六安州志》和《清史稿》有关记载,涂宗赢称病辞官回乡之后,以“六安斋”、“求我斋”为堂号,帮助知遇恩公他的远房舅父吴廷栋刊印其著作遗集。晚年的凃宗瀛经常往来于六安、毛坦厂之间,轮换住宿两地,并开始搜集编著自己平生所写下的散碎文字,先后编辑解集和编撰了《涂大司马年谱》、《涂郎轩尚书政书》、《种桑新约》、《重建江宁普育堂志》、《童蒙必读书》等书20多余种,并在家乡宣讲理学,素以宣讲理学的精湛明澈而著称于六安乡邑。

清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农历七月二十七日,一代名臣涂宗瀛在毛坦厂家中病世,《清史稿》记载:“薨于是里第正寝。享年八十有三”。

三年后,凃宗瀛的小儿子涂习恪(忠献大夫,侯选郎中)敬事父母,将其父母合葬于今毛坦厂镇西河冲村黄塘埂组“仙鹤磨云”宝地。1958年“仙鹤磨云”宝地被寻宝农民挖掘开来,原来是一大型石椁墓,内置金丝楠木棺。现存有3 × 0·5米的长方型石刻墓志盖一块,存于墓前塘边。文曰:“ 光录大夫兵部尚书湖广总督涂公,一品夫人涂母沈夫人之墓”,存于墓前塘边。这件长方型石刻墓志历史文物,极为珍贵,是我们今天研究凃宗瀛和毛坦厂历史不可多得的珍贵实物文献资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