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还是下流 二人转红火的启示

标签:
民间艺术二人转演员五功赵本山东北上海戏剧学院杂谈 |
分类: 【戲劇類評論】 |
生活还是下流
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wb/images/2006-06/02/1149187315046M28662003_b.jpg
二人转也是一个有近300年历史的地方戏种,它如今名噪全国。啥叫二人转?二人转,史称小秧歌、双玩艺、蹦蹦,又称过口、双条边曲、风柳、春歌、半班戏、东北地方戏等。二人转属走唱类曲艺,大约有300年的历史。它融合了东北秧歌、民间说唱莲花落,其他民间说唱、戏曲、民歌、笑话、杂耍等,表演形式丰富多彩。在民间中流传着“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传”的说法。
二人传内容取材广泛:上有天文,下有地理,民间传说,神话故事,灯谜酒令,典故谚语,三教九流,红白喜事,应有尽有。有故事、有人物、有情节;又唱、又跳、又说、又笑,因此有论者认为它具有戏曲性、说唱性、歌舞性,美不胜收。
“毁”形象:人家“审美”咱“审丑”
“我这个小样往台上一站,还不来点儿掌声?前两天趴坟地上,把鬼吓死了仨。嘿嘿,谢谢大家,谢谢大家,你看我长得是砢碜点,但是在座的好朋友们,用不上五分钟,你舍不得让我下去!”
艺人王小飞弄的这套玩艺确实很绝。一上场,不用听他的说辞,就看他那副打扮,小个不高,瘪瘪个嘴,撇撇个腿,挺着个肚,本来看似西瓜皮的发型,中间还留了道缝子,嘴巴一张牙还少两颗,你再看他那两个眼珠子,几句话没说完,就错了位了,这一错位不要紧,逗得观众笑弯腰了,观众乐了,这掌声噼里啪啦也就来了。
“二人转说唱扮舞绝五功中‘说’占首位。在民间艺人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唱丑、唱丑,全凭说口,你要不说口,说你肚里啥也没有。’眼下的民间二人转演出,下装(丑)的男演员,要么以老太太形象出现,再就是扮演傻子。不论什么形象,有一点是一致的:穿着、打扮、表演,怎么丑怎么整,怎么窝囊怎么整,怎么邋遢怎么整,怎么没人样怎么整。我们把它叫做‘审丑现象’。”东北风二人转艺术团马普安团长介绍说。
要在生活中,扮成这样肯定不招人待见。但在舞台上,他整这套活儿,整这个样儿,观众却不烦。非但不烦,还喜欢。因为观众觉得他故意丑化自己的地方,是一种艺术表达手段,是为了逗自己开心呢。
讲互动:“小拜年”掺和世界杯http://blog.people.com.cn/blog/blogspace/2008/1029/zyrzyh/200902030740210477.jpg
“正月里来是新年儿呀啊,大年初一头一天呀啊,家家团圆会呀啊,少的给老的拜年呀啊……打春到初八呀啊,新媳妇住妈家呀啊,带领我那小女婿呀啊,果子拿两匣呀啊……”
这个唱段是大家最熟悉的传统二人转《小拜年》。艺人董大伟、董明珠二人化装成一丑一旦的对唱形式,边说边唱,边唱边舞,节奏欢快、红火,全场观众有随声迎合的,还有伴着拍节击掌的……有那激动的手舞足蹈,比唱的显得都累。
“二人转来源于群众最终还得回归群众,它讲究与观众的互动性,观众气氛高涨,演员越有激情。”马团长说。
除此外,这种互动还包括在演出中加入各种其他元素。比如,拉丁舞、桑巴舞和中国民族舞蹈三场舞贯穿整场演出。舞蹈演员们衣着华丽,各个神采飞扬。更值得一提的是,为了配合世界杯开幕,演出还穿插着以世界杯为题材的杂技,刀功飞球。这种中西结合的表演形式也深深打动了观众。
亮绝活:伞上走火、空中飞人
二人转中绝活多。手绢花和扇花的花样繁复就甭说了,口吞火焰,再用口中火把手里火把点燃,你见过没有?紧接着这俩活儿,就更了不得了:
“伞上走火轮”:起初,艺人李延转起伞柄,伞面上转着立起的圆盘。之后由软檐儿帽子代替了盘子,最后由燃烧的火轮代替了帽子在伞顶旋转!
“空中飞人”:体重均在160斤左右的两个人,竟然表演起“空中飞人”,艺人李健桥将双腿盘在李延腰间,李延原地转圈,李健桥身体浮于半空,立时掌声雷动。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啊!”马团长叹着气,“这些二人转演员,都是农村孩子,没有一点武术底子,全凭业余苦练啊,就凭着他们对二人转的那股子执著劲,身上留下多少伤疤,数都数不尽。”
20岁出头的小伙子刘畅为了练习单手倒立的“一指禅”功,手指骨折数次;李小勇为练习“筋斗云”小腿摔伤还仍然坚持演出;25岁的郑小春吹着唢呐叼烟火,口腔烧伤那是经常事……
面对这些,他们居然一口同声:“为了自己热衷的二人转,还有所有喜欢二人转的观众,值得了!”
谋创新:融合诸艺,丰富自己
22岁的吉林省京剧院演员刘美阳是艺术团总导演,由她编导的二人转版《白蛇传》是以二人转“说唱扮舞绝”为主,融合了京剧、舞蹈、电视为一体的新型演出形式,曾荣获省文化厅及研究院颁发的多项大奖,“近几年来,很多老艺术家将二人转融合到小品、电视剧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这次,我们的这一创新,同样是希望通过多种形式的尝试来弘扬东北二人转这一民间艺术,将它发扬光大。今天的二人转艺术,不仅是下里巴人的艺术,它同其他高雅的艺术一样值得欣赏和传诵,这也是我选择这样一个舞台的原因。”
“咱们二人转演员,搁咱老百姓的话,那都是天才。很多演员都是夫妻搭档,他们的姻缘也都是因二人转而起啊。”马团长说,“为了让二人转广为流传,回归农村,我们经常公益演出,将二人转送进社区、农村、学校、部队。”
其一,二人转的内容和形式灵活生动,易于为观众接受。二人转演员强调“五功”——唱、说、扮、舞、绝,有丰富的选择性。唱腔讲究“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嗨嗨”,有100多个曲牌和小曲小调以及丰富的板式变化。而且,二人转使用的都是大白话,能够适应插科打诨的要求。
其二,“二人转”有一大批优秀演员,消除了后继无人之虞。有人感叹,在东北是“一片土壤,一片庄稼,一片赵本山”。包括音像、布景、后期延伸服务等工种,全国二人转团队有近10万大军。辽宁大学本山艺术学院,开办有民间艺术专业,主攻二人转,更是从长远培养二人转的后备人才。
其三,二人转充分利用了现代传媒包装演员,扩大影响,适时走产业化之路。当很多曲艺节目因各种原因不能满足人们需求的时候,二人转及时补缺,将流行歌曲、舞蹈、脱口秀等形式引入,完成了艺术的转变。
二人转的产业化,赵本山功不可没。他借助春晚的舞台极力宣传“二人转”,还通过影视制作大力推广二人转,培养新一代对二人转的兴趣。
二人转的红火,给了众多生存艰难的地方戏曲一个启示:要灵活变动,适应社会变化,满足现代观众的需求。这样,传统的戏曲才能有强盛的生命力。
有的人认为二人转“低俗”,赵本山说,“我们可以说它的好与坏,但是它最大的贡献是给人们带来欢乐,这是谁也抹杀不了的。”
不可否认,作为享誉全国的东北地方戏,民间艺术的瑰宝,二人转的发展正面临着“走向何方”的“三叉口”问题。因为利益的驱动等一系列原因,粗俗甚至是低俗、低级的表演方式和表演内容,致使二人转走入了“无黄不成段、无粗不引人”的死胡同。更可怕的是,公众对二人转的印象,已经有意无意地等同与二人转草台班子低俗表演。于是,谩骂、禁止甚至封杀“二人转”的声音,似乎也大成趋势。
“二人转”这种民间艺术形式,是民间艺术的一个缩影。它的发展过程,实质上也代表了当今时代民间艺术的发展过程和最终出路。而从它的崛起到流行、走俏全国,再到今天的表面热闹、而实质的沉沦和堕落,经历的时间是如此之短。在此笔者不禁要问:“二人转”经历过程的“样本”意义,就是民间艺术必须要走的“兴起——式微——低谷——兴起”的轮回吗?它们永远也走不出“低俗——粗俗”的泥淖吗?它们永远只是“下里巴人”,不能走入艺术的殿堂吗?
http://www.dberz.com/erz_people/UploadPic/2009-1/2009123171517559.jpg
事实上,“二人转”恶劣的低俗化现状,已经到了非整顿与匡正不可的地步。不管承认与否,我们的艺术现状和民众欣赏品位,都有着低俗、粗俗化的发展趋向。比如前阶段报道的,办丧事要看脱衣舞的陋习。就“办丧事看脱衣舞”可以“长宜子孙”的说法,笔者更愿意认为这只是一个开脱的借口。因为无论从传统还是从前几十年的政治、社会环境气候而言,这样的“习俗”既没有“源”也没有“泉”,纯是无稽之谈。
而最大的低俗、粗俗化的发展趋向的代表,就是几乎关系全民娱乐的电视节目的低俗化倾向。于是有人甚至说,“娱乐致死”的年代实质上已经到来。这一点论者多有论及,此不赘言。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但“低俗”则是糟粕、腐朽的东西,需要扬弃。从这个角度来讲,那些标榜着“还艺术本来面目”的说法,注定不能成为保护“低俗”的“遮羞布”。
笔者认为,除要警惕“二人转”的两个极端发展趋势之外,更要理清低俗和通俗的区别。针对观众、演员和专家们的各种不同声音,赵本山在各种场合,也多次表示:随着“二人转”市场的开放,出现了偏“黄”的二人转,这很正常,二人转的发展需要时间。对于二人转中存在的一些“糟粕”,赵本山的态度是宽容一些,给它时间,有了更多的人关注它,逐渐二人转也会脱胎换骨。他认为,二人转的大雅之堂不是中央电视台,不是宫廷,也不是某个政府的俱乐部,而是田间、地头,所有老百姓生活、工作的地方。他还说,二人转一定要坚守这条路:它不是芭蕾,不是歌剧,它就是东北老百姓自己的民间艺术。
西蒙·弗里思在《通俗文化:来自民粹主义的辩护》一文认为,有三种话语主导文化的判断:“一种艺术话语――理想的文化体验是超验,艺术提供超越日常生活之上的一种手段,否定历史时间和地理空间的意义;一种民间话语——理想的文化体验是整合,民间形式提供定位的手段——即在空间、季节、群体中的定位;一种波普话语——理想的文化体验是娱乐,波普提供比日常生活更强烈,但注定要进入其节奏的常规化的快感,和合法的情感满足,欲望与戒律的一种嬉戏。”
也就是说,文化判断,有不同的观点,这些观点代表了不同的起点和立场,它们互相独立存在,但又无法不互相遭受影响。要想理清低俗和通俗的区别,寻求变更中二人转等民间艺术的发展出路,也是这样。所谓的精英和大众,所谓的高尚和低俗,以及所谓的通俗和低俗之间的区别和分别,都逃不了这个窠臼。在碰撞中对立,在对立中妥协,在妥协中相互宽容和理解,这才是解决问题的好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