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让艺术创作拥有一份成熟的自由

(2009-02-09 13:16:22)
标签:

艺术创作

表演艺术

艺术生产

戏剧

一份

法国

suns

上海戏剧学院

杂谈

分类: 【優秀博文展】

让艺术创作拥有一份成熟的自由

作者:朱晓云    
    艺术创作,也许是世界上最有理由享有一片无拘无束自由天空的领域。“组织”、“管理”、“规范”,任何动词加诸在这充满了浪漫色彩和人类无限想象力的活动前边似乎都显得格格不入,然而,这却正是很多国家的文化主管部门不得不面对的进退两难。艺术创作,作为一国文化发展的动力之一不可避免地受到更多关注,但其自身特性又天然地排斥任何外来压力与束缚,国家的干预怎样成为促进艺术创作的动力而非阻力,其程度和手段如何,是文化建设应解决的基本问题。针对不同的艺术类别及其特点,国家干预的形式理应有所不同,与造型艺术、文学出版、电影等艺术形式相比,表演艺术(流行音乐除外)受市场需求影响较弱,对国家干预的依赖也更强,因此,本文仅试从法国政府对该领域的扶持政策略窥一斑。
    法国一直骄傲于其对表演艺术领域生产一以贯之的重视和巨大的投入,2006年,文化部用于艺术创作的预算占总预算1/3,约9亿4600万欧元,其中用于表演艺术领域创作的预算占到6亿零500万欧元。而与此相呼应的是正规剧场内每年24364场演出(不包括流行音乐会和艺术节)和881.5万的观看人次,对于6500万人口的法国来说,这个数字已经足以令人欣慰。法国政府对表演艺术创作的干预手段也经历了一个逐渐成熟的过程。从20世纪50年代单纯的“艺术学校培养人才”、“艺术奖项鼓励优秀”到如今的“资助艺术机构”、“为艺术家提供法律、社会保障和资金支持”、“多种形式鼓励优秀作品和个人”、“通过加强艺术教育和推广营造良好创作氛围”等。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干预手段不断丰富和变化,但“充足的资金保障”和“合理的机构设置”始终是保证艺术作品生产处于旺盛态势的两大基础,两者互为补充,相互依存的关系也是法国在表演艺术领域扶持政策的最显著特点。
    一、资金保障
    “艺术是用钱堆出来的事业”,当这个概念已经得到普遍认同的时候,如何花钱便成为极具技术含量的课题。总的来说,法国用于促进表演艺术领域创作的资金投入可分为直接和间接两种:
    直接投入。伴随地方分权和文化民主化的推进,国家在文化领域资金直接投入的渠道也呈现多样化和地区化的趋势。文化部及其下设大区文化事务局(DRAC)、海外文化中心、大区政府、省政府、市政府等均可成为资助主体,且地方资金投入的比例逐年增加,目前已占到国家整体文化投入的70%,中央政府的预算压力因此有所缓解。此外,由于各类资助可以累加,一位艺术家、一台演出或一个艺术机构得到多个部门资助的案例比比皆是,形式也更为灵活。
    1、赞助艺术家。赞助这种历史最为悠久的艺术资助形式,被赋予了更丰富的内涵,从发放奖学金到解决艺术家某一阶段的食宿;从国家级艺术评奖到负担艺术创作过程的某一环节的费用,如剧本的创作费用等,林林总总。不同赞助形式通常对应着不同的回报方式,有些纯属国家无偿付出,有些则要以相应的作品作为代价。
    2、资助表演艺术机构。这种方式适用于除巴黎的私立剧院、赌场内设剧院以及少量音乐厅之外的所有表演艺术机构,包括各类公立或半公立性质的演出场所以及表演艺术生产机构和团体等。较之赞助,针对艺术机构的资助发放条件更为严格。在双方签订的资助协议中,明确规定艺术机构需要承担的义务,且对用于艺术生产的资金和机构行政开支比例有着具体要求,通常不得小于l:1的比例。这部分资助构成法国表演艺术机构最重要的资金来源之一,在相当程度上减轻了其市场压力,可以说是艺术机构的生命线。
    间接投入。国家通过福利、财税政策等,对艺术机构和个人进行补贴,为艺术家提供基本生活保障。
    1、票房所得税回馈。法国规定,商业性演出门票收入的3.5%作为税费上缴国家。国家通过再次分配,将部分税款划拨“国家歌曲、流行乐和爵士乐中心”、  “私立剧院保护协会”等文化部所属表演艺术专业性组织,并通过它们帮助有需要的表演艺术机构和个人。划拨额度约占总税款的2/3,根据不同情况,还可有所浮动。
    2、对社会赞助表演艺术创作实行免税。国家对于基金会、企业或个人赞助艺术创作所享受的税费减免,有一系列详细规定,以鼓励和调动社会资源发展文化。这部分税费减免可被认为是国家投入的一部分。
    3、针对艺术家和舞台技术人员设立特殊失业保障制度。法国的演员、剧作家和舞台技术人员等从业人员很少与剧院或艺术团体签订长期合同,大多属自由职业者,这有利于减轻剧目创作成本,保持艺术家的独立精神,但“人随戏走”也造成人员收入不固定,较易处于失业状态。针对这部分人员的失业保障制度,既要照顾舞台艺术工作的特殊性,又要兼顾社会公平,几经修改,目前的规定为艺术家在最近一次失业前十个月内工作时间达到507个小时,即可按标准享受失业津贴。
    二、机构设置
    如果说充足的资金是法国表演艺术领域不断推陈出新的坚实基础,那么从中央到地方,从文化管理到艺术创作的一整套机构设置则是这些资金得以有效投放,并切实发挥作用的体制保证。文化管理机构根据2008年4月公布的法国文化部机构改革方案,文化部将原来的十个司合并为三个,  “艺术创作和推广总司”榜上有名,下辖“表演艺术创作司”和“造型艺术创作司”两个部门。“表演艺术创作司”即为法国表演艺术发展的中央管理部门,主要承担相关艺术政策的制定、艺术创作的推动和评估工作。而作为文化部在地方的代表,大区文化事务局(DRAC)在具体落实鼓励艺术创作方面则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与大区议会文化委员会合作,对当地艺术活动、艺术创作进行指导、跟踪,并确定文化部资金支持的对象上。
    艺术创作机构。如果将艺术创作的内涵仅限定为艺术作品酝酿和生产的过程,那就太过狭隘了。法国的公立表演艺术创作机构,即得到国家(中央或地方)资助的表演艺术机构不仅涉及音乐、舞蹈、戏剧等各个门类,且涵盖创作、生产和推广等多种功能。各类机构性质、职责和定位有所不同,享受国家资助的程度也高低有别,构成了法国中央和地方表演艺术新作生产和推广的核心力量。
    1、 国家级艺术创作机构。包括国家歌曲、流行音乐和爵士乐中心(CNV)和国家舞蹈中心(CND))。两者皆为文化部下属公共文化机构,为音乐、舞蹈团体和个人的作品创作、生产以及推广提供协助。
    2、 国家级艺术创作和演出机构。包括法兰西喜剧院在内的5个国家级剧院、巴黎歌剧院、巴黎喜歌剧院和音乐城等。它们拥有庞大的固定创作和演出团队,经营费用基本由国家负担,与之相对应的是剧院创作并推出的代表法国最高水平的表演艺术作品。以法兰西喜剧院为例,固定工作人员398人,2005-2006年度,国家资金投入达2400万欧元,占其运营预算80%左右,全年演出379场,观众246277人,即平均每场650人,上座率超过2/3。2006年,该院创作的新剧《大鼻子情圣》独揽莫里哀戏剧奖6项大奖,成为当年最大赢家。
    3、 地方艺术创作机构。a)戏剧中心(包括27个国家戏剧中心和12个地方戏剧中心)Centredramatique戏剧中心主任由文化部任命的艺术家担任,任期为3年。主要从事戏剧创作和生产,特别是现代戏剧创作和对新的戏剧形式的探索。中心每年至少制作或合作制作(以戏剧中心为主)两部新剧;3年内,由中心制作的戏剧作品演出场次不得少于240场;每个演出季邀请至少5台由国立剧团或国立剧院制作的戏剧;鼓励建立常设的艺术、技术和行政团队,并与演员签订6个月以上的合同。2006年,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投入占戏剧中心总收入的70.l%。
    b)国家舞蹈中心(重9个)Centrenationalchor6graphique舞蹈中心主任经地方政府同意后,由文化部长指定的编舞担任,任期3年。中心从事舞蹈作品创作、生产和推广,3年内至少推出两部新剧与独立舞蹈团体合作创作新剧目,为其提供制作和推广服务;并与当地教育机构合作进行专业培训。
    2006年,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投入占舞蹈中心总收入的69%。
    c)国家音乐创作中心(7个)Centrenationaldecreationmusicale音乐中心主任经地方政府同意后,由文化部长指定的作曲家担任,任期3年。音乐中心致力于新音乐作品的创作和推广,以及音乐教学和研究。每年至少接待四名作曲家到中心从事长期艺术创作;为音乐作品创作生产提供必要的协助;向作曲家购买作品;组织音乐会、讲座、艺术节等活动;与当地教育机构合作进行专业培训等。
    2006年,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投入占音乐中心总预算的70.4%。
    4、地方演出机构a)国立剧院(70个)Scène nationale国立剧院由原有的文化之家、文化活动中心和文化发展中心等国家在不同时期设立的地方文化普及机构整合而成,形成了法国分布最为广泛的表演艺术创作、推广网络,也是地方艺术生产和传播的中坚力量。由于其前身特殊的硬件条件,国立剧院在兼顾表演艺术的各个领域的前提下,侧重发展其作为现代表演艺术生产和推广平台的功能。其职责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推广能够体现当前舞台艺术最新成果的高水平剧目;邀请客座艺术家到访创作,并与之合作制作;扩大受众范围,与当地教育部门合作进行艺术普及。每个演出季结束后,所在大区文化事务局都要对国立剧院进行一次绩效评估。
    2006年,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投入占国立剧院总收入的77%。2005-2006演出季,国立剧院共吸引观众1844550人次,平均上座率达72%。
    b)签约剧院(107家)Scène conventionnée签约剧院是法国极具特色的一类地方艺术制作和演出机构,通常在知名度较高、有地区影响力、拥有固定观众群体、遴选剧目标准比较严格的剧院中做出选择。签约剧院以国家希望发展的某一特定表演艺术类型为工作重点。在107家剧院中,有28家以舞蹈艺术为主(辅以戏剧、音乐、杂技等),46家以戏剧为主(辅以音乐、舞蹈、歌唱、杂技和民间艺术),19家以音乐为主(辅以舞蹈和戏剧),9家着力打造当代戏剧创作平台,另有15家则主要针对年轻观众制作推广戏剧、舞蹈、爵士乐作品。
    与国立剧院相比,签约剧院的职责更为单一,也更为明确。国家与签约剧院的协议以某一时间段内(不超过3年)的一个艺术推广计划为基础,国家资金的使用、剧院应承担的责任,以及事后的跟踪、评估都围绕该计划进行。尽管签约剧院所获得的资助绝大部分来自地方政府,但国家的参与并未因此削弱,在选择每个剧院的发展方向时,均统筹兼顾当地与周边,保证剧院地理分布均匀,且各个艺术门类在行政大区内均有所体现。
    c)地方歌剧院(13个)Thèa^tre  lyriqueen région在13家受国家资助的地方歌剧院中,5家拥有“国立歌剧院”的资质,分别位于里昂、雷恩、波尔多、蒙彼利埃、南希。国立歌剧院的称号伴随着一份为期5年的协议,并意味着它们需要履行比一般歌剧院更多的义务,其中包括:剧目设置须覆盖从巴洛克到当代新创剧目所有类型的歌剧,促进年轻艺术家参与创作,推动歌剧在当地的普及和吸引新的观众群体等。为此,协议对每年新创剧目的数量、剧院固定音乐家和客座年轻艺术家的数量、在歌剧院外演出场次等均做出了明确规定。
    2006年,中央和地方政府投入占13家歌剧院总收入的84%。2005-2006演出季,平均每家剧院演出92场,观众66400人次。
    d)常设交响乐团(24个)Orchestre permanent法国政府鼓励建立常设的交响乐团,不仅出于在公民中培养古典音乐欣赏习惯,保护和发展古典音乐曲目的需要,更因为固定的人员组合是保证乐团演奏高水平曲目,并不断有所创新的必要条件。
    2006年,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投入占地方交响乐团总收入的84%。24个乐团共计音乐家1500人,平均每个演出季接待观众140万人次。
    面对艺术这株如此璀璨却脆弱的花朵,政府到底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在法国的案例中,政府在为艺术作品的创作、生产和传播搭建了一个扎实的平台,并通过资金杠杆,对艺术作品的类型和数量提出具体要求之后,却对作品的内容和形式十分宽容。是对艺术家的高度信任,抑或是对艺术创作自由属性的过分崇拜?
    回顾上述,不难找到法国政府艺术创作鼓励机制所因循的逻辑,即多渠道资金充足供给,保护艺术创作的独立与纯粹;多层次多领域艺术机构设置,构成艺术创作核心体系;资助和被资助双方签订绩效协议,引导艺术发展方向、确保资金有效使用、保证创作数量。资金投入与机构体系如同两个相对独立又互相咬合的齿轮,各自周而复始着自己的运转轨迹,但又在与对方的交集中不断佐以动力。齿轮咬合的一瞬,“管”与“不管”之间,艺术得以自由呼吸。
    (本文作者系驻法国使馆文化处工作人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