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是否真的排不起新戏留不住角?

(2009-01-14 08:33:06)
标签:

民营剧团

新戏

名角

越剧

圣礼赞suns

上海戏剧学院

杂谈

分类: 【戲劇類評論】

排不起新戏留不住角

图文:(3)南通上演新版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
图:南通上演新版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

  前不久,在沪举行的长三角民营剧团论坛所披露的信息显示:目前江苏、浙江两省各有民营剧团450多家,从业人员数千人,京剧、越剧、评弹、昆曲乃至通剧、绍剧等剧种百花齐放,相比国有剧团表现出数量多、规模小、收费低的三大特征,对丰富农民业余文化生活,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虽然发展形势喜人,但有关专家指出,留不住角、排不起新戏,是当下许多民营剧团长期以来所面临的共同问题。此外,随着金融危机的到来,许多企业出现资金困难,邀请演戏的频率开始逐渐减少,给民营剧团带来新压力,“红火”表面背后藏隐忧,似乎露出一番“灰头土脸”的尴尬。

  红了赶场子?

  记者联系桐庐梁祝越剧团团长周丽娟时,她的剧团正在准备当天的第二场演出:“每天上下午各一场,10年都是这么过来的。去年我们团一共才休息4天。”

  在高档演出场所票价越来越高的情况下,“走村串巷”的民营剧团在乡村舞台正持续受到热捧,一些知名剧团的演出要提前几个月甚至大半年预约。“农村的习惯是大事演京戏,小事看越剧。结婚、祝寿、小孩周岁之类的喜事都要请越剧班。忙起来几乎每天都在各个村子之间巡回‘赶场’演出,睡门板甚至连夜转场都是家常便饭。”周丽娟介绍。

  据了解,长三角民营剧团的单场表演收入,少则1000元,多则3000元,知名剧团更可高达8000元左右。再加上剧团规模较小,总人数多在20人—30人,主要演员每月收入常常可上万元。但这样的高收入是靠高强度的演出换来的。“我们团主要演员的报酬是每天400元,按天计酬,多劳多得。”温州五星京剧团团长付立心告诉记者。

  无心留名角?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尽管名角会给剧团带来诸多好处,但许多活跃的民营剧团却不敢培养自己的名演员。五星京剧团近两年来就有5位随着剧团成长起来的优秀演员选择去了国有剧团发展。“国有剧团收入稳定,有医保和退休金。将来演不动了生活也有保障。民营剧团虽然现在收入高,但演戏毕竟有风险,考虑到未来,许多演员有了名气后往往就会选择跳槽。”付立心的话语道出了很多民营剧团负责人的尴尬。

  观众对“角”喜闻乐见,剧团出场费也能水涨船高。但一些剧团还是选择了“集体的力量”。对此,桐庐梁祝越剧团这样解释:我们团每个演员的吃饭住宿都统一安排,这样虽然可能名角不愿意来,但现有人员的心很齐。

  相对实力较强的剧团则在努力留住自己的名角。杭州黄龙越剧团有不止一个演员获得过“梅花奖”。业务副团长孟科娟表示,为了留住人才,留住人心,当初剧团负责人每天跑劳动、人事等相关单位,为外地演员解决编制、职称、户口问题,最终使演员享受了与国有院团一样的待遇。2005年发布的《文化部、财政部、人事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发展民营文艺表演团体的意见》,正式给予了民营剧团演员和国有剧团一样参加各种评奖、评职称的权利。但户口和医保问题仍是“老大难”。五星京剧团依靠剧团的人脉关系,邀请一些著名演员在空闲时间来剧团“客串”。这样“曲线救团”的方式也收到不错的效果,梅兰芳金奖得主奚中路、上海高派老生蒋茂舟、上海戏剧学院余派老生姜培培等“名角”,因此得以频频在温州乡村舞台上献技。

  无钱排新戏?

  除了留不住人,经费紧张也是困扰长三角民营剧团的一大难题,而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排不起新戏。许多剧团的节目单几乎被《梁山伯与祝英台》、《狸猫换太子》等“老三样”垄断。

  民营剧团为何难出新戏?记者调查发现,许多民营剧团的收入并不低,但经营者更愿意将钱花在提高演员收入上。浙江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吕建华向记者透露:“由于正规戏剧院校毕业的学生不愿意去民营剧团,优秀演员只能靠自己培养。为了防止被挖角,就只能通过多发钱的办法。”而一些剧团“红火”之后疲于赶场子,降低了艺术追求也是重要原因。苏州兰芽昆剧团团长冷桂军坦言,一个有艺术追求的剧团,每年演出应该有一个固定周期,一有空闲就来排演新戏,或者添置道具等等。无止境的商业演出,只会让剧团回到“草台班子”的老路。

  对此,有专家建议,希望政府财政能够提供一定经费,每年确定一定数量的新剧目,并为民营剧团排新戏给予补贴。还可采取买断编剧著作权的方法,为民营剧团解决版权费用开支,让农民群众每年都能看到新戏。此外,在戏剧学校招生时明确其培养方向,专门招收一批愿意扎根农村民营剧团长期演出的学生,给他们以政策上的优惠和扶持,如免费入学,为民营剧团定向代培等,并鼓励国有专业剧团人员在业余时间去民营剧团表演。(记者 朱 晨)

 

一年演出约17万场,营业额达3.88亿元——— 浙江:民营剧团为何火爆?

   每年每团平均演出350场,全年共为农村演出约17万场,营业额达3.88亿元。以每场1000人观看的最低人数计算,全年观众达1.7亿人次。浙江省有关部门近日对活跃在该省农村的民间职业剧团进行了全面统计和测算,得出了这些让人们大吃一惊的数据。
    在一些国有剧团遭遇生存困境的情况下,民营剧团却像烂漫的山花,开遍了浙江农村。据统计,浙江全省目前共有登记在册的民间职业剧团485家,且大多经营状况良好。他们进山区、上海岛、下农村,为渴望文化生活的农民们送去精神食粮。

 

    有人想看,有人能演

    来自浙江省文化厅的数据显示,75%以上的农村人口只占有约30%的文化资源。农民文化生活的状态,使得深入乡间的民营剧团大受欢迎。温岭、玉环等地一些戏迷,走街串户地跟着剧团看戏,有时候一个月看上20多场。
    丽水市缙云县广电新闻出版局副局长褚彭俊说,浙江农村有着广泛的戏剧基础,文化需求旺盛,但文化消费能力却相对较低;消费主体分散,却崇尚聚会式的集中消费方式;日常性文化消费疲软,但节庆、婚丧活动性文化消费强劲。看戏成为许多人、特别是老人生活中的亮点。
    “只要有人想看,只要价格合适,哪怕山区海岛、田头船上,条件再恶劣,我们都去演。”富阳市艺术越剧团团长周丽娟说。正是看到了农村戏剧消费的特点,民营剧团找到了适合自己的生存空间。丽水缙云有30多个婺剧团,除了浙江本省,足迹遍及安徽、江西等省的广大农村。

    你点什么,我唱什么

    为满足农村戏迷的要求,民营剧团开出了花样繁多的“菜单”。嵊州市群艺越剧团团长石国荣表示,剧团能演生日戏、周岁戏、寿年戏、体面戏、吉利戏、彩头戏、庆贺戏、造屋戏、乔迁戏、庙会戏等等,不下20种,尤其是一个故事一出戏的“路头戏”,根据观众需要,可运用越剧传统,编演上百出戏。同时,民间职业剧团还把握住农民群众希望能看新剧目的心理,不时赶编一些现代小戏和歌舞节目,丰富演出剧目。
    浙江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吕建华说,据调查,一般剧团都有50多部拿手好戏,一个戏台连续演8天、10天,剧目也不会重复。温岭友谊剧团、临海大田剧团等有十几年团龄的剧团,能演上百部大戏和一批小戏。每到一地,农民群众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挑选剧目。

    不讲资历,收入可观

    为提高运营效率,降低成本,民营剧团的机构大多十分精简,每团演职员平均25人,“一个演员顶数角,一条马鞭当万马”,主要演员更是通才。而效益的红火,使这些演职员的个人收入可观,一些主要演员的报酬一天最高可达400元。
    对民营剧团的演职员来说,成为“名角儿”的机会很少,但剧团在分配方式上的“按劳取酬”是最有吸引力的。“无论采取底分制、包月制、包日制还是拆账制形式,核心就是多劳多得,这极大调动了演职员的积极性。所以尽管不断有人退出,也不断有新的从业者自觉加盟。”吕建华说。(余靖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