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废墟》:恐怖电影的基本配置

(2008-10-27 13:24:49)
标签:

废墟

杰夫

恐怖电影

艾米

美国

圣礼赞suns

娱乐

分类: 【影視類評論】

《废墟》:恐怖电影的基本配置

   如果某一天你走狗屎运发了一笔横财,但你既不想拿它来炒股票,也不想拿它来买房买车,而少了这笔钱也不会影响你的正常生活质量,那么好吧,我建议你去拍电影;于是你找了一帮导演和演员,他们虽然没有很大的名气,但好歹都有过影视的从业经验,也算是业内人士,而且你又找了几个三流编剧,处心积虑的想罗织一个故事,想既吸引眼球又不用花费太高,还得减轻表演难度,那么好吧,我建议你去攒个恐怖电影剧本;最终当你决定了着手攒这个恐怖电影剧本,想从现成的影片中寻找范例,那么好吧,我建议你去看《废墟》。

http://img1.mtime.com/pi/d/2008/9/2008225173033.89075847.jpg

      《废墟》是今年由澳大利亚和美国联合出品的新片,这是一部标准的低成本恐怖片,既不会给你带来颠覆性的惊喜,也不会让你彻底的失望,总之,作为一部类型电影的代表产品,《废墟》几乎就像一篇产品说明书,向后来者详细解释着如何用便捷的方法尽可能有效的配置一部恐怖电影。
 
      对一部恐怖片来说,改编畅销的恐怖小说可以省去大量的前期宣传工作,并且有效的降低市场风险。《废墟》也不例外,此片的原著是斯科特·B·史密斯,一位在美国很出色的畅销书作家,由他根据自己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绝地计划》剧本还曾经为其赢得了1999年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的提名,足见此君还是一位相当有功底的作家。不过《废墟》显然不是史密斯的最佳作品,但亦不属无聊颓笔(恐怖小说大师斯蒂芬·金曾将此书列为必读书目之一)——找一位著名作家不太出名的作品来改编,《废墟》的思路显然值得借鉴。
      当然,从小说到剧本然后到电影有一段漫长的路要走,通常这个过程是用来争取影迷和抛弃书迷的——往往被原著吸引的读者们大都不会青睐文字的影像化,这其实也考验了主创人员的功力。毕竟,电影是完全不同于小说的全新艺术形式,必须从本质上把握住电影艺术的规律才能在两种不同的媒介间游刃有余。一般来说,既然选定了拍电影,那就一切要以电影为中心,对原著进行增删改动——当然,如果你拍的是一部面向文字原著的致敬之作那就另当别论。不能说《废墟》的改编者没有想法,譬如说他们将原著中意志坚韧的德国人马蒂亚斯的戏分做了大幅度的删减,让其从遭遇险境时的中流砥柱变成了待人救助的可怜虫。从影片的观赏性来看,这样做无疑可以聚焦剧情并让情感线索在恐怖戏份中得以充分铺展,属于加分之举。但总的来说,《废墟》的改编还不够大胆,太过于拘泥原著,没有迈开结构上的步伐,使得整部影片在恐怖气氛的托陈上还缺乏太多的亮点。
      《废墟》是一部标准的年轻人异域遇险的恐怖片,片长约九十分钟,前十五分钟用于交待背景,后面大部分则是如炉上烧水,恐怖剧情逐渐加温的过程。整个来说,《废墟》的节奏控制得不错,当那群年轻人们第一次出现在镜头前时,他们把酒言欢、沙滩乱性,然后酷酷的搭讪——放纵往往意味着要付出代价,影片对几位主人公情感世界的表达显然是带有批判性质的。
      在几位年轻人进入密林后,影片第一次有了恐怖的气息。在这里,他们发现了马蒂亚斯弟弟亨里克留下的吉普车和一些物资,然后,无法与外界取得通信联络让不详的预感涌上了每一个观众的心头——看着当地司机驾车远去,艾米忧心忡忡的问道:“我们待会怎么回去?” 虽然杰夫笃定的告诉她可以打电话,但幽深的热带雨林使得大家的前途愈发迷离。值得一提的是,当一行人在密林里穿行的时候,他们遇到了两个沉默不语的玛雅小孩,其中一个小孩还身着鲜亮的白色套裙——这显然是为了画面的需要,在热带雨林里穿这个毫无保护色的意义——小孩一直在几个年轻人的前面若即若离,直到几个人找到亨里克所发掘的坎昆遗迹,小孩始终也没有与他们达成有效的交流。恐怖是来自于细节的,在这里,两个小孩的出现使得影片抖出了一个巨大的悬疑包袱:关于远古文明、关于雨林部落……这个细节让全片的恐怖、悬疑色彩都上了一个台阶——可惜的是,这个包袱被过早的摒弃了,在后面的情节里缺乏有效的呼应。
      一行人到达遗迹脚下的时候剧情出现了第一次急剧转折,策马赶来的当地人舞动着刀枪对着闯入者嚣叫,急于辩解的迪米特里先是中了一箭,然后就被老者一枪爆了头。整个剧情进行到这里已经进入了另一个叙事环节,晃动的画面、无法沟通的语言、血浆喷薄而出的特写,已然让故事彻底的进入了恐怖惊悚的B级轨道。当一行人被当地居民困在遗迹上面时,这里已经变成了一个电影版的“幸存者”演义,遗迹中间一个黝黑的旱井成为了几人寻找生机的唯一出路。
      马蒂亚斯显然是几人中最有冒险意识的,当他发现弟弟和同仁的尸骸以后,便开始迫不及待的想找出杀人真凶,然而导演让他在第一次下井的过程中就摔断了腿,然后开始了他漫长的救治、截肢、死亡、被植物分食的痛苦过程。即将前往医学院进修的杰夫凭借自己掌握的急救常识,在遗迹上面因陋就简的展开了一场截肢手术——这是影片最为血腥的一幕,杰夫用烧红的铁锅止血,用硕大的石块砸关节,再加上马蒂亚斯撕心裂肺的喊叫,一般观众都会有点汗毛倒竖的感觉了。其实这个血腥场景也彰显了《废墟》的经费拮据,其实玛雅遗迹是个很容易穿凿附会的场景,远的不说,想想《印第安纳·琼斯》系列吧,有了异族神庙这么好的噱头,如果不在置景上做足文章,显然是一部商业类型片的遗憾——看来梦工厂没给《废墟》多少钱,所以他们有限的预算必须集中在做几个血糊拉喳的假肢上面——那玩意儿观众一般都不敢细看,颜色、质感上稍微重视点就可以交差了。
 
      从空间设置来讲,恐怖片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型:一是“抽离式”的,二是“置入式”的。所谓抽离式,就是指整个恐怖故事较为集中的发生在一个孤立、隔离的具体场景里,这个场景环境相对于普通的生活环境是抽离的。这样的例子很多,如《闪灵》里那个大雪封山的惊悚旅馆,《寂静岭》里总在飘着炭火余烬的小镇,《电锯惊魂3》里总在发生死亡考验的血腥房间……同样,“德州电锯杀人狂”总是在他臭气熏天的小屋内大开杀戒,《咒冤》里也总是在那间房子里怨鬼横行,这样的恐怖故事时空线索比较集中,与世隔离的场景也相对出现容易一惊一乍的效果,是许多恐怖片的不二选择。而所谓置入式就是把引发恐怖的元素融入到普通生活中去,最经典的就是《午夜凶铃》和《鬼来电》,原本人人都离不开的电视机、移动电话这些日常生活工具,由于特别的安排而带有了挥之不却的恐怖色彩,使得生活中处处充满了恐怖。将恐怖置入到整个生活环境中去,往往也能收到惊一骇万的强大效果,但是置入式的恐怖电影需要有极精巧的情节设计,因为日常的生活环境很容易冲淡恐怖元素,一旦与日常元素接合得不够紧密,则会落入画虎不成反类犬的尴尬境地,所以,一般来说恐怖片的初涉者不大会选用此种类型。
      《废墟》显然乖巧的选用了抽离式的结构,而且加入了异域旅行的桥段,整个剧情的空间演进就像一个俄罗斯套娃,抽丝剥茧,层层推行。首先是片头出现的那一丛热带雨林航拍镜头,这个空间交待就已经暗示了整部影片的大空间背景——身处拉美墨西哥,来自美国的几位年轻人显然也是外来的“他者”身份,虽然这里成为他们短暂的避世天堂,但异域元素本身就是蕴涵着恐怖因子的——异域就意味着陌生,而陌生就是产生恐怖的最好温床。
      陌生感在众人决定前往坎昆遗迹后进入了第二个套层,这里居住着原始的玛雅部落,玛雅人并不欢迎外来者,面对神秘、未知的玛雅原住民,几位主角立刻发现上天无路、入地无门——当他们的移动电话没有讯号时,立刻让人感到他们就像被文明社会抛弃了的孩子。这也是对现代社会的一个绝妙讽刺,现代都市人的生活已经越来越不能离开各种通讯工具,它在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在悄无声息的吞噬着我们的生存能力——如果总能方便的找到外来援助,内在的生存能力无疑就被极大的削弱了。
      当玛雅人将几位年轻人逼到龟缩于遗迹顶部一隅时,影片已经进入到空间演进的第三个套层了,在墨西哥-玛雅聚居区-坎昆遗迹这个越变越小的环境里,《废墟》的主角们始终以“他者”的面貌示人:在墨西哥,他们是来自美国的外籍游客;在玛雅聚居区,他们是不受欢迎的闯入者;在坎昆遗迹,他们则是传播死亡的恐怖瘟神。噬人植物的设计是一个意味深长的元素——当我们回首《废墟》的空间推演历程时,我们发现片中主角其实正在经历着一场奔向自然的回归之旅,但是当他们越接近自然时,反而越害怕——这也是对城市人日益异化的城市生活的一次反省吧——最后,最能代表自然的野生植物出场时,反而成了恐怖的杀手,这不啻是一个莫大的讽刺。须知《废墟》中这些噬人植物并没有受到核辐射或者生化污染,是没有变异的纯粹自然之物,对自然之物恐惧到如此地步,也反映了9·11之后美国民众微妙的心态变化吧——当冷战阴影被荡涤一空、恐怖主义已经够不成根本性的威胁后,反而是日新月异的城市生活把自然演化成了恐怖的策源地。而《废墟》对噬人植物最大的创新点又在于其诡异的声音模仿能力——这似乎有点违背生物学常识——当众人心急如焚的寻找可能存在的手机时,却发现是一串妖艳的花朵戏耍了他们。

http://img1.mtime.com/pi/d/2008/11/200831354924.69113960.jpg

      不过这也是《废墟》的一处败笔——从恐怖的效果来讲,《废墟》在噬人植物的处理上其实做得很不充分。这里其实可以套用前文所述的抽离式和置入式的空间设计的理论——在坎昆遗迹顶部这个相对抽离的空间里,噬人植物其实是置入式的元素,根本不会有人对身边的一束小花表示过多的警觉。所以,当影片进展到这里,更应该展现出那种恐怖渗入生活细密的气息——我说的是整个恐怖气息,而不仅仅是简单的植物藤蔓长到人肉里的情节。如果要突出噬人植物的神秘诡异,那就应该将功夫做足,斯黛茜和艾米一同下井被成堆植物惊骇的段落其实完全可以放大,可惜导演迫不及待的让落荒而逃的两人重返遗迹顶部,这里阳光明媚,很难受到骇人之功。而如果要突出噬人植物分食马蒂亚斯尸体的那种恐怖,索性就应该将植物的造型、反应都更夸张一些,《废墟》给人的感觉往往是浮光掠影,恐怖还没酝酿到极致,便已经草草收场了。
      不过《废墟》的时间处理相当紧凑,影片时间跨度不大,演员的表演和剧情结构都呼应得很到位,日升月落的昼夜交替让观众有身临其境之感,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影片的不足——紧凑的时间压迫感往往是观众们欣赏恐怖片时最注重的衡量标准。
      说老实话,对艾米都逃出升天我没感到过多的惊喜。当然,这里也留下了一个常见的好莱坞式的情节包袱,已经被噬人植物入侵的艾米显然将死亡孢子带回了人类社会(看来《废墟》的续集是置入式的空间设计?),但是被困于废墟顶端的那几个人中,艾米显然是最有“幸存相”的。其实第一个与噬人植物亲密接触的人就是艾米,当她拿着照相机踩在一堆藤蔓上乱摁快门时,玛雅老者已经开始哇哇乱叫,庆幸的是,这位大胆妹并没有乱走,她一直呆在废墟范围内,故而免于一死。而倒霉的迪米特里本来是想化解艾米与玛雅老者之间的“误会”,未想无意间走出了安全范围,第一个死于非命。
      再往前追溯,艾米在两性态度上还是比较保守的,她没有斯黛茜那么开放,与杰夫的感情也一直是男欢女爱、两情相悦。事实上,艾米-杰夫和斯黛茜-埃里克这两对情侣本身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值得注意的是,《废墟》的主要人物就是这四个“双生双旦”的搭配模式,“双生双旦”也是类型电影中最简单、有效的搭配模式,无论是何片种,如果你需要压缩演员,同时又要符合构制剧情的需要,那“双生双旦”几乎是首选——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废墟》的导演急着让迪米特里被一枪爆头、马蒂亚斯摔断双腿了。
      在井下找手机的那段戏里,艾米与斯黛茜的差别也体现得泾渭分明。在黢黑的井下,艾米一直拿着熊熊燃烧的火炬,为两人指明方向,而勉强下井的斯黛茜则一直怯怯的躲在艾米的身后。一俟有风吹草动,也是艾米自觉的充当起了保护者的角色,当她们发现身陷噬人植物的罗网时,也是艾米第一个扯开喉咙大喊:“斯黛茜,快跑!”显然,在于艾米同时出场的戏分中,斯黛茜就是一个弱者,所谓自助者天助之,拥有强悍生命力的艾米早就被导演预设好了是这场生存游戏的胜者。
      斯黛茜是《废墟》中最不招人待见的一个角色了,她作风放荡,待男友埃里克也不够诚恳,所以她是众人中被噬人植物侵害最深的一个——与别人不同,斯黛茜不仅遭受皮肉之苦,而且产生了糟糕的心理幻觉。斯黛茜开始辱骂艾米和杰夫,并且歇斯底里的攻击埃里克——可怜的埃里克最后就死在迷失心智的斯黛茜刀下。万魔皆心魔,斯黛茜的幻觉其实也映照着她内心的虚弱,导演是断不会让强悍的艾米出现幻觉的,他所要塑造的弱者形象,正是集中在斯黛茜这个人物身上的。斯黛茜本就对别人心存芥蒂,不懂感恩,又缺乏能力,噬人植物所产生的副作用,只是唤醒了斯黛茜心底沉睡的恶魔而已。最后,浑身是血的斯黛茜可怜巴巴的站在遗迹顶部,用一把匕首划的自己满身是血,因为她已经忍受不了植物在她身体里的蔓延,最后,斯黛茜躺倒在杰夫的艾米的怀抱里,恳求好友结束自己的痛苦。
      撕心裂肺的喊叫,接着一声枪响,然后是伫立在遗迹脚下的玛雅老者默默的离开。这是《废墟》中相当有深意的一个镜头,这位智慧的老者其实对事情的发展早已了然于胸,他只是静静的等着几个年轻人慢慢的走向自我毁灭而已。对比一下我们不难发现,放荡的斯黛茜和傻乎乎的埃里克其实都是死在自己人手里的——埃里克从头到尾就是个窝囊废的形象,他甚至都没被噬人植物攻击过就这么窝窝囊囊的死掉了。
      《废墟》的一号角色当然非杰夫莫属了,这位帅哥品学兼优,掌握野外生存常识——即将进入医学院的他无师自通的做了截肢手术,而且对待爱情忠贞不屈。在最后的时刻,是他用自己的性命换回了艾米的逃生。当他抱着假死的艾米走下遗迹的时候,给人的感觉就是一个走向祭坛的烈士。杰夫无疑是个情种,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里,他所关注的只有自己的爱人。他一直用余光关切着艾米的动向,当他身中数箭,像头狮子般颓然倒地的时刻,他所挂念的还是爱人的安危。
      一般的恐怖片里,还是需要杰夫这么个银幕英雄的,他做决策,是众人身处困境时事实上的Team Leader,而且他会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否则,整个故事很难符合逻辑的发展下去。
      唯一可惜的是,英雄往往死得很惨。
《看电影·午夜场》08年8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