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纪录片:真实生活的艺术升华

(2008-05-30 11:01:36)
标签:

纪录片

生活的艺术

汶川

上海戏剧学院

圣礼赞

杂谈

分类: 【優秀博文展】

聚焦汶川大量纪录片做筹备

  汶川大地震之后,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网络,几乎所有的媒介都在记录这场灾难。昨日记者获悉,电影界也将目光聚焦到了汶川大地震,至少有3部电影和大量纪录片目前都在进行前期筹备和创作。

  峨眉电影集团将组织创作电影《汶川时间》,这部电影将讲述一个找寻的故事:一旅游者从震中传出一组普通的数字,人们开始了按电话号码找人的找寻,结果却完全出乎人的意料……剧本目前在创作中,影片计划年内完成。

  此外,另一部片名暂定为《汶川》的影片也在进行前期筹备,电影局分管创作的副局长张宏森、中影集团的董事长韩三平前晚赶到峨影,与剧组创作人员一起讨论剧本的创作问题,这部片子将由中影、峨影、八一三家联合摄制。在此之前创作人员已经赶赴都江堰、映秀、北川等震灾非常严重的地区采访,抢拍镜头。

  最后,峨眉电影集团还将与西部电影集团联袂组织策划、创作电影《5·12北川不相信眼泪》。日前,已由峨眉电影集团总裁王潞明、西部电影集团管委会主任延艺云亲率主创人员于5月17日奔赴抗震第一线实地采访拍摄,力图以最快的速度记录下真实感人的画面。该片由著名编剧延艺云编撰,由导演杨凤良执导,著名作曲家赵季平出任作曲,将于5月底开机拍摄。该片已于近期报送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备案立项。

  而“抗震救灾”系列纪录片则在地震发生后的第一时间提上议事日程。5月14日,由峨眉电影频道牵头,筹备人员开始积极与各兄弟电影集团、电影制片厂联系,做好前期素材抢拍工作。5月15日和16日两天,各电影集团支援人员还将分四组向灾区进发,进行连续多天的拍摄。

纪录片:真实生活的艺术升华

陆恒玉

    真实是一切艺术的生命。但纪录片仅仅只有真实生活又是不够的。一个摄影爱好者将一架摄影机架在十字路口,他所拍摄的内容应该说是真实的。但是这种真实只是生活原始状态的真实而不是纪录的真实。因为纪录的真实不是对真实事件的直接记录,它应该而且必须对生活进行思维的渗透,对题材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提炼,对拍摄素材进行声、光、色的艺术处理,并由此达到揭示生活意蕴、展示人生哲理、反映人物命运的目的。

    由此看来,我们有必要在纪录片的创作中强调纪录的真实。纪录的真实是一种在真实生活基础之上用电视手段进行艺术重构的真实,这两种真实有如水和蒸馏水。水只是一种客观存在,包含有许多杂质,而蒸馏水则是水升华之后重新凝聚而成的。纪录片《龙脊》之所以真实感人,不仅仅是因为它用镜头的语言给我们讲述了龙脊村那样一段令人难忘的真实生活,更重要的是因为它用电视手段对那段生活进行了天衣无缝的艺术重构。那棵不时在片中出现的树,那首在季节交替时吟唱的民谣,将《龙脊》推上了艺术的新高度。也正是因为有了这种重构的艺术处理,我们才更感到《龙脊》的真实可信,才会从纪录片的审美享受中感到:无论我们的民族暂时面临多大的困难,我们的民族精神是不会垮的,就像那棵经风沐雨的树一样,我们的人民永远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一代更比一代强,他们将用歌声和微笑,用不屈不挠的意志去战胜艰难困苦,并终将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事实上,纪录的真实是一种多重品格的真实,是一种源于生活却远远高于生活的真实。不管我们如何强调表现生活的原汁原味,我们创作出来的纪录片却是一种丢掉生活真实80%之后的真实。因为在拍摄过程中,我们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角度的选择,而角度的选择又注定观众不能看到生活的立体全貌,只能看到用摄影师的“第三只眼睛”为你重现的影像的真实。而在后期制作中,创作者主体意识的介入,又必然导致对拍摄素材的进一步取舍。也许不是同一时间拍摄的素材,编导在后期制作时却将它们放在同一电视时间状态。这样,纪录的真实就离生活的真实越来越远。这种从拍摄时的近距离到表现时的远距离,在生活的真实和纪录的真实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给纪录片的创作提供了广阔的艺术表现空间。《爷爷、孙子和船》是我于1997年编导的一部获得中国电视奖一等奖和湖南电视奖一等奖的纪录片。这部纪录片之所以受到专家和观众的好评,我认为除了题材选择好,拍摄讲究,制作精良外,重要的一点是处理好了近距离摄取生活和远距离表现生活的关系。片子中有一段爷孙浇菜时的对话,拍摄时我们将整个浇菜的过程都记录下来了,但在后期制作时,我却将这段对话进行了艺术的处理,这一节内容先是爷孙浇菜时的对话,当孙子告诉爷爷桥明年就要修好,爷爷惆怅地说桥修好了就没有船撑了之后,我有意识地融入了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水中夕阳的空画面,而此时爷孙俩的对话依然在进行。爷爷说道,桥修好了,我就没船撑了。孙子说,反正我长大了,以后我赚钱养活你。之后,我又切入了一个爷爷在瑰丽的黄昏中,独自坐在船头抽烟的镜头。通过这样的艺术处理,我不仅揭示了爷孙俩对修桥一事的不同心态,而且还用画面揭示了:生活终将向着美好的地方走去,爷爷自会有美好的归宿。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一通过艺术处理之后出情出彩的电视兴奋点,是我大胆用蒙太奇手法的结果。这种用蒙太奇进行艺术重构的方式,使纪录片的创作不致于被长镜头理论束缚而放不开手脚。纵观近年来的优秀纪录片,《望长城》如果不是将两千多盒700多小时的素材带进行艺术重构,巧妙地把长镜头和蒙太奇手法融合在一起,就绝然没有这样4集12部记录的美妙和精彩了;《最后的山神》如果不是将两年四下兴安岭拍摄的内容用蒙太奇精心提炼,并在片中使用了象征等艺术表现手段,就不可能会具有如此大的艺术感染力;《壁画后面的故事》如果不是用叙事蒙太奇手法进行剪接,就不会有片中的简洁明快和强烈的心灵震撼力。而我拍摄的纪录片《生命的守护》也是充分运用叙事蒙太奇将十年中拍摄的“蛇博士”陈远辉的感人事迹进行艺术的表现,因而使得这部纪录片在国际环保纪录片和湖南新闻奖、湖南电视奖评比中屡获大奖。

    有人主张在纪录片中少用蒙太奇,这样会破坏生活本身的真实,好像只有实录生活、不加选择才是真实的。这实际上是对纪录片真实性认识的一个误区。事实上,恰到好处的蒙太奇组接,不仅可以增加纪录片的信息量,拓展纪录片的表现空间,还可能将生活时间魔幻般地转换成纪录时间。

    因此,我认为一部优秀的电视纪录片,不应该唯纪实而纪实,而更应该超越纪实去实现自己的审美理想,去追求具有审美价值的真实。法国纪录片《电影放映队》中有一个看电影的观众一起跟着电影中的刘三姐唱歌的场景,有的观众也许会怀疑这是不是编导根据片中的需要导演的,但我们不但没有虚假的感觉,反而觉得更加真实可信。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是因为编导通过这个场景展示了刘三姐在中国的巨大影响,达到了纪录的真实,具有很好的审美价值。现在有些纪录片编导,为了追求作品的纪实性不惜损害纪录片的艺术美而摇晃、摇晃、再摇晃,以为只有摇晃才是真实的。而我却认为这样的作品既不纪实也不真实。因为生活是不需要摇晃的,艺术也不是摇晃的。一切的艺术都是从现实走向审美,并且是以审美价值的真实作为它的终极目的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