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1800万元的电影《立春》到4月22日为止全国票房只有300万元,王小帅导演的电影《左右》票房也只有100多万元,随着院线放映时间的延长还可能有一些增加,但不会有太多了。艺术片的商业定位依旧是电影导演思考较多的问题。”北京新影联院线总经理高军说道。近日,在中国电影报社、《电影》杂志社、中国电影制片人协会主办的“影想·放映2008中国新电影论坛”上,北京电影学院教授、著名导演谢飞,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协会会长杨步亭,中国台港电影研究会会长张思涛等业内专家与30多位新锐导演就“新导演如何迎对中国电影新时代”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中国电影导演呈年轻化趋势,其中不乏刚出校门就拿到投资拍片的年轻人。年轻化为中国电影带来了青春与锐气,但也应看到年轻导演身上还有需要克服的缺点。刘姝、陆一同等代表新导演发言,他们认为现在很多年轻导演首先有一种强烈的愿望,他们致力于电影创作是发自内心的热爱,没有过多考虑商业元素。随着制作水准的不断提高和影像放映的渠道增多,另外还有一些导演的作品获得了很多国际电影节前期或者后期的资金支持,独立电影及文艺片相信会有一个很好的前景。近年来活跃在影坛的青年导演宁浩提醒年轻导演光有热忱是不够的,他说:“自我审视是很重要的成长过程,最初都是依靠满腔热忱和兴趣爱好投身其中,忽视了社会位置、经济价值,这其实是远离电影规律的。而一旦选定目标后就要坚持走下去,其实机会还是很多的。但机会是为有准备的人准备的。”《盲井》、《盲山》等影片的导演李杨同样认为,想做这一行首先要吃苦,要有执著精神,另外也需要清醒的判断,年轻导演可以从副导演、场记等具体工作做起。
专家们的建议更为中肯。谢飞说,现在导演成才速度越来越快,在数字时代年轻导演更要注意影像的“质感”,这种质感主要体现在对待生活、对于艺术的态度以及对真实性表达的重视。希望现在的新导演能够在艺术与生活质感上多下工夫,或者有“异想天开”的技术探索。高军更多是从发行角度谈到了他对新导演的看法,他认为现在的青年导演是幸运的,政府鼓励、行业扶持、观众关注;然而又并不幸运,因为商业化市场化的时代,竞争空前激烈,文艺片容易淹没在商业大片之中。高军说,现在很多年轻导演不是缺少才华,而是缺少市场定位的敏感度,缺少与商业结合的诚意。拍摄艺术片一定要有商业定位,并找到契合点,首先要生存下去才能有更大的发展。
与会专家表示,现在有越来越多的民营机构积极地为新锐导演提供一个和制片方、发行方交流的平台。通过和市场各方面的接触,使他们意识到如何才能拍出既有思想又可以适应市场的影片,让观众更喜欢看这些表现人文关怀和生命意义的影片。(本报记者
张悦 )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