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播音主持艺术的创新空间

(2008-03-23 20:14:17)
标签:

文化

分类: 【優秀博文展】
 "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1]作为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生力军,21世纪的广播电视将会在发展中进入崭新的天地,更高层次的广播电视形态将会呈现出来,而播音主持艺术,是广播电视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播电视传媒的关键一环。作为21世纪的播音员和主持人,应该通过创新来适应更高层次的广播电视形态。

  一、播音主持创新是广播电视发展的必然要求

  广播电视创新是指通过对广播电视的体制、管理、机制,广播电视节目的内容、形式、技术等整个系统进行不断革新,以满足社会发展和受众需求所采取的开发手段。就播音主持艺术而言,播音主持艺术创作自身的矛盾运动以及它所处的外部条件的不断变化发展,要求它在继承借鉴的基础上不断地发展创新。具体来讲,科技进步、社会发展落实到广播电视传播上,必然导致传播工具的更新、传播条件的改善、传播媒体的增多、传播方式的变革,必然导致信息传播的全球化、传播技术的数字化、媒体管理的产业化、媒介运作的市场化、传输方式的集团化、传播人员的职业化、受众需求的多元化、沟通方式的交互化等等。"[2]这一切变化又使得播音主持艺术的创作空间发生变化。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以后,播音员和主持人将和国际同行站在同一舞台上进行竞争和较量。网络文化的普及,使每一个人都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取和发布信息,传者和受者的界限将越来越模糊,虚拟节目主持人的出现更加使我们感到危机就在身边。但是,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在大众传播时代,人与人之间,将更加呼唤人性的交流,而作为播音创作主体的播音员和主持人,我们依然有着自身的优势,只要我们认清形势,勇于创新,积极应对,在未来的播音主持领域,我们将会开拓更加广阔的艺术空间。

  二、播音主持创新的两个要点

    播音主持创作的创新,应该是积极培育和推动播音主持创作矛盾运动中那些符合规律、符合时代要求、富有生机活力的因素,并为其提供和选择向前运动的新形式、新角度、新手段、新方法。"播音的发展创新体现在播音事业的各个领域、播音创作的各个方面。它们既有内容的发展,又有形式的创新,既有理论的发展,又有实践的创新。它可以具体体现在稿件的准备、内容的感受、情感的调动、声音的控制、语言的表达、副语言的运用、节目的驾驭;体现在创作方法、创作手段、创作环境、创作依据、创作对象等各个方面;体现在队伍管理、体制建设、运行机制、人才培养、专业设置等各个方面。"[3]但从总体上,播音主持艺术创新要把握好两个要点。

  1理论创新

  我们的播音主持艺术理论,刚刚走过启蒙的初创阶段,现有的理论建树比起其它学科尚显稚嫩,还有许多未曾开垦的处女地,而且目前广播电视事业的飞速发展,播音主持实践中出现的种种问题需要逐一解决,理论上存在的空白需要尽快填充,瞬息万变的新情态、新趋势,层出不穷的新理念、新思路,召唤我们面对现实,认真研究,细心剖析,并对此给予概念的表述和前瞻的思考。当前,不少在一线从事广播电视播音和主持工作的同志认为,我们是实践者,理论研究应该是学术界和教育界的事。这种观点是极不利于播音主持创作和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的。实际上,我们播音主持的实际工作与学术、理论研究都是播音主持艺术的组成部分,新时代的播音员和主持人,绝大部分是从高等院校毕业的,客观上具有一定的理论研究能力,与纯学术研究者相比,有自身的优势。在播音员与主持人队伍中,有相当一批同志既有实践的储存,又有理论的潜能,在理论研究中有自己的独到见解。新时期播音理论研究的课题繁重而紧迫,在史论方面,基本属于空白领域;对播音发声、创作基础等,从概念、表述、论点、论据、框架等方面,结合目前日益多元的传播方式、节目形态、审美趋向尚须进一步推敲;在业务方面,如新闻节目、评论节目、专题节目、娱乐节目,都处于由操作层面向理论层面的过渡阶段,亟待加强理论研究;在专项研究方面,更需要我们勇于探究,如播音哲学、播音创作心理、播音美学、播音文化学、播音艺术鉴赏学、播音管理学、播音教育学、语言传播研究、普通话水平测试研究、人机对话研究等等。从当前情况看来,理论研究远远带后于实践,还没有完全起到指导性作用。我们研究队伍在注重应用研究的同时,忽视基础理论研究,对于基本概念的重新梳理并给以科学的界定,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另外,理论研究在注重对现状研究的同时,忽视前瞻性的研究,对一些研究文章,视野较窄、起点不高、论述欠深,微观的方面较多,宏观的方面不够,有的仍停留在对一些细枝末节问题的争论上,还有的没有新见解新观点,只是在理论上持续复制式的扩张。目前的研究状况基本是无计划的、分散的个体行为,我们应发挥集体的整合优势,共同主攻一些重点课题,力求播音主持理论有新突破。

2发展创新

  播音与主持工作的发展和整个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相辅相成、密不可分。我们广大播音员和主持人应该密切关注广播电视事业在21世纪的发展变化给播音主持工作带来的影响。当今世界开始进入一个崭新的以数字技术为标志的信息化时代,数字技术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比如,广播与网络结合,这种发展就是创新,网络带给广播创新的空间是巨大的,广播运用了数字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以后,它将会集文字、声音、音响、图表于一身,其形态就有了根本性的变化。在广播形态多样化的面前应如何应对?这就给播音员和主持人提出了发展创新的要求。我们应看到,广播电视既有文化的属性,又有市场的属性,同时还具有不容忽视的技术属性。它需要我们灵活运用各类新技术创造更多的广播节目样式,在新生的各种广播电视形态面前,播音员主持人发展创新的能力从某种程度上说,更多地表现在对广播电视节目的整体驾驭能力上。比如,从飞机上如何描述所见所闻;在抗洪现场如何表达所思所想;在演播室如何与一线记者对接,直播临镜状态如何调整,节律齐散如何处理,流程张弛如何驾驭,稿件配音部分如何做到与现场主持部分自如转换、和谐对接,等等这些问题,随着今后广播电视节目形态的不断变化,节目主持的具体形式也会不断发展和变化,个人独立主持、两人合作主持、三人联合主持、四人以上群体主持、接力式传递主持、演播室固定主持、现场同步主持、多地点活动主持、演播室与现场交错主持、异地交互主持等。可以说,发展既给了我们挑战和压力,也为我们播音主持创新提供了新天地。

三、播音主持创新需要处理好三个关系

  创新本身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就播音主持艺术而言,创新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广播电视的发展,更好地发挥传播效果,达到最好的宣传目的。在创新中,应该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1创新与导向

  不同社会形态的新闻事业都有其特定的政治目的、服务对象、价值取向,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事实。我们的广播电视媒体是党和人民的喉舌,党性原则是社会主义广播电视事业的根本原则。同样,西方国家占统治地位的大部分新闻媒体也有自己的原则,他们按资产阶级的政治观、价值观、新闻观进行工作,在不折不扣地充当着政党、政府或财团的喉舌。我们讲广播电视创新,绝不意味着要改变"无产阶级新闻事业是党和人民的喉舌"这一性质和功能。我们提倡播音主持创新,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坚持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党性原则,更好地发挥舆论引导作用。2000年8月21日,一家电视台《是是非非》栏目播出"见义怎为"。中央提倡"见义勇为",他提出"见义怎为",有些嘉宾甚至提出"见义不为"是人的权利这么荒谬的论点。对此,主持人一句话都没说,这就等于默认了嘉宾发表的错误观点。还一家电视台的谈话节目大谈男人补肾,主持人竟问现场女观众:"是否都给你们的丈夫买过壮阳补肾的药?"而且还让一位女青年说:"克林顿为什么有魅力,就在于他那么强壮,一个男人如果没有生理方面的成功、生理方面的强壮,他能够树立起强烈的自尊心、自信心吗?"对于这样的舆论,主持人竟然说对,还引导观众报以热烈的掌声。吉炳轩同志2001年在国家广电总局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培训班上讲话时指出:"节目主持人的语言文字、穿着打扮、仪态仪表、举手投足都有导向。"时下,不少播音员主持人为了所谓的"创新",在有声语言发声上标新立异,或嗲声嗲气、或男声女气、或女声小气,娇揉造作。参加全国2001年广播音乐节目主持人大赛评比的评委们一致认为;"这种美学误区有必要引起主持人的重视与关注。"[4]同样,播音员主持人的衣着打扮也有导向作用,它既引导服装服饰的新潮流,也引导人们的审美倾向。播音员主持人在荧屏上的形象,代表了媒体的形象,是端庄得体还是怪异花哨,会在社会上产生截然不同的影响。

 2创新与继承

  "前代的艺术,总是给后代的艺术以巨大影响;后代艺术又总是要继承前代艺术的成果。这就是艺术发展的继承性。"[5]播音主持艺术作为一种语言文化现象,它需要继承和借鉴的内容是多层面的。播音界的一些老前辈在探索创新思维的规律方面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学习、继承这些经验,可以使我们在创作思路和方法上得到启迪。很难想象,一个不愿意学习、借鉴前辈经验的人,一个不善于从实践中总结经验的人,怎么会形成有效的创新思维。在播音主持艺术创作的传统方面,著名播音艺术家齐越、夏青、沈力、赵忠祥等,他们都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经验。齐越在播音创作中所体现出的爱憎分明的真挚情感、整体开放的创作心态,用生命播音的创作精神;夏青在播音创作中所体现出来的铿镪的语言、严谨的逻辑、大国的气度;沈力在主持创作中所体现的亲和力、信任感;赵忠祥在主持创作中所体现的语言功力、文化内涵等,都值得我们后来者学习和继承。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全国新闻联播》和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等,既继承了传统播音的规范性、庄重性、鼓动性,又具有时代感、节奏感和亲切感;播音员常亮、黎江、罗京、李瑞英等人的播音庄重大方、沉着自信、亲切自如,较好地体现了对传统播音的继承性;中央电视台海霞主播的《现在播报》,语言规范、声音有弹性、重点突出、基调有变化、播报活跃跳脱、状态积极,既有精气神,又有交流感,表现出对观众的尊重和服务的热忱;福建电视台申小卫主播的《东南报道》庄重大方自如、神态松弛平和、播报既规整又轻巧,对整档新闻胸有成竹,体现出了良好的驾驭能力。当然,经验对创新来说绝非万能的灵丹妙药,不能正确对待和运用已有的经验,经验就可能遏制创新的冲动,成为创新的羁绊和累赘。

  3创新与知识

  任何创新都是同创造性思维联系在一起的。创造性思维有三个明显特征:一是流畅性,这是对思维速度的评价;二是灵活性,这是对思维广度的评价;三是独特性,这是对思维深度的评价。深度,就意味着深刻、深透、精深,能触及常人一时难以认识、把握的事物的本质。播音主持艺术创新,同样要具有这"三性"。而思维要流畅、灵活、独特,就必须有丰富扎实的知识功底。从某种意义上讲,创新思维也是运用知识的一种运动。人们运用已有知识去认识世界,发现规律,揭示新的知识。播音员、主持人的知识结构和知识层次,往往与创新的成败及成果的大小有着直接的关系。积累一定量的知识,是进行创新的必要条件,积累的知识越多,越有利于创新。因此,播音员主持人拓宽知识结构、提升知识层次就显得非常迫切和重要。新时代的播音员和主持人必须具备整体化的知识结构,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在构建知识结构的同时进行创新,在积累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创新。

[参考文献]
[1]****1995年在全国科技大会上的讲话[R]
[2]姚喜双主编播音主持艺术[C](第2辑)北京广播研究出版社,2000
[3]姚喜双著播音学概论[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8
[4]金话筒月报[N](第35期)主持人节目研究会编
[5]戴碧湘等编著艺术概论[M]文化艺术出版社,1983

(来源:中国播音主持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