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校园开始普及戏剧文化

(2008-02-19 13:50:03)
标签:

文化

分类: 【戲劇類評論】
 
从校园开始普及戏剧文化

——北京剧协副主席杨乾武谈大学生戏剧节

本报记者 郑荣健

    由北京戏剧家协会、中国国家话剧院、北京市朝阳区文化馆联合主办的第七届大学生戏剧节近日在京圆满结束,自该节衍http://xijugongshe.228.com.cn/images/pic.jpg生的青年戏剧节展演活动于8月29日又拉开帷幕。对组织过多届大学生戏剧节的北京戏剧家协会驻会副主席、秘书长杨乾武来说,举办大学生戏剧节的意义究竟何在?本报记者日前对他进行了专访。

    记者:大学生戏剧节如今已是第7届了,梳理这么多年来的发展历程,其发展状貌有何特点?目前我国校园戏剧的现状如何?

    杨乾武:大学生戏剧节是2001年开始办的。最初办这个节,是发现北京高校的戏剧活动很活跃,高校剧社排演了很多戏,不少还是经典的剧目,比如北大的《苍蝇》、《费加罗的婚礼》,北师大的《枣树》等。统计起来,它们排演剧目的数量比正规剧场演出的还多。像北外剧社、北理工的学生话剧团等,几乎每年都能提供两到三个原创剧目。这种原创的活力非常不简单。我们当时就想把它们推出来、推向社会,作为对主流戏剧在原创性上的刺激。

    在举办大学生戏剧节之初,我们有一个想法,就是想借此储备人才、培养观众。像现在参加学校戏剧活动的学生,毕业后往往就成了进剧场的观众。而且,学生中也可能冒出“黑马”来,成为未来推动戏剧发展的编导人才。某种程度上,储备人才、培养观众也就成了大学生戏剧节的方向和特点之一。近年来,从大学生戏剧节走出来的导演人才,比如顾雷、邵泽辉、黄盈等表现都很出色。其中邵泽辉还受邀导演了北京儿童艺术剧院的大型儿童剧《福娃》;今年下半年,顾雷将导演日本青年作家松田正隆的作品《海与阳伞》。另外青年编剧苑彬在第三届大学生戏剧节上以原创剧作《骑士之死》广受好评,去年他的话剧《琉璃宫》获得了第二届老舍青年戏剧文学奖,今年苑彬已从中央戏剧学院毕业,而他的新作《三流作家老马》参加了本届青年戏剧节,显示了青年编剧人才正在崭露头角。

    目前大学校园的戏剧活动越来越活跃。除了戏剧传统较深厚的北大、清华、人大、南开、武大等高校外,像湖南师大、沈阳音乐学院、西北师大等高校也参与了今年的大学生戏剧节。从整体上看,校园戏剧的主要力量还集中在北京、上海等一些大都市,不少外省市的戏剧水平仍然还很稚嫩,这也在我们的意料之中。但有一点可喜的是,参加过几次“大戏节”的外省市剧社编导演水平明显有所提高。应该说,从校园开始普及戏剧文化,这不仅是大学生戏剧节或者校园戏剧本身的事情,更是我们戏剧发展的一个长远之计。

    记者:您曾说过,校园戏剧为一味紧盯奖项或迎合市场的戏剧保留下一座充满勃勃生气的后花园,这里的“勃勃生气”主要指什么?

    杨乾武:大学校园的戏剧创作,尤其是那些原创作品,既摆脱了商业和市场的诱惑,也保留了青春期的理想和激情,这使得他们的创作充满原创和探索的活力。比如今年沈阳音乐学院的实验戏剧《晚安,劳伦斯》,该剧大胆挪用了诸多戏剧、影视、小说的片断,但人物的情感却都是我们身边随处可体察到的;中科院追梦剧社的《小强》把蟑螂世界与人的世界巧妙叠加,蟑螂世界探讨的宇宙哲理与人间的世俗生活交相呼应,通过巧妙的戏剧结构,展示了一种看待宇宙生命的独特方式;西北师范大学远山剧社的《那片林子》,散发着浓郁的西北风土人情,讲述了校园学子们对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的深情厚意;同样关注社会现实生活的湖南师范大学楚魂戏剧社的《我在黄灯下看你走过》,则描述了那些在都市里漂泊的人群。

    为了防止“大戏节”功利化,从第四届“大戏节”开始我们取消了评奖,强调参与、交流和学习,突出“大戏节”的“热情、鲜明、纯粹”。结果三年来不但没有影响同学们的热情、而且参与的大学剧社越来越多,这充分说明同学们对于戏剧有一种热爱,这种热爱正是我们目前戏剧界极度缺乏的一种创作动力和戏剧精神。

    记者:大学生戏剧节对探索戏剧人才的培养途径有何启发?

    杨乾武:从这几届大学生戏剧节的情况看,专业院校的学生拥有舞台表演的基础,技术上有优势,但在剧目原创性上表现欠佳,有的还不如普通院校的学生。普通院校学生在二度表导演上有不足是很自然的,在各种平台上历练多了,水平自然就提高了。

    有人认为,内地学院式的培养在文化积淀上有优势,但演剧经验较缺乏;港台注重演剧实践,有经验优势,但文化底蕴的不足将会影响其发展的后劲。在我看来,人文素养是长期教育的问题,而不是短时间的学院培养的问题。因此,在演剧人才的培养上,我个人更倾向于注重实践,这也更有利于戏剧的社会化推广和普及。表演要解放人的天性、发挥每个人的比较优势,而文化素养完全可以通过其他方式积累起来,关键还是要靠自己的努力。比如我们戏剧界的很多前辈并没有受过专业的训练,他们通过不断地演剧,不断地实践、琢磨和提升,同样成长为一代独具个性和精神气质的优秀演员。

    另外,作为一个青年的戏剧节,不能仅仅有话剧,戏曲剧目的参与也是必要的,这方面我们也在积极筹划之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