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艺术赏析 |
分类: 【戲劇類評論】 |
http://www.chinaculture.org/img/2007-10/18/xinsimple_251004181029793257019.jpg音乐剧的戏剧性
音乐剧之被称为"剧",首要条件是它的戏剧性,即它应当具备一切戏剧作品必须具备的戏剧品格--丰富生动的情节、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扣人心弦的戏剧冲突;在这个前提之下,好听的音乐、好看的舞蹈以及舞台声光所造成的强烈视听效果才因有所附丽而获得了活泼泼的生命。著名戏剧家徐晓钟说过,在音乐剧中,戏剧是基础,音乐是灵魂。
试看欧美经典音乐剧,除了《猫》这个特例之外,曾在我国上演过的《西区故事》、《音乐之声》、《悲惨世界》、《歌剧院幽灵》、《美女与野兽》、《狮子王》等等,哪一部戏不是以曲折情节吸引观众的眼球?即便在欧美大受欢迎的《猫》,到了有上千年戏剧传统的中国,其受观众青睐的程度也远逊于欧美。究其原因,不外乎中国人爱看戏,爱看有戏的戏。
如今,一些中国音乐剧从业者,把淡化戏剧性、淡化情节、淡化人物当时髦。须知,音乐剧的戏剧品格恰恰是淡化不得的,否则,必然导致剧目的戏剧性贫弱,情节支离破碎,人物形象苍白。有的剧目,矛盾冲突的设置不合理,甚至连一个像样的故事都说不完整、讲不顺畅,令满场观众不知作者何所云然。
淡化戏剧性的直接结果是稀释了作品的剧场趣味,其最终命运只能是:剧目本身被观众所彻底淡化。因为,在创作者们将音乐剧视如生命的戏剧性弃之如敝履的情况下,让观众主动掏钱买票看你"没戏"的戏,也实在是根本"没戏"。
音乐剧的娱乐性
说音乐剧是朝阳艺术,是高度自由的综合舞台艺术,不假;但请不要忘记,音乐剧同时还是通俗艺术、时尚艺术、商业艺术、娱乐艺术,通俗性、娱乐性是它区别于歌剧艺术的重要本性。特别是在中国音乐剧处于起步阶段,更要强调这个本性。
如今我国一些音乐剧从业者,把"接近歌剧的音乐剧"当作展示创作者审美趣味和艺术修养的标杆,甚至拿来作为广告词来加以炫耀;在音乐形态上则以"没有一句对白,从头唱到尾"相标榜,好像如此一来,这样的音乐和音乐剧就"脱俗入雅"、高贵无比了。
是的,在欧美音乐剧历史上确有接近歌剧的音乐剧,远有格什温的《波吉与贝丝》,近有韦伯的《歌剧院幽灵》,但这些剧目是在欧美音乐剧发展到了成熟阶段的产物,而且从来不是欧美音乐剧风格的主流;即便到了20世纪末、21世纪初,像《群舞演员》、《为你疯狂》、《美女与野兽》、《狮子王》以及正在上海演出的《妈妈咪呀》这类歌舞剧风格、轻喜剧风格的剧目依然在世界音乐剧市场上独领风骚。况且,许多经典性的正剧和悲剧,远如像《西区的故事》、《屋顶上的提琴手》,近如《悲惨世界》、《西贡小姐》,也非常重视喜剧因素的穿插运用。试问何以如此?盖因凸显音乐剧的通俗性、娱乐性以吸引观众、刺激票房是也。
http://www.chinaculture.org/img/2007-10/18/xinsimple_3010041810303543108810.jpg
现在人们常常讲音乐剧要"好听、好看、好玩",但这并不是一句空话,惟有在舞台上能把好故事讲得曲折抓人、趣味盎然,把好音乐写得婉转动听、令听众过耳成诵,把好舞蹈跳得动感十足、美不胜收,并在舞台演绎中将这些艺术元素整合成一个严丝合缝的、为同一个戏剧目的服务的艺术整体,让观众在毫无理解障碍的前提下轻松愉快地亲近艺术并从中得到审美满足,身心也因此得到调适,才能将"三好"落到实处。
http://www.chinaculture.org/img/2007-10/18/xinsimple_071004181035480528911.jpg无论我们的剧本采取怎样的结构形态和展开方式,但总不能把艰涩难解、故意给观众设置理解障碍当作"出新"的不二法门,总要让观众看懂你在说什么和说得怎样。取消了这个前提,无异于将普通观众进入音乐剧剧场的通道彻底堵塞。
音乐剧不是严肃艺术,更不是前卫艺术,在那里可以不考虑市场或受众,鼓励艺术家有张扬独特个性、展示先锋理念、进行各种前卫探索的充分空间;而音乐剧则为其通俗性和娱乐性所决定,必须视观众为上帝,把观众的喜好当作裁量一切的根本标准。音乐剧艺术家的才华和个性,只有符合这个标准才有价值。格什温、伯恩斯坦和韦伯的才华之高、个性之鲜明不见得在我们一些大腕作曲家之下,但他们却能在其音乐剧中写出像《夏日里》、《今夜》和《回忆》这样通俗优美、过耳不忘的千古绝唱来,也没有像我们的某些大腕作曲家那样在音乐剧中炫耀作曲技术的高深和个人情趣的高雅。
既然从事音乐剧的创作,就绝不应当用自己的艺术喜好来代替观众的喜好,用严肃艺术的标准来代替音乐剧的标准。实践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对音乐剧的通俗性、娱乐性采取忽视乃至嘲弄态度,实际上是从业者的自掘坟墓之举,必将受到音乐剧市场的惩罚。
音乐剧的大投资
业内有识之士早就在各种场合说过,对欧美音乐剧的"三大"战略要谨慎对待,万不可盲从。然而综观国内音乐剧的创作与制作,无论是国家投资还是企业投资,都把大投资、大制作、大场面当作音乐剧的规律来奉行。现如今似乎有一种投资规模相互攀比、节节升高的趋势。
且不说在欧美音乐剧中存在着大量低成本、小制作的成功范例,即便通过"三大"战略获得辉煌成功的麦肯托什,也决不会在一个毫无成功之望的创意或剧本上乱投一分钱。其理由很简单:高投资从来都有高风险相伴随,精明的制作人是不会拿出自己的身家性命让巧舌如簧的艺术家们"潇洒走一回"的。
http://www.chinaculture.org/img/2007-10/18/xinsimple_5110041810357681117413.gif高投资与高风险结伴而行,其实不难理解。在欧美,音乐剧的经营模式是低票价、长档期,一部剧目必须保证能够演出数百场乃至上千场,方有望收回投资进而赚取利润;于是就要求一个根本前提,即剧目艺术上的高质量。没有高质量的剧目做保证,又怎能确保它的常演不衰?这与物质商品的营销规律并无二致--产品质量第一,有了这根本的一条,再加上适当的宣传企划和推销手段,产品才能畅销。
既往的事实证明,近来投资在数百万元、上千万元的原创音乐剧作品,其中档期最长不超过30-50场,有的剧目甚至演出区区几场就被迫匆匆下档。这个事实提醒那些头脑发热的制作人们,必须对大投资的大风险有充分心理准备和物质准备,决不可铤而走险;同时必须把提高作品的艺术质量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
有鉴于此,业内诸多有识之士多年来再三呼吁,中国音乐剧应从小投资、低成本、中小型做起,但并未引起业内同行的足够重视。
中国的具体国情
音乐剧是舶来品,因此在中国发展音乐剧艺术和音乐剧产业一定要虚心学习欧美同行的先进经验;音乐剧是风靡世界的摩登艺术,因此我们的艺术观念和市场操作一定要与世界接轨--这些话都是真理,毋庸置疑。
然而也不要忘记,我们在中国发展音乐剧艺术和音乐剧产业,有自己的特殊国情、特殊条件和特殊对象--特殊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娱乐市场和文化产业的特殊现实,音乐剧观众的审美习惯、当代趣味和娱乐消费水平。我们在音乐剧的创编、制作、演出、营销过程中,一定要把这些特殊国情同时考虑在内,并将它当作我们一切工作和所有环节的根本出发点和最后归宿,若对此采取忽视和无视的态度,就有可能导致南辕北辙的结果。
即以所谓"与国际接轨"而论,音乐剧的艺术观念、产业链和营销模式等等,当然有必要与世界接轨,然而一旦进入具体操作过程,特殊国情问题便无法回避--我们的剧目写的是中国故事和中国人物,传达的是中国文化和中国精神,而且首先是为中国观众写的,是要他们从自己并不丰裕的收入中主动拿出相当一部分来购买消费权;于是就不能不考虑产品的适销对路问题,就不能不研究某一消费群体的特殊消费观念和消费能力,就不能不根据这些特殊要求来决定产品的设计理念和制作规模,就不能把音乐剧这种大众化、娱乐性的通俗舞台戏剧搞成只有"小众"才有可能(只是可能)接受的"严肃艺术",就不能单单假借一个美丽动人的民间爱情传奇的外壳来运载创作者离奇独特而又艰涩难解的戏剧创意。老实说,这样的剧目,能否与中国观众接轨尚且是个疑问,又遑论"与国际接轨"?
http://www.chinaculture.org/img/2007-10/18/xinsimple_4410041810381221367914.jpg | http://www.chinaculture.org/img/2007-10/18/xinsimple_4510041810381041245815.jpg |
再说,请几个欧美音乐剧专家担任主创任务,当然有助于我们"与国际接轨",但也不能直接"与国际接轨"划等号;倒是要请这几个外国专家首先与中国国情接轨,了解并熟悉中国文化、中国观众的历史与现实。否则,台上演绎的虽是中国故事和中国人物,台下坐着的绝大多数都是中国观众,但整个舞台呈现样式(包括服装、化妆、灯光和戏剧陈述方式等)及其中所渗透的审美趣味却基本上是欧洲某国的风味,显得不伦不类。老实说,这样的剧目和这样的"与国际接轨",休说能否得到中国观众的认可,即便真的到了欧美,人家也未必觉得你接的就是他的"轨",你取到的也未必就是欧美音乐剧的真"经";而中国音乐剧若不把自己的第一立足点放在中国观众和中国市场上,却专将目光盯住欧美,期盼"出口转内销"后会有奇迹发生,这样的美丽期待十有八九要落空。
立项决策的科学性
一部音乐剧剧目的制作,不论投资人是政府还是企业,都有一个从创意、论证、决策到立项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须讲究科学性,必须让良好愿望、远大抱负符合音乐剧的艺术规律和市场规律,以规避盲目决策所带来的种种风险。
http://www.chinaculture.org/img/2007-10/18/xinsimple_2610041810392281309416.jpg
这个道理看起来尽人皆知,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一些剧目的上马,从程序上看好像也有想象丰富的创意,有头头是道的文案,有言之凿凿的可行性研究,并也经过了若干专家的论证,但其中的科学性到底如何?在剧目上演前,人言人殊;但剧目一旦上演,其实际效果立马可见。因此,"实际效果验证法"是检验这些决策过程是否科学的试金石。
即以打造"中国音乐剧之都"这个创意而言,我相信举凡每一个音乐剧从业者都会为此而欢欣鼓舞,也对东莞市委市政府的过人胆识深感钦佩。但这个宏伟设想可行性如何?能在多大程度上得以实现?这就不单取决于相关人等的良好愿望、雄厚财力、巨大决心和出众才华了,更不是一支生花妙笔的纵情挥洒所能解决的,它还与音乐剧的剧场艺术特性、东莞地理位置和文化积淀传统、交通条件之是否便捷、流动人口的规模与质量(文化水平、审美趣味、用于文化消费的经济实力等等)这些主客观因素极度相关。
相关行业的大腕
新时期以来,我们在舞台艺术领域人才辈出,大腕云集,这些著名作曲家、剧作家、诗人、导演、舞蹈编导、舞美设计家在不同的艺术门类里向我们奉献出大量优秀作品,从而赢得我们的尊敬和爱戴。
http://www.chinaculture.org/img/2007-10/18/xinsimple_4510041810408602185417.jpg
但音乐剧艺术与我们所从事、所熟悉的现存艺术品种,既有共同点,更有相异处;从本质上说,音乐剧之于我们,是一门相对陌生的艺术新品种。20余年来,我们在创造中国音乐剧过程中已有相当丰富的艺术创作积累和市场操作积累,但其中的成功经验不多、沉痛教训不少,因此在整体上依然处在学习和摸索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