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歌剧《杨贵妃》走出国门的思悟
(2007-12-14 22:10:06)
歌剧《杨贵妃》走出国门的思悟
http://www.bjwh.gov.cn/cms/upload/3485.jpg有人说“在当今的文艺行当中,就数歌剧制作程序复杂,投入人力众多,生产周期冗长,耗资巨大又缺乏市场,何必费这么大的劲去搞歌剧……”我听了当时也有同感,因为我在歌剧院工作近30年了,确有切身体会。但回头仔细想想,对这种说法又不以为然。
由此想起两年前,我带领近百名演职员赴日本演出大型原创歌剧《杨贵妃》时的情景,尽管当时在中日海峡漂浮着一股阴霾,但并没有阻碍两国人民对艺术的崇敬与向往。那演出前的感人事例、演出后的动人场面,至今历历在目,令人激动不已。正如日本著名艺术家栗原小卷在致词中所讲:“这是中日两国艺术家圆了东方人的一个梦,一个甜美的歌剧梦!”
甜美的“歌剧梦”——多么温馨、美丽的称谓啊!大概我就是为了圆这个梦,才心甘情愿地坚守在这个最艰难而又最少赢利的行当之中的吧。
我参与了歌剧《杨贵妃》从组建班子到排练制作,从北京首演到东渡扶桑的整个过程,从而深深体会到一部歌剧的问世需承载多少艰辛;一部歌剧的成功能体现多大的分量。最近我一一回忆了已经过去了几年的往事,深深感悟到歌剧的真正价值以及发展歌剧事业的必要性。
不同的国籍 相同的梦想
“歌剧梦”似乎是人类的一个共同的梦。
歌剧(OPERA)向来被称为舞台艺术的“重工业”。因为制作歌剧需涉及从戏剧到音乐,从歌唱到朗诵,从舞蹈到造型,从舞台美术到声光电等等几乎包括了所有的艺术门类,而且都要达到各个门类的最高级层次。然而,它的耗费大,周期长,并且失败率也最高。但是,在全世界发达国家中,无不重视歌剧(OPERA)的创建和发展。从而形成了一种世界性的舞台艺术。“歌剧代表一个国家的总体文化艺术水平”,此话是不无道理的。
曾在中国歌剧舞剧院任歌剧演员的程波先生,于20世纪80年代赴日本开拓演艺生涯,后来成为日本中国文化艺术中心株式会社董事长。为了寻求“歌剧梦”,他于新世纪初又来到剧院,联谊酷爱歌剧的同仁们,共同投资创演走向世界的中国大型原创歌剧。为此,由剧院牵头,联袂著名歌剧老导演于夫,中央音乐学院教授、著名作曲家金湘、中央歌剧院著名导演李稻川和时任中国歌剧舞剧院办公室主任的我,组成了创研班子,大家精诚合作,精心选取题材。经过几番斟酌,终于决定以杨贵妃和唐明皇的凄美爱情故事作为这部原创歌剧的创作素材。
任何戏剧作品,剧本是一剧之本,创研班子为此几度寻觅编剧而未能如愿。老导演于夫深思之后,力荐一位名叫冀福记的陕西籍剧作家,冀先生原是从秦楚文化交汇地商洛剧团调到中国十三王朝定都的西安,在百年剧社“易俗社”从事创作和管理工作,他是戏曲和舞剧《秦俑魂》的剧作者,还曾参加歌剧《秦俑魂》的创作。冀福记的丰富阅历,使他在创作《杨》剧时占有很大优势。冀先生果然不负众望,写出全剧的故事框架和主题思想,得到了主创班子的赞同。冀先生在撰写剧诗中,既借鉴了西方歌剧对歌词的要求,又融进了唐诗宋词以及他在百年剧社学习中国戏曲鼻祖秦腔艺术的精华,创写了既具有西方歌剧规格,又具有东方诗词神韵的精美唱词,为歌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美妙的旋律 相融的共鸣
歌剧的成败关键在于音乐,世界上传唱最广最久的歌曲,恐怕也要数歌剧选曲了。所谓的“流行歌曲”,大多是局限在一个地区或一个时期的“流行”,只有最优秀的歌剧选曲,才能持续地在全世界传唱。诸如歌剧《茶花女》中的“饮酒歌”,《蝴蝶夫人》中的“晴朗的一天”,《波希米亚人》中的“冰凉的小手”,《图兰多》中的“今夜无人入睡”,《弄臣》中的“女人善变”以及《卡门》中的“斗牛士之歌”与“哈巴涅拉”等等,其传唱时间之久长、传唱地域之广阔,都是其他种类的歌曲所不能比拟的。因此,大凡世界级的经典歌剧,首先取决于它自身独有个性特色的音乐,尤其是剧中主人公那感人心扉的咏叹调、喧叙调的高质量,已成为鉴赏歌剧水平的重要标志。
作曲家金湘教授创作的现代歌剧《原野》,早已享誉海内外。他在谱写歌剧《杨贵妃》的音乐时,更倾注了他六十多年音乐创作的积淀和大半辈子的人生磨砺。可以说他是用心、用情、用泪来谱写《杨》剧音乐的。
对一部歌剧音乐的感受和评价,体会最深的是演员,特别是剧中的主要演员。《杨》剧中唐明皇的扮演者范竟马先生在排练中感慨地说:“当我在美国纽约接到《杨贵妃》的谱曲后,我被它美妙的旋律吸引住了,当我视唱时,我周围的人都激动了。”每当范竟马在“马嵬坡”一场中演唱唐明皇面对六军戈戟逼宫的呐喊“请娘娘升天”时,一段百感交集的咏叹调,倾诉了唐明皇那发自肺腑的心声:“社稷!是朕头上天,贵妃!是朕脚下地,难分啊!难舍……”范竟马那金钟击顶的男高音,把作曲家此时此景,旋律内涵的精气神韵,表现得淋漓尽致,动人心扉。
歌剧《杨贵妃》的几段喧叙调和咏叹调,从视唱后不久就被演员们传唱开来,乐曲使扮演杨贵妃的王燕和沈娜发挥了她们的最佳状态。无论是谁演出,只要演唱到中心唱段,观众都报以热烈的掌声。特别是沈娜选用了《杨》剧的咏叹调“开元惊世鉴”,参加了2005年央视举办的青年歌手大赛,从而让更多的歌剧爱好者欣赏了这部歌剧音乐的无穷魅力。
《杨》剧音乐的成功,不仅是几首核心唱段,全剧音乐,场场有高潮,段段有特色。尤其是伴唱与合唱,旋律深沉,气势恢宏,是这部歌剧成功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指挥和演奏家对一部歌剧音乐的喜爱程度,也是验证这部歌剧成功的标志。指挥过40余部国内外歌剧的青年指挥家张峥,以他那睿智的悟性深爱这部歌剧的音乐。因此在《杨》剧排演中,无论是与国内演奏家还是与日本演奏家的合作极为融洽。当记者采访时,他说:“是音乐的魅力把我和演奏家、歌唱家融在了一起。”
赴日本演出确定后,提前半个月把乐谱电传到东京新城市管弦乐团,当指挥和作曲家到达日本后,仅有一天半的音乐合成时间。大家的担心是必然的。然而,当第一幕音乐合成结束时,金湘教授激动地说:“没想到日本演奏家如此认真,在这么短的时间能演奏到这么好的水平,真叫人钦佩。”指挥张峥对日本同行的敬业精神更是感慨万分。当日本演奏家们向金教授深深鞠躬时,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这掌声说明了中日两国艺术家情韵相融的追求。更说明了两国艺术家同为歌剧《杨贵妃》音乐的成功而欢欣鼓舞。
《杨》剧音乐的成功还在于作曲家把西方的音乐理论和东方艺术的博大精深相汇相融,并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金木水火土”五行作为全剧五幕戏剧的思想内含与音乐情绪的指导性理念。在追求音乐的思想性、戏剧性的同时,更在音乐形象方面下了大功夫,使整个音乐流畅,脉络清楚,旋律动人。从而证明了深邃而明晰的理论是精品灵感产生的先导。
取上上得上 创一流水准
“欲具国际一流歌剧水平,愈要突现民族文化特色。”这是已故老导演于夫多次强调的创作需求。他曾幽默地说:“搞艺术不能像抽签一样,取上得中就满足了。必须要有取‘上上’得‘上’的标准,才能在排演中具有一丝不苟的认真精神,才可能搞出一流的歌剧。”
剧组约定了歌剧演员出身又曾赴前苏联学习过的歌剧导演李稻川加盟执行排练。她集50余年歌剧艺术实践的经验,在《杨》的排练中展现了大唐与东瀛的双重文化特色,又发挥了西方歌剧的艺术表现特点。她对各方面的要求严格而又细致,在艺术手法方上,既强调古典风格,又追求现代美学要求,以达到神似和形似结合的艺术效果。由于她多年的歌剧演员生涯,故特别强化以声色塑造人物,以此作为艺术要求的第一要素。她以西方歌剧合唱队的模式,把伴唱纳入戏剧动感之中。这就使合唱队已经不是单纯的伴唱,而是以不同的人物身份和相应的情绪融入到剧情中来。
《杨》剧包含了中日两国的民族文化特征,无论是场景、服饰、歌舞、音乐,都必须强调再现两国最美的民族特色。使歌剧不仅具有音乐演唱美,而且具有舞台艺术美。她对年轻的舞蹈设计刘佳等晚辈的要求非常严格,并不时地启迪她们的艺术思维,终于在歌剧中融进了入情入理的优美舞姿,最终使歌、舞、剧达到了融为一体的综合美。
担任《杨》剧舞美设计的是曾轰动国内外并被称之为“流动的紫禁城”的设计家胡晓丹,为了完成《杨贵妃》舞美设计,他把多元素的舞美手法交融展现在《杨》剧之中。以精美而浪漫的色彩,在舞台上呈现了大唐帝国的恢宏艳丽,以巧妙的科技手段,营造了盛唐华清池的秀美古色。为了使剧中再现千年前日本女皇时代的风貌,胡晓丹特意赴日本采风,经过认真地考查和精密的提炼,以独具特色的服饰、头盔、道具、音响等,再现了东瀛风光特色,给歌剧增添了极为浓烈的观赏性和艺术感染力。
为和谐世界 献歌剧艺术
歌剧《杨贵妃》在中日有志者的努力下,于2004年5月30日首演于北京天桥剧场。受到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但尚未达到精品的要求。当首演之后,又将怎样进一步加工,主创者们不免困惑起来。因此,该剧的艺术总监程波先生,只好在北京自租库房,将价值百万余元的服装、道具、布景等暂时存放起来。
天道酬勤,为了加强中日两国文化交流,增进两国人民的了解和友谊,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决定在选一台大型剧目,参加在日本举办的“走进中国”大型系列活动,由双方投资,赴东京演出。此间,这部原创歌剧的信息和创演情景,竟被这项活动的领导从网络上见到,经审选,歌剧《杨贵妃》入选了。正象唐时杨玉环被选进唐宫那样,凡参与这部歌剧工作的人员无不欣喜若狂。
2005年夏季,中国歌剧舞剧院正式接到加工赶排歌剧《杨贵妃》的任务。在各级主管部门及负责人的精心指导下,经过对各个环节的认真打磨,终于在2005年9月27日晚,在首都天桥剧场审查通过。
同年10月19日晚,中日两国艺术家在东京新宿大剧院隆重上演。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蔡武、日本国外务大臣町村信孝、中华人民共和国驻日本国特命全权大使王毅、新中日友好21世纪委员会中国侧首席委员郑必坚、新日中友好21世纪委员会日本侧座长小林杨太郎、社团法人日本中国友好协会会长平山郁夫、日本世界艺术文化振兴协会会长半田晴久(深见东州)等人均发表了贺词。
在隆重热烈的谢幕之后,上台接见中日两国演艺人员的我国驻日本大使王毅,感慨地握着剧作家冀福记的手说:“冀先生,您把一个浪漫的传说,创作成一部大歌剧,唯有歌剧不受语言的影响。日本朋友看懂了这部剧是增进中日友好的!让日本朋友通过艺术了解在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日两国只有相互学习,和睦往来,才能使两个国家繁荣和强大。”“谢谢艺术家们,你们做了一件外交活动中无法替代的活动。希望有更多更好的中国原创歌剧到日本和世界各国演出,增进我国和世界各国的互相了解和文化交流。”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