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札记与心得 |
峨默及其诗作
严晓星
《倚天屠龙记》第1151、1152页谢逊讲述的波斯诗人峨默的故事,材料的来源之一是20年代郭沫若所译《鲁拜集》的“小引”。现将该书(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有关内容抄录如下:
将这三节文字与小说对照来看,传承相当明显。语言风格、遣词造句的近似不说,译名的异同可见一斑:相同的如野芒、霍山、山中老人;相近的如莪默与峨默、尼让牟与尼若牟、依时美良派与依斯美良派。这几个译名都挺古雅,后来通行的就大不相同了:野芒——伊玛目(伊斯兰教社会首脑的称号)、霍山——哈桑、莪默——欧玛尔、尼让牟——尼札姆、依时美良派——伊斯玛仪派。这五个名号在中文版《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年版)有专门词条,分别见于第9册第40页、第3册第613页、第6册第346页、第6册第254页、第9册第50页,有兴趣看看“传奇”背后的历史者不妨一翻。
金庸当然也不是只参考了上引三节文字,想必还有较深入地阅读与研究。小说中写到的英王爱德华遇刺一事就不见于郭氏“小引”;附于《射雕英雄传》之后的《成吉思汗家族》注13专讲“山中老人”的极端作为(见《射雕英雄传》第1479、1480页),主要依据大概是冯承钧译本《马可波罗行纪》中“山老”、“山老训练哈昔新之法”、“山老之灭”三章(第66-69页)。
最值得注意的,是小说中还引了一句据说是尼若牟死前吟过的峨默的诗:“来如流水兮逝如风,不知何处来兮何所终!”在所见到的峨默诗作里,并没有哪一首与之完全对应。郭译《鲁拜集》第28首的最后一句“只是‘来如流水,逝如风’”,该诗前一句显然脱胎于此。不过,第29首更接近小说的引文:
应该说,金庸是借鉴了郭沫若的译文、利用第28首末句与第29首部分譬喻、意象的重叠,有意识的对第29首进行了调整与取舍,才改写成了小说中的“来如流水兮逝如风,不知何处来兮何所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