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严晓星
严晓星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45,854
  • 关注人气:62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郑毅生·郑颖孙

(2008-02-05 02:08:23)
标签:

郑颖孙

古琴

王叔岷

郑慧

《慕庐忆往》

常任侠

文化

分类: 关于古琴
除了那些天杀的古琴长文,平时也顺手写一些短的东西:有学术性质的札记,差不多千字一篇,总其名曰“缦余短札”;也有在古代关于古琴的笔记的基础上发挥扯淡的,总其名曰“笔记摭谈”。后者已经以“古琴笔记摭谈”之题,全部发表在《万象》2007年11月号和南京一本办得非常好的内部读书刊物《藏书》第四期(2007年12月)。这一篇《郑毅生·郑颖孙》,是“缦余短札”中迄今唯一发表的,在上海《文汇报·笔会》(2008年1月30日)。
不知道文中提到的郑慧女士现在还在世否?如果在,也有九十岁左右了吧?“这样的好女子”……本文写于2007年11月16日。
 
郑毅生·郑颖孙
 
严晓星

 

文史学者王叔岷少年时尝学琴,晚年写回忆录《慕庐忆往》(中华书局,二○○七年九月),关于自己的古琴生活时有落墨。一九三三年秋他考上国立四川大学中文系,在学校里遇到一位北京来的郑毅生先生:

 

 随着任(鸿隽——引者)校长来川大的,有一位北京望族郑毅生先生,暂任文书组主任,郑先生听说我会弹古琴,特地来宿舍看我,并纠正我的手法。他说:“我家在北京收藏十多张古琴,有张是唐代的,琴面已起龟甲文。”又说:“我的女儿会弹琵琶,能弹白居易的《琵琶行》。”可惜她未偕来。

 

郑毅生即史学家郑天挺,当时在北京大学任秘书长,主持校务。郑天挺不能琴,这里的“郑毅生”也显然不是他,而应是古琴家郑颖孙之误。

郑颖孙(1893—1950)是安徽歙县人,大约他长期在北京活动,给王叔岷留下了出身“北京望族”的印象。他任教于北京大学期间,曾积极参与北京国乐改进社的活动,与刘半农、刘天华往来极多。一九四八年去台湾任教,直至病逝。

在北京的琴坛,郑颖孙是相当活跃的人物,这有大量史料可证,兹不赘述。王叔岷写到“郑毅生”说起自己的藏琴与女儿,即从这两方面来证实。如今,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的藏琴中,有“凤凰来鸣”、“小递钟”以及一张蕉叶式的明琴,就曾经是郑颖孙的旧藏。据沈兴顺《历代琴器概说》,他还曾藏有一张嘉靖年间衡藩斫制的“龙吟秋水”琴。他所说的唐琴尚不可考——虽然到今天还存世且又经得起检验的唐琴极为稀少,但在过去,号称藏有唐琴的人还是很多的,以至于见多识广的杨时百曾经发出这样的感叹:“予向以为唐宋琴如凤毛麟角,今乃知并不罕觏。”(《琴余漫录》)

郑颖孙的女儿叫郑慧,抗战后期,她曾与重庆电影界有密切的联系。电影演员张瑞芳在《岁月有情——张瑞芳回忆录》(中央文献出版社,二○○五年十二月)中写到她:

 

……还有郑曾祜、郑慧兄妹,他们是古琴家郑颖荪(按:当作孙)的子女,擅长弹琵琶和古琴。

 

美术史家常任侠一九六六年有《晨梦郑慧》(载《常任侠文集》卷五,安徽教育出版社,二○○二年二月)诗:

 

郑慧能弹四种琴,春纤婉转妙通神。西行不见长相忆,夜雨空山入梦魂。

郑慧十馀龄,能弹琵琶、古琴、都塔儿、东不拉,并皆精妙。一九四五年曾欲西行国际大学学习,函川中无消息……

 

次年常氏又作《南温泉  重庆郑慧》(载《常任侠文集》卷五)诗:

 

小慧多才艺,囊琴欲远游。信随南雁远,相忆蓼花秋。曾习天方乐,愿浮海上舟。川中消息断,无计问云鸥。

小慧郑氏,皖人,父善音乐,自幼从习。慧善古琴琵琶,十馀龄,欲从吾去天竺习梵曲。吾先往,既居榜葛剌,遂函川中,乃不知所往,怅然怀念,偶于梦中遇之。

 

这样的好女子,作为父亲的郑颖孙不免感到自豪。王叔岷一定也是从郑颖孙的语音里感觉到了这份自豪,才会记住了这句随口一说的寻常话语。郑慧后来跟着父亲到了台湾,难怪常任侠“不知所往”;而同在台湾的王叔岷,即使与郑慧对面相逢,也不会知道这就是“郑毅生先生”引以为豪的女儿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