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郑颖孙古琴王叔岷郑慧《慕庐忆往》常任侠文化 |
分类: 关于古琴 |
文史学者王叔岷少年时尝学琴,晚年写回忆录《慕庐忆往》(中华书局,二○○七年九月),关于自己的古琴生活时有落墨。一九三三年秋他考上国立四川大学中文系,在学校里遇到一位北京来的郑毅生先生:
郑毅生即史学家郑天挺,当时在北京大学任秘书长,主持校务。郑天挺不能琴,这里的“郑毅生”也显然不是他,而应是古琴家郑颖孙之误。
郑颖孙(1893—1950)是安徽歙县人,大约他长期在北京活动,给王叔岷留下了出身“北京望族”的印象。他任教于北京大学期间,曾积极参与北京国乐改进社的活动,与刘半农、刘天华往来极多。一九四八年去台湾任教,直至病逝。
在北京的琴坛,郑颖孙是相当活跃的人物,这有大量史料可证,兹不赘述。王叔岷写到“郑毅生”说起自己的藏琴与女儿,即从这两方面来证实。如今,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的藏琴中,有“凤凰来鸣”、“小递钟”以及一张蕉叶式的明琴,就曾经是郑颖孙的旧藏。据沈兴顺《历代琴器概说》,他还曾藏有一张嘉靖年间衡藩斫制的“龙吟秋水”琴。他所说的唐琴尚不可考——虽然到今天还存世且又经得起检验的唐琴极为稀少,但在过去,号称藏有唐琴的人还是很多的,以至于见多识广的杨时百曾经发出这样的感叹:“予向以为唐宋琴如凤毛麟角,今乃知并不罕觏。”(《琴余漫录》)
郑颖孙的女儿叫郑慧,抗战后期,她曾与重庆电影界有密切的联系。电影演员张瑞芳在《岁月有情——张瑞芳回忆录》(中央文献出版社,二○○五年十二月)中写到她:
……还有郑曾祜、郑慧兄妹,他们是古琴家郑颖荪(按:当作孙)的子女,擅长弹琵琶和古琴。
美术史家常任侠一九六六年有《晨梦郑慧》(载《常任侠文集》卷五,安徽教育出版社,二○○二年二月)诗:
郑慧能弹四种琴,春纤婉转妙通神。西行不见长相忆,夜雨空山入梦魂。
郑慧十馀龄,能弹琵琶、古琴、都塔儿、东不拉,并皆精妙。一九四五年曾欲西行国际大学学习,函川中无消息……
次年常氏又作《南温泉
小慧多才艺,囊琴欲远游。信随南雁远,相忆蓼花秋。曾习天方乐,愿浮海上舟。川中消息断,无计问云鸥。
小慧郑氏,皖人,父善音乐,自幼从习。慧善古琴琵琶,十馀龄,欲从吾去天竺习梵曲。吾先往,既居榜葛剌,遂函川中,乃不知所往,怅然怀念,偶于梦中遇之。
这样的好女子,作为父亲的郑颖孙不免感到自豪。王叔岷一定也是从郑颖孙的语音里感觉到了这份自豪,才会记住了这句随口一说的寻常话语。郑慧后来跟着父亲到了台湾,难怪常任侠“不知所往”;而同在台湾的王叔岷,即使与郑慧对面相逢,也不会知道这就是“郑毅生先生”引以为豪的女儿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