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秋阳散文:若干年

(2014-09-19 08:45:08)
标签:

散文

秋阳

分类: 秋阳散文

若干年

秋阳

若干年前,县城的街道,少年,蓬头,蓝布灰衣,肉色的尼龙袜缩在一双廉价的黄胶鞋里,色剥得有些黄,左脚面上,有个刺眼的破洞,被一块看不清颜色的差不多质地的布填充着。少年边走边用劲把裤子往下拉,裤褪明显的偏短,洞似要飞出来一般。

敏感,脆弱,少年像一块干透了的过期饼干。荷尔蒙汹涌澎湃,逆反如茅草般旺盛。

穷酸、卑微和不安及坚硬、无情的水泥地,让少年倍感孤独和感伤。

若干年后,少年想,城市算啥,小县城算啥,都只不过是放大了的乡村。

乡村到县城的路有多远,脚知道。五十里吧,一米算是一步的话,多少步呢,如今的人们不屑于做这个算数,但那个时候,少年却数了一遍又一遍,每一遍都记在了心里。

弯弯的山梁下,是一抹秋色,秋物枯了大半,干瘪的大豆摇摇晃晃似是饿晕了头的弱妇,倾耳,能听到地缝干裂的喘息声,最不吝啬的就是汗,一沟沟的流在脸上,很无趣。但,少年的心却热腾腾的,路的尽头是传说。

父亲说,尽头,他也没去过。一大一小一老一少,大的老的是也许是未来的少年,为了不变成这个未来,这一老一少才这么卖力的抬动脚步。肩上沉甸甸。大的说,去了不久会发新书,都背上死沉?小的说,旧的也得用!小的这话,有点气昂,小的去过镇,在那读过七年,是小山村第一个考到县城上学的乡人,大的有点乐哈哈,气昂得再怎么气昂,也是儿子不是。

有了心气,路是不撑走的。东关桥过后是东关街。桥是架在一条大河上的,鼓起来的两头是一水的石板,赤脚走在上面,水恰恰没了脚面,凉爽的让人不忍心抬离,老的好似无心这些东西,小的好似石板的尽头更有看头,因而这爷俩都急促促。一快起来,水花就溅了,哗哧哗哧,更有了另一番诗意。少年想,这一切写到作文里倒是不错。少年不知道的是,这就是临河,那个桥是当地有名的临河大桥,很多当地产品的商标图案均采用它的。若干年后,当他领着一帮人拆除这条大桥的时候,脑海里是真真切切想到这一节的,满眼都是湿润。其实,他不是感慨时光如水,而是心痛,这是一座多么有景致的桥啊,自己如今所做的不仅仅,是在拆除记忆,拆除当年的路,通往县城的。

高考的那一年,最后的那个黄昏,少年站在一个叫南关的地方,旅馆的对面是一个十字路口,中心是用水泥篱笆围起来的圆圈,极其的简陋的公路转盘,车流如潮,自行车,夕阳如血,把灰蒙蒙的县城蒙了一层辉煌。朱同学说,我一定要在这里生活,少年没听清,因为他在沉思余晖下的人们的去向。你说啥?我一定要生活在这里!朱同学又重复了一遍。少年笑了,坏坏的,嘴角明显的是不屑:你应该像《人生》里的“高家林”一样,去北京,去联合国,这县城充其量是巨大乡村。余晖慢慢淡了,朱同学脸上的微红,少年没有注意到。

若干年后,朱同学转战多处,始终也没来到这个县城,总是在周边游击,罗镇,门镇,秀水乡,少年与朱同学会面的时候,都把之前想问的这个话题忘记了,慢慢的,就故意的遗忘。其实朱同学是有机会来县城居住的,当然如今的县城早已成为名震鲁南的重镇了,但不知何因,朱同学到处安家买楼,唯独不来沂城,何故?少年没想问过,因为长大了的少年,相比起来路比朱同学平坦许多。渐渐地,若干年前老县城东关街道上那个局促不安的寒酸少年的不见了。反而,受够了小城市也有的雾霾尘埃,恨不得生出翅膀飞离。

这么想,其实也是因为他官已相当了得,在故乡远近闻名,在城市也很显赫。手一挥,临河老桥拆了,嘴动了一下,河水改了方向。身量不知大了几倍,脚步早已不再局促,甚至有点大步流星,这是机关报一名记常用的形容词。东关街上曾猥琐不堪的少年永远不见了,不仅仅如此,连同那逼仄的晴天就尘土飞扬雨天就泥泞的东关街以及两旁的一干青砖红瓦。决定拆除这一切的就是少年,不,放大了的少年。曾被临城的经济学家们誉为大手笔。所有的城市的及城际边缘的人,都细心地看着这片瓦烁,等待着那不久的辉煌。不少的人,不满足经济学家对沂城的三线定位,希望与不远处的大上海并驾齐驱。这种膨胀的心理,似古战场的战马嘶叫声,入人心肺。

人们越是这样,放大了的少年的心越是彷徨。临河老桥的过去,已经让他死过一场,撕心裂肺,这条东关街在彻底的埋葬,少年就彻底的死去了,他焦虑,他烦躁,失眠出汗,心口不时的剧烈疼痛。不出一月,就枯瘦如柴,市长气愤的说,关键时候掉了链子。他的父亲,那个曾经送他来县城的老人,捎来一句话,家来吧。家来,本地的方言,回家的意思。家是什么,一个茅草盖,豢养一只猪,没有水泥树林,没有铁架高桥。当他听到这句话的时候,泪流了出来,想到了若干年前乡路上那一对匆匆而行的父与子。周围的人吓了一跳。

有人建议,身体的原因,他不适合再做这个总指挥。

    次月,由妻儿陪伴,他回到了那个当初让他一心离开的小山村,小白石房村,他坚决要步行,过去的山路早已不在,都是明晃晃的柏油,脚底也极其平坦,不同的是,路却比原来长了许多,许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