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父亲母亲的字 |
一对沉默寡言人
年轻的时候,听《北国之春》,里边有句”家兄酷似老父亲,一对沉默寡言人“,印象深刻,之所以深记,因为很多的父子是歌中的形象。
在看外国影视剧的时候,尤其是《成长的烦恼》之类的情感剧,看到剧中的父子互称姓名,甚至开很幽默的玩笑,好奇的同时心里有无限的羡慕,认为那不是父子,是弟兄是朋友。
在女友家,见识了普通家庭的民主之风,顿有好感,明知道这好感来源与恋爱婚配关联不大,但是那漫漫侵入的感觉,提升着爱情的温度,如果说是与女友恋爱,不如说是与她家人恋爱。
在我的童年里里,很少有父子亲热的记忆,更不用说那日常的絮絮叨叨,记忆最深刻的一次,是在我三四岁的时候,父亲好像抱着生病的我,去一个小药房打过针。那个时候小,留下的记忆也是模糊的,后来找哥哥姐姐求证未果,但我坚信父亲的确抱过我。
至于说,父亲为什么不爱和我们交流,只能猜测,也许我们姊妹众多,父亲无暇顾及,更无暇顾及我们渴望语言交流的要求,也许是封建家庭的余威在我们这个社会里仍然有作用,是父亲放不下和我们打成一片或交流的架子。这些猜测一直没与父亲交流过,我想即使交流估计父亲也不会给出我要的答案。
虽然如此,生命里仍然会留下点点滴滴父子之间的感情碰创。在初中升高中的时候,我是误打误撞进入本地区重点高中的。那个时侯刚刚恢复高考不久,初中升中专也随之恢复,能够在初中毕业就直接进入中专吃上国库粮,对于农家子弟来说,是祖辈烧了高香的荣耀。我是理所当然的进入这支升学的队伍里,因为我没有别的选择。进入考场之前我领到一张表,内容是小中专不成上哪所高中的问题,一无所知的我只能听从带队老师的建议。小中专未成的同时,我被地区一所重点高中录取。我的家乡本来有一所很有名气的高中学校,但是录取我的名气更大一些,父亲就替我决定上录取我的那个学校。选择的同时,父亲要为我每个月给我卖掉几十斤的粮食,另外多花十几块钱。那个时侯,我第一次知道,决定我命运的是父亲,而不是疼爱我的母亲和姐姐们。印象更深刻的是,有一次我想转学回家乡这所学校,父亲斩钉截铁的说,不行。应该说,这是我们父子印象最深刻的语言交流。
第二次,是我高中二年级那年,父亲退休,为了不让姊妹众多的我们不对接班顶替问题发生矛盾纠结,一个人骑自行车来城里找我们,征求我的意见,是我们父子最直接的对话,我知道他的问话其实已经有答案,但我仍然觉得父亲的话语很温暖,很有民主的气氛了。
第三次,是我高考失利的那年,几乎不和我说话的父亲,让我陪他去河边冲凉,问我高考的话题,同时也替我做了打算,意思是在家打庄户也不差,生活上他可以用他的退休金救济我。虽然话语伤透了我的心,但使我现在明白那是一个父亲对一个儿子的爱,只是那种爱让年少的我,难以接受。
我参加工作之后,作为成年的我,和父亲交流的机会也多了起来,但这个时候,我似乎过于成熟,很少理会父亲的感受。这个遗憾直到父亲去世。
回过头来,还是说《北国之春》,歌中的父亲形象应该是很适合中国父亲们的,不仅仅是因为父子隔代的原因,更多的是传统的含蓄美德,使父亲的爱只表达在点点滴滴得生活行动中,言语上的爱却变得羞于表达。这种微妙的父子关系至今还影响着现代人,起码还影响着我和儿子。